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实验小学的寻访课程探索 走出小课堂 走进社会大课堂

发布:2021-03-14 14:13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江南都市

叶圣陶实验小学的寻访课程探索

走出小课堂 走进社会大课堂

甪直,历史悠久,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古镇。1905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归来的沈伯寒先生,和乡绅朱文钟一起,在“甫里书院”的基础上,创建新式学堂“甫里小学”,邀请昆山名士方还先生担任校长。这就是苏州叶圣陶实验学校的前身,百年校史成了一笔宝贵的可挖掘德育资源。1917年—1921年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该校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改革与文学创作生涯。

叶圣陶实验学校以培养“习惯良好,心态阳光,五育并进的合格小公民”为目标开设的课程体系,由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两块组成,其中国家课程落实重点为探索改变课堂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落实“教为不教”;校本课程的开发注重“一体两翼”的“躬行课程”,分为“至真课程”、“至善课程”和“至美课程”,从兴趣出发,关注学生自主发展和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而寻访课程就是至真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即修身的实践体验课程。

寻访课程:善学善思,学会做人,主动求知

 

寻访课程体系,通过寻访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体验中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品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让全体学生通过寻访实践课程成为真的传播者、善的引领者、美的体现者、诚的实践者,引领每一位学生善学善思,学会做人,主动求知,为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

寻访课程体系又分为数十个微课程,根据实际情况,每个微课程制定课程方案,落实每一次活动,力求在一次次活动中使学生的品格得到不断提升。在校内,尊重老师和学生的意愿,先全校层面双选,后年级层面双选,确保人人至少参与一门寻访实践拓展课程。在校外,充分发挥三级家委会和微社团作用,利用丰富的家乡文化资源和互联网,进一步在校内微课程基础上进行探索、实践,在丰富多彩的微活动中提升学生品格。

该课程体系涵盖了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根据品格提升的实际需要,寻访课程体系分为以下三类课程:第一类,百年校史——探寻百年校史,挖掘创新资源。包括:校史探寻;生生农场种植等内容。主要围绕感悟校园文化,培养和提升学生好学善思、勤劳善良、善于探索的品格。第二类,家乡历史——领悟家乡文化,感恩美丽家园。包括:寻文旅名镇;探工业重镇;访美丽乡镇;悟幸福城镇等内容。主要感受家乡灿烂文化,感恩美丽家园。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和提升学生懂得责任和担当的美好品格。第三类,家乡人文——走进甪直名人,传承优秀传统。包括感受家乡传统节日、节气;探寻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家乡名人等内容。主要围绕家乡传统文化和名人寻访,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崇尚智慧、见贤思齐等美好品格。

寻传统文化之魅

 

感受传统节日

 

现在,在学生中,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过得红红火火。但是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等却显得冷冷清清。于是,项目领衔人策划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生生精神代代传”、“浓情端午 体验传承”等寻访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在体验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智慧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与生活的细心观察,是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同学们又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气,开展了相应的活动。清明节气,同学们学习青团的制作过程,并将自己亲手做的青团与人分享;谷雨时节,同学们来到水八仙、保圣寺内的生生农场,组织师生共同体验、种植;立夏节气,同学们斗蛋吃蛋、立夏“秤人”、品尝三鲜。系列活动中,同学们一起来做生活与学习的有心人,大家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我国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验传统习俗带来的乐趣,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

传承特色文化

甪直,文化底蕴深厚,甪直妇女水乡服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厢、甪直萝卜等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是,课程项目又将这些传统手艺纳入课程,开展了传统特色手艺代代传的寻访。

春暖花开,美丽的水乡服饰亮出来!组织同学们去水乡服饰传习所寻访,了解水乡服饰的历史、组成,学习水乡服饰的制作工艺;请来甪直的传统手艺继承人,寻访校本活动课程——连厢,了解连厢的来历,学习连厢棒的制作,并进行打连厢展示。在开学典礼上,在区少先队建队节优秀社团展示中,在青海手拉手学校领导来校之际,同学们的连厢展示,都成了一张具有特色的名片。

源于清朝道光年间、传承古法技艺,如今更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甪直萝卜当然也纳入了甫里乡蕴社团的寻访和传承的行列。因错过了甪直萝卜入缸腌制的最佳时机,经历10个月的等待,7月底甪直萝卜要起缸翻晒了,社团的成员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寻访甪直萝卜的制作传承人,了解甪直萝卜的历史和制作流程,为保护好这一传统文化,将这种古法技艺传承下去尽一份绵薄之力。

作为拓展课程, 同学们寻访中了解、学习家乡的优秀传统手艺,传承着家乡传统特色文化,增强着热爱家乡、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崇尚智慧、见贤思齐等美好品格。

品特色小镇之美

 

寻访文旅名镇

甪直具有纯正的江南水乡特色,以古桥、街弄、水巷、古寺享誉天下,有“神州水乡第一镇”的美名,这也成了课程中寻访甪直文旅名镇的主要内容。

虽已进入立冬节气,可同学们的寻访热情丝毫不减。课程领衔人和校外辅导员司马青芳阿姨带着同学们踏上了甪直的青石板路,穿行在保圣寺、沈宅、万盛米行等著名旅游景点,探寻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同学们还尝试进行实地演练,绘声绘色地讲解起来,赢得了游客的啧啧称赞。

对于家乡文旅名镇这张名片,同学们其实早已作为深入研究的内容了。从2008年开始我校就成立了“吴韵飞扬”小导游俱乐部。在甪直水乡文化服饰节期间,在江苏省社会科学教育考察团来甪直考察,在江苏省语文名校名师展示活动中,小导游们为中外来宾当起了水乡小导游,在生动、有趣的社会实践中,体验着作为一名水乡小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感。同学们在一次次的寻访、研究中,体验到家乡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体验着作为甪直孩子的幸福。

探访工业重镇

说起甪直,都会很自豪的亮出文化旅游名镇、农业特色小镇这些名片,殊不知甪直还是中国特色模具小镇之称。

甫里乡蕴社团的同学们在校外辅导员小沈阿姨的带领下,来到甪直模具成形制造科创中心。在这里,同学们了解了甪直磨具成形产业及相关龙头企业(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热流道生产企业柳道万和,长三角最大的钢模企业重村钢模),观看了甪直联开生产小瓶盖过程的小影片。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了解模具生产产品的过程。红领巾小记者还就模具是什么、模具的类型以及甪直模具产业的发展等对科创中心的邵总进行了专访。通过寻访,同学们对家乡的模具产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为生活在这样的工业重镇而骄傲!

走进美丽乡镇

当秋风吹拂着金色的稻穗,红领巾“甫里乡韵”社团循着收获的味道,来到了甪直镇澄东村。在村里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稻田边,同学们抚摸着沉甸甸的稻谷,闻着成熟的稻谷发出的阵阵馨香,体验现代农业机械收割。同学们不仅观看了机器收割稻谷,还全面了解了从田里水稻如何变成碗中米饭的全过程。活动中,同学们感受到甪直现代农业的发展,甪直的新农村建设的变化。走进美丽乡镇,体验着家乡秋天的收获之美,探寻着甪直农业特色小镇这张闪亮的名片背后的故事。

体验幸福城镇

一次次寻访、一次次体验,同学们又化身小记者,以自己的视角开始了新一轮的寻访。有的以甪直老年人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寻访内容,感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有的以家庭的变迁,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为寻访内容,感受家庭生活的变化,体验自己家庭生活的幸福;有的以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习生活为主要内容,感受学习环境不美化带来的幸福;还有的将视线投向了甪直人民多姿的业余生活,每天傍晚具有一定规模的广场舞、周末文化园悠闲的生活也都进入了学生们的寻访内容中。在一个又一个寻访中,同学们感受着甪直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深地感受到生活在甪直这块沃土的幸福。

作为探究课程,同学们通过“领悟家乡文化,感恩美丽家园”寻访课程,激发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和提升了学生懂得责任和担当的美好品格。

寻校园文化之魂

 

作为品格提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校园文化之魂”课程则作为基础课程在全校范围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实施。

 

低年级:叶圣陶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1917年——1921年叶圣陶先生在我校任教,开始了他的教育改革与文学创作生涯,他从国文教材的选编、课程的设置、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创办“生生农场”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同学们在寻访了解中进一步我们的校风、学风,提升了热爱学校、勤学善思的品格。

 

中年级:走进百年校史,了解办学历程

1905年,从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归来的沈伯寒先生,和乡绅朱文钟一起,在“甫里书院”的基础上,创建新式学堂——“甫里小学”,邀请昆山名士方还先生担任校长。一代代教育人在这块教育热土上,播洒汗水、培育信任。同学们在寻访中提升了善于探索、勇于奉献的品格。

高年级:参与生生农场,开展种植实践

我校的“生生农场”是当年叶圣陶先生亲手创办的,“生生”代表先生与学生,通过师生共同劳动实践,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我们没有将对稻文化的研究作为单一的研究种类,而是在“生生农场”开展了江南作物种植活动,让队员体验劳作之艰辛;感受生命之伟大;享受收获之快乐;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成为一个个勤劳、文明、聪明的快乐水乡娃。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生生农学院,配备课程领衔人,专职开展实践指导工作。此外,还并聘请了有经验老农作为农校辅导员,挑选了学生积极分子为农学院小学员,定期进行日常观察实践研究。各位班主任即兼职指导老师,基本做到100%的参与。同时,建立起了综合生生农场网站,引导更多的队员关注生生农场,在网上“种植”西瓜,“种植”向日葵等。对内我们既经营好生生农场,我们还走出去:专门与在校外淞南现代农庄示范园的一块20亩地的大农场挂钩,作为校外生生农场实践基地,定期组织队员开展教育实践;参观“万盛米行”,认识各类农具;迈步老街,学习家乡蒲鞋的制作……在生生农场实践研究中,促进了队员的综合素养。通过劳动实践,培养队员的劳动观念,珍惜劳动成果,热爱生命、爱护绿色,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整个种植实践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过程,利于对队员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同学们在寻访前制作研学单,将自己的收获写成一篇篇短小的寻访日记。课程项目组也充分利用网络将同学们的寻访课程制作成微信推文进行宣传,将同学们撰写的寻访日记进行专题展示。同学们还在课程领衔人的带领下将寻访路线、照片、视频等上传至学校网站,并在网站内建立专题课程网站进行同步推介,周末开放在线互动,进行在线解答。没有亲自参与寻访的师生也能通过这些网上的信息,随时了解寻访情况,观看同学们的寻访实录,共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家乡灿烂的历史文化、校园文化的百年积淀,培养和提升了同学们好学善思、勤劳善良、善于探索的品格。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