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年代秀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发布:2019-06-18 11:18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00 后:高考日,台风天,失眠夜
文 / 陈锦婷(中国人民大学大一学生)
不知不觉高考又来了。 回想去年的高考生活,既充实又
充满激情。
那是一段夜以继日的时光,也是千军万马披荆斩棘的岁
月。 在高考整个过程中,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什么叫不简
单? 把简单的事情千百次做对就是不简单。 什么叫做不平凡?
把平凡的小事天天做好就是不平凡。 每当我会感到焦虑的时
候,我就暗示自己先把简单平凡的小事做好,做好一点一滴的
积累,把过程做好了,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高考前的日子我一直还是挺紧张的。 时间一点点逼
近,内心的紧迫感就越多一分。 记忆最深的是在高考前一两
个星期,我在楼道梳理每一科的考点和一些答题套路。 我想,
所有的知识反复了那么多遍,应该没有盲点了。 也是在那时,
我找到了信心。 这种信心来自于对知识的熟悉程度。
一直到高考,我保持着基本一样的生活节奏,每天晚上在
夕阳下读书复习,偶尔看看漠阳江的流水,放松自己。 在高考
临近的时候,我的心情出奇地很平静,现在想想,觉得自己做
到了心如止水,波澜不惊。
高考那两天,正值台风天。 记得考完数学那天晚上,雨下
得很大。 当天晚上,宿舍的门一直被风刮得砰砰响,大概一直
到一二点,风才渐渐变小。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我担心这样会
影响我明天的发挥。 但在那个时候,我安慰自己说或许我失
眠了第二天也不会困,失眠一晚也不会影响发挥。 在反复的
自我暗示下,我放松了心情,也很快入睡了。 第二天,我真的
如愿没有在考场中犯困,也没有因此影响了考试的心情。
在整个高考过程中经历了那么多,一切总算都过去了,当
时看来那么不堪的自己,其实现在看着,也是挺勇敢挺有趣
的。
90 后:分离最不舍,尤其是初恋
文 / 忆轩(主持人 & 记者)
2011 年那个夏夜,拿到了高考正确答案,告别了 12 年寒
窗苦读的日子,一时间充斥着兴奋与不安的情绪让那个夜晚
变得无法平静。 兴奋于人生要进入的未知和精彩,不安于还
不确定的分数是否匹配于理想院校。打开一瓶汽水,甜腻沁凉
像是一位长者瞬间拍醒了恍惚中的青春。
估分进行时,父亲点起了许久未触碰的香烟,一再告诫我
要仔细仔细再仔细。与预期并不相同,估算的分数显然证明了
这次人生的大事处理中,我做的并不是那么优秀。
谈不上强烈的落差, 却也足以让父亲和我在一时间保持
沉默,彼此纠结于该如何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抉择。 至此,父亲
并没有对我有半句怨言指责, 只是一个劲地在嘟囔着:“如果
第一志愿滑档,第二志愿的普通本科也悬,很可能要考虑民办
院校了。这样的话不如去学习会展管理和高尔夫球管理,未来
这二者的发展似乎是值得考虑, 毕竟想去上海和更远的海南
越符合你想要的环境。 ”
我低着头默不作声, 其实父亲的话语对我来说在那个时
刻一点都没听进去,满脑子只是在想,那她如果去了北京或是
成都,我该怎么选择呢?
她是我高三那年的精神支柱。 第一次见她是在一堂补习
课,蓝色 vans 球鞋加上认真听课的笔记让我难以忘怀。 有时
候认识一个更优秀的人是可以让自己也优秀起来,不是吗?
那时还没有微信,有些人还在使用 QQ 网页版,也就是
需要刷新界面才能获取新信息的年代。 而我,正在其中。 每天
我们都在用这样的笨拙方式鼓励对方, 畅想彼此未来要在一
座城市奋斗。 也在每一次遇到难题求助于她, 而翻看那一条
条长又细的题目解答。 一起做题,一起放学,一起等车,一起
在狭窄的时间空间线中彼此依存,像是万物皆外,唯有二人共
襄盛举。
那一天还是来到了, 分数出奇的意外, 比估算中高了很
多,也如愿被第一志愿录取。 父亲告诉我分数,电话里的语气
得意又沉稳,在那头的我忍不住内心欣喜,感恩父母的爱。 而
她,去了她想去的成都,学了这个学院在国内排得上号的王牌
专业。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2 年的同窗共度,12 年的师生情,
12 年常常不被理解的成长,12 年在懵懂中收获人生难得的真
实。 高考是许多人一生中一定要经历的节点, 而我们都把这
个节点视作人生的分水岭。好与坏是相对的,高与低更不用太
过在意。
如果你把高考当作这人生长河中的一次美妙经历, 也许
未来不难发现,即使没有如愿,你的生活也过得并不像想象那
样不如意。 相信你的老师也告诉过你,心态决定一切。 如果怕
输,怕失败,那么这一路的风景对你来说就没有意义了,毕竟
以我的经验来看, 这些沿途的景色和人文终究会是你在下一
个阶段的宝贵财富。
向前看,向好看,向美丽的人生看。加油,你还有父母的陪
伴鼓励,你还有与她(他)一起奋斗的机会,你还有一群和你一
同经历的小伙伴们, 你还有这篇文章里的我像个影子在映射
我们共同有的青春。
80 后:我遇上了“非典”
文 / 彭玲(书吧运营者)
2003 年参加高考的同学,大多自诩是历年高考中“最倒
霉的考生”,我自己就是那个“幸运星”。 为什么? “非典”年,高
考改革年,高考时间提前至 6 月,估分填志愿……当年,我就
是在各种不利的自然、社会环境下,披挂上阵,斩杀千军,谋求
夺魁!
时光倒流 16 年……
那年春,一场“非典型肺炎”(SARS)带来的阴霾一直笼罩
在伏案备考的学子头上,本来紧张备考的我们,知道这场非同
一般的病毒性传染疾病到处肆虐时,心里开始变得慌张了。
那时,我们不敢感冒,不敢发烧,不敢咳嗽,因为一和这些
“症状”靠边,就会被隔离而无法正常复习,加之提前至 6 月的
高考时间已是迫在眉睫,稍有不慎,对我们来说,那可是高考
大事中的大事了,那时,大家心里都会有点惊慌。
我就读的是半封闭式高中, 周一至五寄宿, 周六考前补
课,周日才允许出校门,但不可回家,因为怕感染。 那时,谁不
想有健健康康的身体来迎战人生那场“硬仗”?当时,传言板蓝
根可以有效预防“非典”,我和同学就去药店“高价”采购,平时
十多块一包冲剂卖到了三十多,我赶在断货前抢到了一包,欣
喜了一番。
那时,学校里各种预防措施全部上阵,校内外人员流动管
控, 各种身体检查, 学校还给每个宿舍派发一瓶又一瓶的白
醋,每天消毒。印象最深的是,宿舍和课室变成了一个醋坛子,
空气里白醋的酸味是一阵一阵地扑鼻而来, 我们就在这股酸
酸的但又让人感觉很安全的味道中奔赴高考战场, 打下了无
涯学海中的第一场硬仗。
回想,还要感恩因为经常打篮球而锻炼出的强健体魄,健
健康康顺顺利利地参加了高考。
如果说“非典”是自然不利因素,那么提前至 6 月高考对我们而言简直是噩耗,因为高考政策改革缩短了我们一个月
的复习时间。
记得那时老师安慰我们,6 月高考挺好的, 天气不太热,
你们考试的时候不会因为炎热而烦躁。 但时间的急迫也让我
们十分的焦躁。 我们同学之间戏称,“早死早超生”,早点结束
这枯燥的题海生活也挺好的。
我那时候心态还算平和,除了数学,各科都复习得算不
错。 高考数学科一结束,很多同学都哭了,我的好友也因为数
学考砸而复读一年。 我考完数学自我感觉还不错,刚好复习
对了题,最终数学也上了本科线,心里感觉运气之神眷顾了
我。
16 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过来,那年的高考,我们面临了各
种“倒霉”———“非典”、“提前高考”、“估分填志愿”,大家都会
觉得自己的命运有点“不公”,但那些年,全国高校逐年扩招,
我们还是很幸运踏进了大学校园,踏上了人生新的台阶。
“倒霉的”高考年遇上“非典”,我遇上了政策改革后的
“非典型”高考,幸运地上了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了喜欢的
专业,我也算是这年高考的“幸运星”。
70 后:作文题有俩,我 get 到了点
文 /Samy(91 年广东省高考语文单科第一名)
我们高考那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全社会都关注。 没有
成群的家长送考,没有警察特别疏导交通,当然更没有媒体
全方位的报道, 家长不会也不可能请假或者休假在家陪考。
很平常,就像任何一次普通的考试一样。
当然,对于每一个参加考试的具体个体来说,却是一件
压力比现在学生大 N 多倍事情, 因为我们 91 级那一届的大
学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六点几,跟扩招后的大学录取率相比简
直有天壤之别。
那时候要考 3 天,7 月 7 号开始,记得那天早上,爸爸照
例用摩托车送我。 第一科语文,作文要写两题,小题是“圆”的
想象作文,大题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议论文,我写得特
别顺,想象作文写的是“海上日出”,自己都被自己的文字给
美到了。
地理忘了是第几天考了,只记得临进考场时突然想起一
个问题,当时刚好地理老师在考场门口,他立马找了根树棍
子,蹲下来就在泥地上给我画了个地图讲解,短短几十秒,我
豁然开朗,顿时感觉所有题目都了然于胸,信心满满地进了
试室。 时隔多年,白发苍苍的梁老师蹲在地上给我画地图的
瞬间一直印在我脑海中,不曾淡忘。
高考结束后第二天,回到学校的大榕树下,见到几个同
班同学,大多数同学从此却一别经年,再见已是两鬓染霜。
高考让我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我喜欢这样,一个
社会只有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这个社会才会不断予人希
望和温暖,不断进步。
60 后:录取通知书送到田头
文 / 桃江(资深媒体人)
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三年、1979 年在湖南一所农村公社
中学里参加高考的。 学校是我们读初中时和本公社其他大队
学校的学生一起挖土、烧砖建起来的。 校舍虽然是新的,但条
件不好。 不过,那些老师非常敬业,把所有时间和心思都花在
了我们身上。
那时候,不搞什么摹拟考试,也没有多少复习资料。 最后
那个学期,老师给我 “优惠政策”,除数学外,其他的课程由我
自学,不用跟班上大课。 虽然感觉时间很紧,但也没有开过什
么夜车。 到了晚上十点来钟,教室和宿舍就要熄灯,走廊的灯
虽然亮着,但瓦数小,电压低,灯光红红的,想看书也看不成。
1979 年的高考是第一次全国统一命题, 也是从这年开
始,将高考固定为 7 月 7、8、9 三天。 文科考语文、数学、政治、
历史、地理五科,每科 100 分。 英语不计入总分,只作参考。 我
们的考场设在二十多里远的县二中。 那年月,一般人买不起
手表。 为让我掌握好时间,每次进考场前,班主任老师就会把
自己腕上的手表解下来,戴到我手上;交完卷,他又把手表要
回去,怕我丢了。
上一年的高考, 我们省的文科本科录取线是三百零几
分。 照着课本和资料对了一遍题,我觉得平均每科考六十来
分应该没问题。 考完试,老师和家里人问我怎么样,我大胆地
说:“应该考上了! ”
评卷结束,公布分数,我的总分是 333 分。 我们省的文科
本科全国重点线是 340 分,普通本科是 307 分。志愿填什么学
校好,我一点也不懂。 正好学校上一届高中毕业班里有个回
乡知青考上了武汉的华中师范大学, 听说那所学校很不错。
特别是当时的政策规定,师范院校学生不交学杂费,包伙食,
还发助学金,这对我们农村学生很有吸引力。 依照教师的指
点,我的第一志愿就填了那所学校。
回到家里,一边忙着下田搞“双抢”,一边是忐忑不安的
等待。 大约是 8 月初的一天,生产队安排割早稻,我在田里踩
打稻机。 突然,有人喊有我的挂号信。 抬头一看,挎着个大包
的邮递员到了田边的路上。 我洗手跳上田埂,拆开那个右下
角印着学校名的牛皮纸信封,十分高兴。 在场的乡亲拥来向
我祝贺,生产队里有史以来有了第一个大学生!
录取通知书里说,10 月 15 日到学校报到。 家里为我准备
了生活物品,专门用稻谷和茶油到镇上的粮店里换了几十斤
全国粮票。 那年我才 16 岁,很少出门,最远的就是读高一那
年,去县城参加过一次语文竞赛。 热热闹闹办完酒席后,父亲
挑着两个沉沉的木箱子,千里迢迢把我送到武汉。
有书读的日子是那样的美好,读完本科,接着读研究生。
在那个桂花飘香的山头上,我一呆就是七年。 直到现在,那七
年仍是记忆中最幸福的时光。
50 后:恢复高考后,我是第一批大学生
文 / 容振标(退休老干部)
高考,在我心中是挥之不去的回忆。 我是“老三届”的学
生。 1977 年,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当年
10 月,国家宣告恢复高考制度;当年 12 月,全国恢复高考。 我
有幸踏进了当年的高考考场,并以较好的成绩被当时华南师
院(现在的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成了恢复高考的首批
幸运儿。 而这个机会的到来,足足迟到了十一年!
当年我参加高考时,在工厂当工人,白天上班,工作任务
繁重,只能利用高考前 10 多个晚上“挑灯夜读”自学。 没有老
师辅导,没有高考资料参考,只能翻箱倒柜寻找当年的旧课
本翻看。
因为已离开一中校园十一年了, 课本知识几乎遗忘殆
尽,特别是数学尤为陌生。 直到高考前夜 12 点,我才勉强把
初一到高三的数学旧课本看完,熄灯睡觉。 第二天一早就踏
入了考场。
当时意想不到的是,我的数学成绩竟然考了 90 分(每科
总分 100 分),成了当时考的四科中(语文、数学、政治、史地)
分数最高。
1977 年恢复高考,全国还没有统一考试,各省自行组织
高考。 当时广东是开卷考试,为此,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
考试方法,我把当时找到的政治课资料,以及历史地理课本
找来泛读。 语文课的考试我得益于常投稿于《阳江文艺》《湛
江文艺》等,这对我的语文考试中的读写能力大有帮助。
当时恢复高考的竞争很激烈,100 人参加高考的话只能
录取四、五个人。 当时全省有 100 多个县,阳江县的考生首批
录取有 300 多人,当时全省高校录取的考生总数不到一万人。
据说当时阳江县的录取人数在 100 多个县排前 3, 是很不错
的成绩。
1978 年 3 月,我从一个年届而立之年的人变成了背着书
包上学堂的“读书郎”了! 我充满了自豪、感慨与奋发精神,决
心一定要发愤读书,把失去的十年光阴补回来,在大转折的
好时代踏上人生发展的新平台。 而更让我深深感受到的是,
我们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唯有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让莘莘学子以公正平等的竞争而脱颖,方是一
个国家的国运所系,高考机会诚为人心所向也。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