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故事
发布:2019-04-29 10:48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1960 年出生,今年虚岁 60 岁,整一个花甲的岁月。 到今年夏天,当最后两个分
别上了高三和初三的孩子走了之后,麦琼芳家里就空了,曾最多时候住过十几个孩
子、毕业一个补充一个的热闹所在,将变得空空如也。
每想到此,麦琼芳“开心得要命”。 那是一种一路走来完成任务后的如释重负。
不用过 4 个月不见一滴油的生活了,
不用早上 6 点钟到菜场捡别人丢掉的猪皮了,
不用为孩子们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的学费问题发愁了,
也不再一担一担地挑旧衣物送进大山里的村子了。
有退休工资,亲生的儿子早已成家立业。 现在,可以做自己“爱做”的事情了,带
领 100 多位地中海贫血患者,做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品,教他们一门谋生
的手艺,以及想各种办法帮助他们把手工艺品卖出去。
而在此前三四十年的时间里,她“爱做”的事情却是,到处“搜集”那些好学上进
的孤儿、单亲无养孩童,带到自己家里,一路培养到其大学毕业。
没有想太多,只知道去做,没有人任命,却得到认可。 是“中国道德模范”,是“中
国好人”,她更是挑断 30 根扁担的“扁担姐”。
八十多个孩子,八十多个画面,八十多个故事。
三十多个老人,三十多个画面,三十多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背身哭泣的少年
1979 年。 人民币的最大面值还只是 10 元,百色人民医院的护士工资还只有 47
元,从百色到桂林需要先到南宁需要 50 多元钱。
那年夏天,虚岁 20 岁的麦琼芳还是一个活泼爱玩的小姑娘,即使已经开始到
百色人民医院上班,拿着 47 元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能抹杀她爱玩的天性。 在那次跟
着班上女同事到她山区的家中玩的时候,她遇到了一个背身哭泣的少年。
那是一个瘦弱的十五六岁少年,房屋里面,一个老奶奶也在哭。 看得心酸的麦
琼芳上去问发生了什么事。 老奶奶指着桌上的一个硬的纸片,说:“我的孙子考上学
校了。 ”
麦琼芳说:“考上学校, 这是很稀罕的好事, 你们应该高兴才对啊, 怎么会哭
呢? ”
老奶奶说:“家里没有钱,没有他的路费。 ”麦琼芳拿起桌上的纸片,那是一封录
取通知书,学校是桂林的一所中专。
麦琼芳说:“这有什么难的? 需要多少钱,我这儿有。 ”但她并没有带什么钱,而
且她并不知道桂林在哪里,需要多少路费。
于是她先回去,问了医院的同事和领导,答案是从百色到桂林先要经过南宁中
转,路很长很难走,至少需要 50 元钱。 在那是时候,这是一笔很大的数字。 麦琼芳并
没有那么多钱。 她回到家,问妈妈:“有一个孩子,他要去桂林上学,可是没有路费,
我就是想帮助她一下,可是我的工资都给他也不够,该怎么办呢? ”
善良的妈妈说:“你一个人不够,你不是有姐姐哥哥吗? 你不是还有我吗? 周围
还有这么多人,大家一起凑一凑,不就够了吗? ”于是麦琼芳挨个找人凑钱,用了一
周时间,终于凑到了 50 多块钱,里面有一块两块的,有一角两角的,还有一分两分
的,放在一起用布包着,有一大团。
没有惊动那个孩子,悄悄地放下钱,悄悄地走了。 当时的麦琼芳,觉得“好玩”的
成分更多一点,做了好事之后,心里感觉无比的快乐、满足。 即便是已经过了几十
年,当她遇到当年那位同事的时候,也会向她打听,那个孩子(其实只比麦琼芳小五
六岁而已)近况如何。 听说他后来还去了美国留学,回国后自己开了公司,在海南等
地拥有很大的资产。 他可能已记不起当年帮助他的姐姐模样,但他也像她一样一直
积极地投身于慈善事业, 帮助和资助过很多困难的孩子。 这是令麦琼芳甚感欣慰
的。
倒数第二个故事:大山的第一次家庭会
在英国留学的小蒙回来了。 回国后的第一站就是来这里,麦琼芳家中,也是他
的家。 然后,按照麦琼芳定下的规矩,回到自己的老家,除了和自己在世的亲人团
聚,一定要去看望村上的孤寡老人尤其是年纪最长的,称为祖老。
反言之,他们也是村里最骄傲的事情,因为有孩子出去了,就是出息了。 小蒙的
老家是在大凉山,回去了之后,村里祖老很激动,也极推崇麦妈妈,和小蒙说:“你回
去问一下你的麦妈妈,这里还有一个弟弟,看他能不能再接收一下这个孩子? ”
小蒙当即就打电话给麦琼芳:“妈妈,我们老家有一个孩子,学习挺用功的,你
看能不能接收下来? ”
麦琼芳了解到,这个孩子叫大山,他的父母是做特殊工作的,都牺牲了,牺牲的
具体原因和事迹甚至都不能够对外公布,只能做无名的英雄。 这个孩子不但是个孤
儿,而且还是英雄的后代。
收了! 麦琼芳毫不犹豫地做出了决定。
春节过后,小蒙就把大山带了过来。 麦琼芳为孩子联系好了本地的学校,办好
了借读的手续。
在第一个家庭会上, 麦琼芳对小蒙和另外来的 3 个孩子说:“你们虽然都叫我
麦妈妈,但我其实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或者爸爸长眠在你们的家乡,未来
不管那里多落后、多无能、多无助,都是你们的家乡,都需要你们去改变、去扶助、
去建设,要让你们的兄弟姐妹走出那座大山。 没有那里,就没有你们的今天。 ”
麦琼芳说:“你可以说:我有几个家,过去的老家、现在这里的家、未来的小家,
但是我只有一个根,这里只是我过路站的家,麦妈妈是一个伟大的妈妈,如果没有
这个过路站的家和她, 我不知道我现在是在山沟沟里放羊还是采蘑菇还是割猪
草。 ”
麦琼芳说:“麦妈妈没有什么本事,一不能给你们好的物质生活,二不能给你们
知识,你们来到麦妈妈家,麦妈妈不会教你们一个字,半个字都不会,这要你们自
己去学。 麦妈妈只能交给你们道理,做人的道理、学习的道理。 ”
麦琼芳说:“诚信,给予,守道,有德。 这八个字,要时时刻刻记住。 你还不能去
侵犯别人,不可以不经过允许去拿别人的东西。 你们一定要知道这些,不然麦妈妈
一定会把你们送回去,不会让你们再回来。 ”
麦琼芳说:“什么叫做道? 道就是孝道,有孝有道,才有你们学到的知识和将来
的工作和成就。 孝字好写,上面有土,下面有子,土土相堆,子子相传,这就是孝。 中
华民族的文化,每个字都不是乱写的,每个字都有它的道理。 ”
麦琼芳说:“什么叫做孝? 家里的这些老人,他们也不是麦妈妈的亲生爸爸妈
妈,但是你们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爷爷奶奶,去对待他们,吃饭,要先盛饭给老人
家;老人家走不动,走不进卫生间,你们要打水来给他们洗脚。 ”
麦琼芳说:“什么叫做诚信? 你们出去,要去哪里,做什么,几点钟回来,都要告
诉麦妈妈。 准时,做到,这就是诚信。 ”
麦琼芳说:“要有礼貌,回家进门,不管见到谁,都要打招呼,出门也要打招呼。
回到家不管看到什么,都要主动去做或者帮忙一起做。 要学会自己煮饭菜,我们家
没有保姆,没有厨师,全部都是你们轮流做。 ”
麦琼芳说:“你们在外面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都要回来跟麦妈妈说;开心的事
也要跟家人分享。 麦妈妈的家虽然只是你们人生的一个客栈,但也是一个大家庭,
我们都是家人,家人就是要互相分享和帮助。 ”
麦琼芳说:“麦妈妈没有钱给你们请家教,但是有哥哥姐姐,他们会在课余时
间,在不打扰他们自己的情况下来辅导你们。 当他们教你们的时候,你们要配合,
要把你们所有不懂的向哥哥姐姐们请教。 请教完了,要说谢谢,感恩哥哥姐姐教给
你们知识。 ”
麦琼芳说:“要去帮助别人。 人有两只手,一只是自己用,另一只是用来帮助别
人。 你一辈子总有时候需要别人的帮助,所以你这辈子总要准备着去帮助别人。 ”
花絮:最伟大的一生,是别人生命里的永恒花絮
每个人的一生,都只是讲给自己的故事。 在别人的生命中,你或许不着痕迹,
或许泛起涟漪,或者,是被剪辑定格的花絮。 伟大的一生,是别人生命的永恒花絮。
每个人的故事都不一样。 但是对那上百个孩子而言,麦琼芳,是他们生命里的
永恒花絮,无论时间怎么推移,他们都不会忘了,曾经有一位母亲,非亲非故,却予
爱予求。
在好些村子屯子里,都有这样的家庭,父亲故去,母亲改嫁;或母亲死了,父亲
出走,丢下的孩子或跟着爷奶,或跟着叔伯,或寄人篱下,或吃百家饭长大。 在法律
上不算孤儿,拿不到扶助,其境遇往往比孤儿更惨。
麦琼芳收养的,绝大多数是这样孩子。
她被人称为“扁担姐”的由来,就是她自年轻时候开始,就年复一年地坚持,收
集一些城市里人们不要的旧衣服,挑担进入大山,送给那些需要的人。 其体格粗壮
威猛,其声洪亮如钟,想必是那样练成的,其性格粗粝豪迈,也必与其有关。 36 年下
来,竟然挑断了 18 根扁担,“扁担姐”威名遂由此而来。
在扁担下乡的过程中,她便会打听到哪里有这样的孩子,一路寻访过去。 但不
是每个孩子都会收的。 作为一个极普通的医院护工,工资微薄,能力有限,她没有
那么多条件。 但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内,她做到了极致。 因此,在她能力有限的情况
下,她就只好按照具有弹性的标准,优先考虑哪些好学上进或者有梦想的孩子。
在 80 多平方的房子里,放满了上下铺的床,但最多也只能容纳 10 来位孩子。
若果那年高考出去了 2 个孩子,那她便到乡下去,再接 2 个孩子填补空床,这样“铁
打的营盘流水的孩子”,家里永远住满。
低年级的孩子永远有高年级的孩子做他的辅导老师,所有的孩子永远看到一
直有哥哥姐姐从这里走出去,上了清华北大或者中国政法、部队院校等等大学,那
些成功了的哥哥姐姐每年都会回来看望妈妈,这是一种带给他们无限动力的精神
源泉和成功榜样。 每天凌晨天尚朦胧时楼顶已然响起郎朗的读书声,没有人强迫,
而是被那种巨大精神惯性所带动。
这是一种刚好匹配自己能力范围、且循环可持续的做法。 87 个成功走出家门
的孩子,不是一朝一夕之间收集过来的。
孩子们放学回家,第一个回来的会主动淘米做饭,第二个回来就开始洗菜,第
三个回来就可以开始炒菜了。 吃完饭,同样,该洗碗的洗碗,该收拾的收拾。 每一个
接到家的孩子都是首先学会做饭和收拾家务,大家一起分工,一起做。 晚自习后最
先到家的最先洗澡,洗完了,第二个轮上。
不听话的孩子? 不存在的,麦妈妈是超凶的。 她定下的规矩,一条都不可触碰,
她的处罚方式,没有人敢挑战(已在《最骄傲的孩子》中详述)。
“你太累了,也该歇歇了。 ”是孩子们一致对她说的,包括她唯一的亲生孩子。
因此从 2015 年开始,她不再接收新的孩子到她的家中。 为八十多名本不相干的孩
子,她殚精竭虑倾其所有三十多年,精力和体能都不允许她继续做了。 这样,留家
的孩子们毕业一个少一个,直到最后全部走光。
但爱心的旅程没有终点。 她只是换了方式而已,那就是就地培养,直接资助。
目前,她仍直接资助着 10 多名孩子,分布在各个村、屯。
最后一个故事:最后一个高考的住家孩子
最后一个故事,还没有发生。
麦琼芳自己的故事,也还没有结束。
(文章小蒙、大山皆是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