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捐作品终有着落 艺人景区皆大欢喜 完美的结局

发布:2021-11-29 12:36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中国的雕刻艺术源远流长,在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11月15日,苏州雕刻艺术家杨君康的120余件作品,进入了虎丘景区管理处的收藏体系之中,这是虎丘景区管理处在雕刻作品方面第一次大规模的受捐活动。

杨君康是一位雕刻家,早年多进行象牙雕刻,能于指甲大小的象牙表面刻上一部《心经》,或刻一幅画,擅这种微雕技艺,整个苏州也不过数人。在象牙制品禁止交易之后,他改事竹刻,精品迭出。老先生时已八十有余,虽身体矫健,但为他那100余件视若珍宝的雕刻作品寻找一个完美“婆家”的念头已经在他心头盘桓了数十年,他也曾奔赴一些旅游乡镇的博物馆,但最终都无功而返。

今年夏天,因为在一个文化活动上的交流,他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工艺美术研究家袁牧先生建立了联系。袁牧教授在了解了杨老先生这个“奇怪”的诉求之后,很是感动,专程前往他的家中,细看了他的作品,感慨作品即精美而丰富,若这些作品长期蒙尘或散落于民间,实在是一件憾事。既然老人想要捐赠,这些作品最好的归宿,莫过于一个公共的机构,既能够予以周全的保护,又能够展示于世人,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袁牧遂答应为杨老先生“做媒”,帮他的作品找到理想的“婆家”。

袁牧教授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谈艺经》上连发了三期视频,为杨老先生作品公开“征婚”。一时间应者如云,但在众多潜在下家之中,袁牧先生一眼便看到了虎丘风景区意向。虎丘风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不但拥有成熟的收藏条件,还有优秀的展示空间,更有庞大的“流量”,收藏本土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同时,艺术捐赠本身也可以丰富虎丘景区的文化底蕴。

在当天的捐赠仪式上,杨君康先生详细讲述了雕刻的起源与兴起,现场展示了自己雕刻的精美作品,并捐赠了象牙雕刻《群仙祝寿图》 《虎溪三笑》 《离骚》、竹刻《黄胄妙笔传神》 《草圣张旭》 《郑板桥》等作品共120余件。这些作品的捐赠,对填补苏州现代雕刻精品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杨老先生捐赠的作品中,有两件作品与虎丘有着极深渊源,这两件作品就是紫檀木浅刻《文徵明行书游虎丘诗》和《祝枝山草书虎丘诗》。虎丘是吴中第一名胜,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诗篇,祝枝山、文徵明也在虎丘留下了珍贵的诗篇。文徵明原作是大字行书的书法长卷,据杨君康介绍,史称文徵明“大书仿黄庭坚者尤佳”,书法长卷《虎丘》是文徵明晚年所作,书法炉火纯青,诗中将虎丘生公台、剑池、憨憨泉等重要景点,以及相关人物、典故等融为一体,意境隽永。杨君康创作的文徵明《虎丘》台屏,长、高分别为59厘米、42.5厘米,紫檀木本色台屏上精心雕刻,采用石绿上色,苍劲有力“墨迹”淋漓,传神再现文徵明墨宝神采。面对文人珍贵的墨宝,杨君康老先生不惜代价,请人做了紫檀木匾,将文徵明、祝枝山的作品精心镌刻上去,希望吟咏虎丘的经典作品被更多人所熟知和喜爱。

在捐赠仪式上,杨君康老先生激动地表示,此次捐出的作品凝聚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58年雕刻人生的积累,感谢虎丘景区管理处搭建平台,能让这些雕刻作品呈现在更多游客的面前,也圆了他多年的心愿。“看这件竹刻,你要移动着看”,杨老师举着手机电筒,亲自演示给大家看,“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不同角度看过去有着不同的美感。”

用“新意”守“艺” ,让传统技艺活起来。虎丘景区管理处表示,他们将进一步扛起保护、传承的责任,用好“城市客厅”这平台,在景区中增添更多游客喜闻乐见的非遗元素,提高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为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贡献“虎丘力量”。

郑其婷 尤泽文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