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烟火

发布:2019-02-19 19:30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历经沉浮千万事,方知小巷烟火真
年过耄耋的奶奶半佝偻着腰身,一只手紧紧攥着前面拉着红帆布小推车的老爷爷,一只手拄着拐杖,爷爷步子走得快些,却总与身后人只有半个手臂的距离。可能年轻的时候走得还要再快些,身后的老伴还要小跑几步,但是转了这么几十年的菜市场,默契慢慢变成了习惯。他们走到鱼摊跟前,要条大鱼过年煮来吃,往常这一小车的食物估计够他们吃上小半月,但过年了,人多嘴多,多买点才够儿孙们回来热闹。
明清时候的街景风貌仍然在葑门横街上延续,沿街挂上的大红灯笼让老街生出了不少年味。但就像人们说的,现在的葑门街上,即使不到过年,也天天都有年味。
坐在矮凳上沿街叫卖的小贩,天南地北的杂货菜食,来来往往的忙碌人们,日常的琐碎在这里交织。老字号门前排起长队的人们等着吃一口热气腾腾的油氽团子,咯咯咯的草鸡跳出围笼要往街道上跑,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长的,葑门菜场毫不避讳的将它们纳入进来。
旧时,横街一头城一头镇。周边甪直、唯亭、斜塘的农家人划着小船将货物运过来,各种时令果蔬、一年一度的鸡头米,都在这条街上完成交易。
过去,人们最忙的是磨水磨粉,自己做汤圆,现在,这些过年必不可少自己做来又着实费劲的吃食都可以在菜场买齐全。那时候过年才能吃上的些小东西现在也大多天天能买到了,糖年糕、蛋饺、圆子……这条街好像因为这些食物而天天充满了年味。就是一家豆腐店,也能卖出十来个品种,地方逼兀的早餐店里只有两张桌子,可是丝毫不影响里外三层等饼出锅的人们,南北干货店,米面食品店,卖老棉鞋的,开成衣店的,一家挨着一家,叫人看不过来,也好像因为这些热闹的店铺让老街总有年味。
有人说,解决出门七件事,到葑门就够了,现在看来确是如此。
往来交织的人们在一个个小摊位前逗留,又离开,带来生活的匆忙,带走日子的温情。在这条老街上没有穿旗袍汉服打卡的年轻人,没有网红景点的大名气,可它的热闹却一点不逊色。比起十年前的老街,横街已经宽敞了不少,但是却依然拥挤,挤出了它特有的市井气。 
这滚滚的凡尘才是最钩得住你的,俗世里的烟火气才是最治愈人的。在日常生活里川行,在柴米油盐中打转,在嬉笑怒骂里沉浮,我们在这些琐碎里找到生活的温情。
这些温情有的是一家人的餐桌,有的在邻里社区中间。
家住翠园社区的吴松鹤已经年过古稀,从16年开始到去年年底他已经无偿为社区中的老人们开了两年的“尊老灶”,由于志愿者们大多年岁较大,原本日日开火的灶台已经烧不起来了,但是吴师傅依然坚持每年提前给社区里的孤老们做顿年夜饭。为了买到实惠新鲜的食材,吴师傅早早就要进菜场选购了,有时候他和社区里的志愿者们也会帮菜摊老板们掰掰玉米、剥剥茭白,以换得更便宜的菜价。
作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吴师傅精通传统菜式,他说“苏州菜就是要甜!”
一锅红烧肉是最见功力的,不能不甜又不能太甜。要选取肥瘦三成相间的肋条肉,先过水焯再用冷水冲洗,起锅放入葱、姜、五香、鳜皮、香叶等等调料,先开大火到滚锅再开小火文炖一小时以上。脂肪在长时间小火的煨炖中,析出至汤汁中,从而留下更多糯口的胶质,达到肥而不腻的口感。
在吴师傅眼中要做成一锅有型不散,丝丝入味的红烧肉,冰糖是灵魂,焐则是诀窍。社区里的姚凯爷爷是最爱这口的,吴师傅就常常给他做上一大砂锅,让他存着吃上半个月。
夹起一块儿深红发亮的五层红烧肉,送进嘴里,浓厚的红烧汁,风味间透露出丝丝冰糖的甜蜜。牙齿最先弹开,舌头紧跟其后。抚过比豆腐还柔嫩的油脂层,不腻不肥,曾经的脂肪层早已化作一汪酥软。再划过胶质感(转07版)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