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更新 为“老”生活 留足空间

发布:2021-03-29 15:22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江南都市

古城更新为“老”生活留足空间

老式石板路、滴水的屋檐、横七竖八的巷弄、不同年代各式各样的老石桥......预计今年六月底开业的“海市山塘”项目目前正在火热招商中,据悉,项目将集中展现苏式文化生活的沉浸式江南水乡街区。

姑苏古城是“老苏州”情感寄托的凝聚点。古城里的烟火气和市井味最是吸引人。近年来,姑苏区在古城保护、城市更新中注重保护与民生有机结合,在文化传承的同时,贴民心、接地气,满足市民的苏式生活需求。

 

“智慧菜场”点燃民生新引擎

 

“这里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71岁的金白元家住山塘街421号,与农发新民桥菜场隔着一条街,春季来临,他几乎每天都要去市场转转,挑挑时令菜、买点苏式小吃。

作为地地道道的“老苏州”,蟹壳黄、苏式生煎、马栋佩烧麦、义昌福包子......这些都是他割舍不下的美食,“山塘街上没有蟹壳黄的,以前想吃要专门去平江路买。”菜场升级后,这些小吃齐聚新民桥市场,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

作为姑苏城区内经营较久、产品较多的老菜场,新民桥是不少老苏州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改造前的新民桥在山塘街入口的一个支弄,丰盛而拥挤是周边居民对市场改造前的记忆。

两年前,姑苏区出台了《姑苏区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规范》等系列推进区内农贸市场改造的方案,在提升城市环境形象的同时,意以长效化管理推动古城高质量发展,为居民带来切实可感的幸福感。

2020年年底,新民桥农贸市场改造完成,立面门头、摊位布设及墙面等都焕然一新,145套照明设施、34台空调的进驻让采光和通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市场配建的3000多平米停车场解决了停车难的难题,方便了周边居民的出行。“现在除了环境更整洁,还可以买到网红小吃,太方便了。”

除了市场的改造升级,去年12月,姑苏区还推出了“平价菜摊”这项惠民新举措。通过大数据赋能“小菜场”,是姑苏区实现公共服务“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变的一个缩影。

 

街区更新让老城“烟火气”更舒心3月,正是赏花遛鸟好时节,苏州皮市街花鸟工艺品市场内人头攒动。苏州皮市街花鸟工艺品市场是“老苏州”眼里的苏式生活地标和印记。但是三年前,这个老牌市场违章搭建超50%,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大。

市场附近的居民介绍,虽说这个市场1998年建成,但它在30年前甚至更早就存在了。

张桂芳阿姨见证了市场人气慢慢聚集,也目睹了临时建筑越建越多,直到三年前的改造完成后,昏暗的过道才又变得敞亮起来。

在老苏州人眼里“闹猛的葑门”,也是苏州人心中最有市井烟火气的地方。

2018年,葑门横街启动新一轮整治,横街及周边七公堂弄、草鞋湾、横街市场入口、蒋家浜四条支巷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涉及整治街巷总长度1300米,街巷面积6500平方米,修缮立面约11000平方米,彻底改变了横街原本“乱哄哄”的模样。

经过综合整治,葑门横街这条老街焕发了新生命。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来买菜的阿婆阿爹,也有来寻觅美食的年轻人。坐在矮凳上沿街叫卖的小贩、碧绿生青的新果蔬菜、天南地北的杂货,一家挨着一家。往来交织的人们在一个个小摊位前逗留,又离开,带来生活的匆忙,带走日子的温情。

滚滚凡尘才是最能钩得住人的,俗世里的烟火气才是最治愈的。在日常生活里穿行,在柴米油盐中打转,老城记忆的生活情怀在古城更新的规范治理中更加明亮了起来。

 

双塔2.0沉浸式展示苏式文化生活

 

“海市山塘”项目位于山塘街45号,是一处集中展现苏式文化生活的沉浸式商业空间,将计划布局了全天候消费场景。

对于这样一座既保留了传统的“苏味”,又有现代化从容的商业载体。隔着一条街的“老苏州”顾先生对这里充满了期待,“出门一百米衣食住行都能齐全,能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看山塘河的水,雕花的墙楼,听戏曲,品美食,好像又找回了少年意气风发的时候。”

“海市山塘”项目企划经理梁璐介绍,这是古城更新中的一次全新探索,不仅将以现代的设计手法让传统姑苏文化、山塘市井生活气息深度还原,还将聚焦年轻人的消费体验,充分演绎当代山塘的风雅繁盛及市井烟火。

据悉,今年,姑苏区将持续完善区域功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推动城市更新,加快打造一批靓丽的古城新名片。

相关专家认为,苏州老城区寸土寸金,在城市更新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的抉择和考验。幸运的是,苏州一直以都极为注重片区的整体保护,这让城区在现代化进步的同时,也给苏式日常生活留足了空间。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