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核上的说书人
发布:2019-10-20 15:59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初识大钊,是在去年《核雕中国》上海站
的活动上。 因为预购了下午五点回苏州的高
铁票,活动现场采访一结束转身就往上海火
车站赶。 现场一位憨头憨脑的小伙子怕我赶
不上高铁,自告奋勇地开车送我,这才和他
相识。
请教过大名,才知道他叫“大钊”。 因为
这两个字与“李大钊”相同,故让一直记不住
人名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来去匆
匆, 在去年的展会上并未留意到他的作品,
回苏州后一直惦记着去看看这位在苏州做
核雕的小老弟, 但终因冗务缠身未能成行。
弹指间一年已逝,可巧的是,在今年《核雕中
国》上海站现场,又遇到了这位敦厚的小伙
子,终于有机会仔细欣赏他的大作了。
这次他带到现场展示的是几颗以农村
题材为主的场景式雕刻作品,其中一颗“建
设家园”让我眼前一亮。 我虽然出生在城市,
但是六岁即随父母下放农村,农村生活是我
全部的童年记忆,所以看到农村题材非常亲
切。 在农村生活中,建房是头等大事,尤其是
上梁,更是全村人的兴奋点。 大钊这件作品
并没有选取建房过程中的“上梁”场景,而是
采用圆雕的表现手法,真实生动地呈现了建
房的整个过程。 屋顶上有两位泥瓦匠,一位
正忙着盖瓦,另一位弯腰将传递泥浆的吊桶
放下去,下面一人用双手接住。 在他的身后
有一人在补充泥浆,一人在和泥浆,另一边
还有一位在挑泥浆,一组五人配合默契。 核
雕另一侧展现的是建房运砖添瓦的场景,两
位运砖的小工正在抽烟小憩,还有一位泥瓦
匠正在往屋顶上爬。
核虽小,盈寸之间却浓缩了建房的不同
工序和环节,每个细节和构成要素都与整件
作品浑然一体。 在这一幅缩微的农村风俗立
体画卷上,怎么也无法想象它出自一位虎头
虎脑的小伙子之手。 端详他的这件场景式核
雕作品, 怎么总是让我想到秋人作品的影
子。 和他交流后才得知,原来他曾在秋人那
里学过三年,难怪在题材样式上如此出神入
化地承继了师傅的衣钵。
大钊来自苏北农村,从小就对手工艺和
绘画情有独钟,喜欢玩泥巴,上课时老师在
讲台讲课,他却在下面悄悄地在粉笔上雕刻
一些小动物。 四乡八镇都知道这位剪纸画画
的神童,村里有人结婚都来请他做一些剪纸
和窗花。
然而, 身处还在为生存拼搏的农村,做
这些无用功的艺术实在太过奢侈,做公务员
或者老师,将来坐办公室旱涝保收才是家长
的理想。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他也循着父
母安排的路径,读高中考大学,毕业以后在
城里找一个工作。 然而,早已心许艺术的大
钊却无法安心于高收入的工作,从做工程监
理到建筑模型设计, 他换过好几个工作,直
到见到核雕,他才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大钊和其他很多新入此道的年轻人差
不多,最初也在苏州舟山村坐过冷板凳。 和
他人不同的是,大钊这把冷板凳从舟山村带
到了浙江秋人那里,又从浙江带到了苏州相
城区自己的家里,这一坐就是五六年。 如今,
他最初有些人或许认为此道可以挣快钱,在
尝过辛酸苦辣之后,能够坚持下来的却没有
几位,而大钊则。
有些事情只要坚持就有所成,而
艺术,不仅需要执着和痴迷,还要有
“悟性”。 在和他的交流中,他不断提
问题,也不断解答问题。 总结他的问
题,无外乎核雕的价值和创作。 他认
为当下核雕创新不足,产品雷同现象
严重。 作为载体果核很廉价,只有赋
予这种可以再生的原料以新的艺术
生命,才能呈现市场价值。
创新对以此为生的核雕师而言,
并非只是说的那么容易,因为他们必
须考虑到市场价值和接受度。 创新
就意味着抛弃原有的客户,这对每个
月都计算着收入和支出的年轻核雕
师而言尤为困难。 尽管家庭经济压
力大,在题材样式和表现形式上,他
每年都有自己新的尝试。
生于农村的大钊,在他的早期创
作中,始终都离不开农村题材。 从赶
牛车的农民到开拖拉机的司机,从村
头剃头匠到编织篮子的篾匠,从卖冰
糖葫芦的小贩到放学回家的学童,生
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雕刻在了
小小的果核上面了。 打开他留下的
核雕作品相册, 就如同翻开了一本
本他用刻刀镌刻的农村生活日记,每
一件作品上都记录了他对生活的热
爱。
如果将来有一天,他将这些已经
物有其主的农村题材核雕作品集中
起来搞一个展览, 一个个鲜活的生
命,一段段生动的故事,呈现给人们
的,不只是一件件叹为观止的艺术作
品,还是一幕幕奇妙的生活场景。
记录完了自己熟悉的生活以后,
他开始去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了,
那些活在历史故事里的人物成了他
表现的主体。 《水浒》人物故事是他
在 2018 年开始表现的新内容。 武松
斗杀西门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醉
打蒋门神、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
等一出出戏文故事都浓缩在了小小
的橄榄核上,那些传奇大侠,街头无
赖,市井小民各色人等都只有芝麻绿
豆那么大小,而眉目五官无一不呈现
出各自人物的形象特征和喜怒哀乐。
追寻他这几年的核雕之路,不难
发现蹒跚学步的痕迹,也欣慰地看到
破茧化蝶的过程。 大钊还很年轻,对
他而言,艺术之路还很漫长。 好在他
已经不再迷茫,在行走中,也有了自
己的艺术主张。 艺术创作是一个从
量变到质变的修炼羽化过程, 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欣赏到他更
多意趣盎然的新作。
11/江南都市/
艺术 社区版
作者简介:袁牧,字子牛,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画、艺术
设计、工艺美术的创作与理论研究工作,作品多次在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
韩国等国家和中国港台等地展出。现为工信部工艺美术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
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工艺美
术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