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青隐山
发布:2022-08-14 11:02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诗意的青隐山
文/王延林
5月的一天下午,接到安徽省宣城市散文家协会吴主席的电话,说是明天去青隐山采风,叫我准备一下。我还以为青隐山在很远的地方,来去需要好几天呢,哪知道就在我所在的宣州区行政区划的范围内。看来我真的是孤陋寡闻了!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赶到市政府大门口,十几个人早已站在那辆银灰色的中巴车边上了,我基本上都认识的:我市著名作家、诗人方文竹老师,诗人李家树、诗人夏子等老师都在。哦,诗人的聚会,注定有一场诗的盛宴!
活动的组织者是林业系统的陈书记,也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他在车上向我们介绍了宣州的林业发展史、宛陵林场人的奋斗史,这使我这个对林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对林业有了全新的认识,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汽车穿过钢筋水泥的城市一直向东,驶向初夏时节的乡村,驶向我才知道的、有诗意又有点“禅意”的——青隐山。
此时汽车已经进入了山区水泥路,空气中有淡淡的栀子花的清香,两边是碧绿青翠的山坡,在起伏不平的山坳里稍微平整一点的地方,勤劳的农人们见缝插针种上的小麦麦穗开始鼓胀了;路边不时有小山村闪现,大都是白墙黒瓦的两层小洋楼,房前屋后都有院落,看起来错落有致,山里特有的雾霭影影绰绰地笼罩着村庄,这让我忽然想起唐代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可惜现在养蚕的少了,我没有看到穿着青衣的嫂子和穿着一袭红裙的小姑去浴蚕,不然那定是一幅别样的风景画。
陈书记如数家珍地介绍说,宣城市宣州区宛陵林场有五个分场,经营总面积为17.36万亩,是安徽省经营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场,其中国家级公益林8.17万亩,商品林7.15万亩,辖区内有1.54万亩夏渡省级森林公园一处,有2.8万亩的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89.14%。我们马上要去的青隐山分场有毛竹1万余亩,湿地松、杉木以及人工种植的香樟、马褂木等树木3万余亩,在五个分场中极具代表性。
汽车在蜿蜒的山道上行驶约一个半小时后,我们便来到了青隐山脚下林场设置的青隐庵管护站,站内有两排看上去很有些年头了的低矮平房,走近一看,这房子既是林场职工的办公室,也是他们的住家,看得出林场职工工作和生活的条件还是很艰苦的。
下了车,一眼便望见院内一堵高约3米、长约10米的高墙,赭红色大理石上面嵌有15个金黄色大字:安徽省宣州区毛竹现代科技示范园。下方标明建设单位是安徽省林业厅、宣州区人民政府,技术依托单位是浙江省农林大学,落款时间是2015年5月。这说明早在七八年前,宣州区林业部门就致力于用科技的手段推进林业的发展。
在管护站负责人的带领下,我们循着约两米宽的碎石子铺就的山路向山顶进发。这段山路坡势较为和缓,两边的山坡上都是“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毛竹,挺拔而俊秀,正所谓“茂林修竹”是也。山谷间随处可见清澈的泉水,在阳光下闪着晶莹的光芒,用手轻轻地拨弄着泉水,凉凉的,柔柔的,犹如丝绸般的质地,耀眼的阳光从毛竹顶端的缝隙中照射下来,山坡上印满了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这让我突然就想到那句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我并肩而行的吴生荣主席诗兴大发,当即吟哦出了“踏着林间逐渐抬高的山道,见两旁青青竹木,在溪水的潺声中,微风拂面,我只深深深深吸一口,便醉了,本有的浮躁没了,心也碧透地过滤一次”这几句诗词。
一路前行,一路向上。我开始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上衣,望望天空,太阳已开始发威了。诗人丁延清因腰部受过伤,登山很是吃力,他随手从路边捡拾了一截粗细长短都适中的毛竹当着拐杖奋力前行。见此情景,大家齐声朗诵:“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诗词给了大家极大的鼓舞,向上行进的劲头更足了。林场负责人不失时机地给我们鼓劲:大家加油!还有几百米就到了山顶上我们建的瞭望塔了,登高望远,极目楚天舒,惬意极了!
当我们在离瞭望塔不远的山路上继续前进时,迎面碰到三个戴草帽的人,两个有五十多岁的样子,一人手上都拿着一把镰刀,一个约莫三十来岁的肩上扛着一把锯子,皮肤黑的冒油,身上也都汗湿了,一看便知道是林场的工人。那个年轻人主动和我们打招呼,鼓动我们说,加把油,快上去看看!多做深呼吸,我们这一带是皖东南最好的氧吧,空气可是能治病呢!接着向我们科普了一下相关知识:医学研究表明:负氧离子浓度与人体健康呈正相关关系,而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10000个以上的负氧离子时,就会有治疗疾病的效果。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标准浓度应大于1500个/cm3。国内学术界依照空气中负氧离子的浓度,将空气分为六个等级,每立方厘米空气中含有50000个以上的负氧离子便是特级标准了,空气清新程度为超级清新。科学测定这里的生态级负氧离子超过10000个/cm3,是其他城市的20倍以上。
他还告诉我们,他的家就住在青隐山脚下,从他爷爷开始到他这一带,家里三代人都与林木相依,以林为生,他比他爷爷、父亲幸运,以后林场改制招工,他就成了正式林场职工了。
经过大约四十分钟的攀登,我们终于登上了“瞭望塔”。说是“塔”,其实就是块石、水泥依山筑起来的一个梯形大方墩,站在塔顶上放眼望去,峰峦叠嶂,层林尽染,竹木葱茏,这滤尽了尘埃的满眼的绿,绿得似乎要溢出汁液来,绿得足以打湿人的眼睛,绿得像整座山都被打翻了桶的绿颜料染遍了似的。此时此地的空气格外湿润,深深吸上一口,便让人心旷神怡。
在塔顶我们脱下汗湿了的上衣,双臂平伸,都做起了“扩胸运动”——贪婪地深呼吸,恨不得把这里的清新空气全部吸进肺部,把我们长期吸收汽车尾气的双肺像吹风机一样好好地清理一下,让我们心旷神怡,身心更加健康。诗人李家树当即吟出“植物们大声喘气,绿色潮落潮起,汹涌奔腾,掌声经久不息”的诗句来赞美这里。
在瞭望塔的左侧,便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树木,管护站负责人介绍说,这一片便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栽培的国家战略储备林,木材总蓄积量现已有20余万立方米,林木最大直径已达40多厘米,这里林业资源丰富、物种保存完好、林地面积完整。见我们执意要进去看看,便驱车前行,由于林深叶茂,林间道路既狭窄又坎坷不平,没走多远,我们就被高大的松树挡住了去路,一行人只得下车步行,越往深处走,林木越是茂密,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芬芳,不知名的鸟儿在草丛中、在枝桠上叽叽喳喳叫过不停,颇有“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的况味。
“这里便是宣城的塞罕坝!”一旁的陈书记顾不上正在介绍情况的管护站负责人的讲话,脱口喊出了这句话。大家都抬头望着他,见大家有些惊奇,陈书记便站到一棵树冠更大、树荫更浓密的松树下,给我们简单地讲解了“青隐山如何是塞罕坝”的缘由:
近年来宛陵林场以林长制改革为引领,紧紧围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这“五绿”,着力探索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完成了智慧林场建设,公益林实现全覆盖,完成林业碳汇造林项目的编制工作,编制了《国家储备林建设方案》,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
陈书记深情地说,宛陵林场几代林业职工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绿了荒山白了头”的坚守,“献了青春献终身”的执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绿色奇迹,打造了生态文明的生动范例,书写了一部宣州林业人的艰苦奋斗史。下一步,宛陵林场将继续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砥砺艰苦创业的意志品格,咬住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一代接着一代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最终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性胜利,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愿景!
这时的陈书记又变成了诗人了,可惜他脱口而出的诗我只记下了这几句:
六百宛陵人
同心共唱一首歌
平安、健康森林
碳汇、金银、活力森林
绿了阳江水
......
哦,诗意的青隐山,宣城的“塞罕坝”,我还会再来的!
作者简介:
王延林,安徽宣城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宣城市散文家协会副主席,《宣城散文》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