湖山佳人如有待 千古文字诉相思 ——读《冯小青戏曲八种校注》
发布:2020-03-30 13:35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冯小青戏曲八种校注》 王宁、任孝温、王馨蔓校注 黄山书社2016年9月出版)
冯小青的墓穴原本在西湖,可惜毁在了上世纪70年代。其人有道韫咏絮之才,洛神惊鸿之姿,可惜生不逢时,命途多舛,一代佳人未至桃李年华便憾然离世,也为西湖的湖山留下了一段佳话。之后的冯小青其实一直活在后代文人墨客心中。苏州大学王宁教授就是一位有感于冯小青生平遭际的学者,他与任孝温、王馨蔓两位博士联手推出的《冯小青戏曲八种校注》汇集了迄今发现的八部有关冯小青的戏曲剧本,并对之进行全面的校注,为读者再次走进这个故事、走近这位佳人提供了一个契机。
冯小青虽早早香消玉殒,但因为无数文人的惦念,佳人的芳踪并不曾远去。以冯小青为主要人物创作的戏剧在学界被称为小青戏剧,该题材作品长盛不衰,最终成为了明清戏剧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了学者研究的热点。遗憾的是,冯小青戏剧品类诸多,但鲜少有学者将其汇集整理。所幸王宁教授拾遗补缺,为我们贡献了一部“集大成”的专题戏曲汇集。
本书一共选取了八部有关冯小青的古典戏曲作品,分别为《疗妒羹》《春波影》《挑灯剧》《风流院》《遗真记》《孤山梦词》《梅花梦》和《补春天》。首先,想要获取这些作品并非易事,尤以“和刻本”《补春天》和杂剧《遗真记》为最。前者为日本汉学家森槐南所著,藏于东京图书馆,在此之前并未流传于大陆地区。为研究透这部珍贵的海外刻本,王宁教授联系日本友人田中谱美女士复印该刻本于东京图书馆,并对之进行深入仔细的校注。
后者《遗真记》虽为清代廖景文创作的杂剧,但由于年限久远,国家图书馆和安徽省图书馆都没能够将该剧本完整保留,这给王宁教授团队的研究带了很大阻碍。所幸复旦大学图书馆存有赵景深先生藏《遗真记》全本,才使得《遗真记》的收录和校注工作顺利进行。作为读者,我看到王宁教授在后记中提到这些小小插曲后感慨万千,既为王宁教授团队的用心良苦而感动,也深深意识到整理经典古籍、传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在当下刻不容缓。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中每部剧本前都有一篇提要。虽然篇幅短小,但胜在内容精悍,其中包含对作品和作家的考订评价,细细品读,校注者的学力也可见一斑。以《孤山梦词》提要为例,戏剧作者生平暂不得考,目前学界关于该剧的研究也非常欠缺,因而其创作背景几乎是一片空白,无形中给大众读者阅读带来很大压力。而王宁教授根据《孤山梦词》钞本封面上题署断定该剧应创作于康熙以后,并结合该钞本曲辞和排场两方面的创作特色推测出作者应是熟悉词曲的下层文人。
另外,在传奇《补春天》提要中,王宁教授特别介绍了该传奇是汉学家森槐南十六岁时的作品,“观作品文辞,颇可与明清曲家相轩轾”一句肯定了森槐南不俗的创作实力,同时也点出这部作品的不足之处在于取材和情节较为平淡乏味。总而言之,这些分析有理有据,言简意赅,可以帮助大众读者理解戏剧内容,也可以为学者研究提供思路。
勘正众多钞本和刻本中的讹误和误植是校注类作品的重中之重。与诗文校注不同,戏曲校注非常讲究曲牌和曲格校订,稍有不慎,就容易遗漏错字。王宁、任孝温、王馨蔓三位学者兢兢业业、治学严谨,多年以来多次奔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收集冯小青戏剧的现存版本,并将现存各种版本进行比较,努力找寻其中错讹之处,并一一校点。书中每一出戏曲之后都附上了几位校点者翔实的校注,其中不仅仅包含对孤僻字词和典故的细致解释,还纠正了诸多刊刻和抄写过程中留下的错字。
此外,校点者在曲牌曲词的点断、衬字的处理方面也做得非常扎实。如常见的将【绕池游】讹为【绕地游】很明显就是谬误。再比如《孤山梦词》的《卖儿》中出现了一个不知所云的“柿页”,其实该处所指的应该是“杮页”,“杮”本义为小木片,古代似曾用作写字,明代袁中道有《游居杮录》可证。这就是典型的“形近而讹”。而《梅花梦》第二十折《誓佛》中出现了一个“齩”字,事实上“齩”和“咬”两个是典型的异体字,声旁相同而形旁表意近似。像是这些问题,如果没能够及时校点,不仅会让大众读者摸不着头脑,也极有可能会误导研究者。
在本书的序言部分,王宁教授感慨道:“春秋以降,文士有‘三哭’,可称大悲恸”,一是仲尼哭于获麟,二是阮籍哭于穷途,三是不宁(王宁教授雅号)哭于小青。前两者不难理解,相传孔子因为鲁哀公西狩获麟而辍笔《春秋》,阮籍痛哭驾车无路可行,实际上这两个典故都是映射文人生不逢时,因为时代逼仄,志向无可伸展,身陷困厄无法突围。
相比之下,冯小青的故事并不如孔阮二人的事迹那样出名,甚至有关她的传说都难辨真伪,但是王宁教授认为小青的不幸能与孔阮二人的失意相比,这在我看来很值得揣摩。依据传说,冯小青出生于广陵太守之家,幼年曾被老尼预言“早慧薄命”,长大后被贪财的母亲嫁给冯通做小,从此过上被善妒大妇摧残的不幸生活。挚友杨夫人远走后,小青的生活更是一蹶不振,重病时小青让画师为她画了一幅“妖纤之至”的画像后便香消玉殒。
虽然冯小青的故事并没有涉及到家国抱负层面的内容,读者所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强烈的世俗气息,但其中涉及的不可捉摸的宿命论、不幸缺爱的婚姻生活、压抑逼仄的生存环境、挚友的相伴相离、少女的梦寐情思和自怜自爱,浓缩了当时江南闺阁女性身上所承载的所有哀欢,这足以让冯小青成为当时江南闺阁女性命运的终极写照,也足以让她成为一个令人慨叹的时代符号。
而在后代文人的戏剧作品中,冯小青的形象经过进一步再造,她的命运也走向了不同的终点,这都能够看出冯小青的遭际在文人心里产生了共鸣。寂寞与哀怜不仅仅是那个时代闺阁女性普遍的悲哀,也泛化成文人心里自古以来的隐痛。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相传这首诗歌的作者便是冯小青,反复诵读,其缠绵悱恻之意翩然于字里行间,幽微婉转之情令人断肠。掩卷长思,情绪不免被如此寂寞伤心的小青所触动,时光深处那样顾影自怜的她,一定盼望着有人能够听到她的心声,一定盼望着有人能够读懂她如雪的寂寞。窃以为,王宁教授的《冯小青戏曲八种校注》就是一个打通古今的开口,
佳人在纸一方,等待着我们乘着文字的脉络,溯游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