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甜

发布:2019-10-31 10:43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苏州观|观苏州》的城市实验是对
苏州进行一次开放式的探索,远离城市
喧嚣之景,寻找那些通幽秘径,寻找城
市的生活脉络。 来自英国伦敦的策展
人 Angiet Chen 和 Lika Tarkhan -
Mouravi 将 “漫 步 ”概 念 化 ,对 比 于 直
接、快速地达到目的,漫步的概念凸显
的更是对于未知的包容性,漫步的过程
能让人们与各种发现与契机相遇。
在《苏州观|观苏州》的策展及研究
过程中,两位初次到访苏州的策展人们
透过漫步的概念,积累了许多条迂迴的
路径,遇见了偶然却有深度的苏州。
第一条”漫步”路径是在北寺塔附
近的青年旅舍举办工作坊,他们和工作
坊的参与者一起探讨苏州的个性和特
色;第二条路径是策展人们随机沿循路
人的足迹, 观察当地人在城市中的工
作、生活方式;转了个弯,第三条路径带
领他们更直接地进入陌生艺术家和设
计师、他们的朋友及亲戚的社区进行寻
访; 第四条路径则是来到苏州博物馆、
苏州图书馆和虎丘进行实地了解;未来
还将有更多的漫步落在苏州的巷弄中
……
同时,两位策展人邀请苏州本地的
参与者一起梳理居民与城市之间的关
系、文化机构与苏州当代文化间的脉络
等, 对苏州这个城市进行支离破碎的
“拼图式” 洞悉和观察。 这些与参与者
一同经历的非线性的“漫步”以及策展
人们透过两双脚所踏过的迂迴路径,都
一同勾勒出苏州全景图(Panorama)的样
貌。
来苏州之前,策展人 Angiet 和 Li鄄
ka 曾在网络上收集了一系列关于苏州
建筑、园林的资料,网络上这些如诗画
般的图像却反而让他们更想了解苏州
本地人对于所居住的城市,是怎样切实
的体验。 在那些高墙林立的小巷背后,
在那些著名地标景观的背后,又是一幅
怎样真实的图景。
漫步也许是一种遵循内心本能的
方法论。 两位策展人将“漫步”作为他
们探寻苏州的方法之一,围绕“探索未
知的当代苏州”这一主题,发掘这座城
市不为人知的一面。
著名作家陆文夫还写过这样奇幻
的漫步:?面对著大路你想驰骋,面对著
高山你想攀登,面对著大海你想远航。
面对著这些深邃的小巷呢? 你慢慢地
向前走啊,沿著高高的围墙往前走,踏
著细碎的石子往前走,扶著牌坊的石柱
往前走,去寻找艺术的世界,去踏勘生
活的矿藏,去倾听历史的回响……———
摘自 陆文夫《吴乡百味梦中的天地》
陆文夫被人戏称为“苏州美食文化
宣传大使”, 人们将他的写作风格称作
“糖醋现实主义”,他用“糖醋现实主义”
描写日常吃喝的苏式生活。 其实,我们
也可以将“糖醋现实主义”幽默地理解
为苏州人独有的风趣: 一种集风雅、鲜
活、世俗、含蓄、自嘲为一体的闷骚。
对味道的考究,只是苏州生活的一
个切面,苏州人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他
们的精致与享乐主义。 作家张佳玮曾
说过,苏州的烟水气,真是举手投足间,
就出来哉。
这烟水气,正是苏州的腔调。 无论
世界如何变化,我只管认认真真、不厌
其烦地过好每一天。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写过一个
颇为风雅的江南故事,讲的是才子杜慎
卿看日色西斜,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
两担空桶,歇在山上。 这一个拍那一个
肩头道:“兄弟, 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
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
花台看看落照。 ”杜慎卿就笑:“真是菜
佣 酒 保 都 有 六 朝 烟 水 气 , 一 点 也 不
差! ”
这就是典型的苏州人眼中的生活。
对于苏州人来说,日常或许也是奔波劳
碌的,但该享受的时候要享受,在享受
生活面前, 其他的一切都要往后靠一
靠。
“糖” 承载着各种关系下蕴藏的苏
州个性, 代表着当代苏州的城市特色,
不得不说,糖在苏州随处可见,苏州菜
的特点是以糖提味,就连苏州方言『吴
语』,也给人甜甜的感觉,据说虎丘山顶
云岩寺的砂浆中都含有糖分。 同时,糖
(tang)也是大才子唐寅(Tang Yin)姓氏
的一部分。
糖与苏州的关系,既深厚又巧妙。
七格的《吹糖人》中这样写道:
光把人吹的一模一样是没有用的,
因为肉眼看到的一模一样,不是真正的
一模一样,真正的一模一样,必须从宇
宙精神著手,一层一层,下降到人的灵
魂,再到人的精神,最后将上述的这些
人体组织全部考虑进去, 如此这般,最
后吹出来的糖人, 才是真正的一模一
样。
在他的小说中,真正保留着糖艺和
承载着糖艺记忆的吹糖人是城市的见
证人。
两位策展人在历史老街平江路上,
遇见了一位真正的吹糖人,他就是著名 
的糖艺传承人丁苏林。 他每天将糖吹成各种动物
形状、甚至能吹民间寓言故事,比如老鼠偷油等。
丁老师的糖人是许多苏州青年的回忆, 游客也每
每被他精妙绝伦的手工艺, 及色彩鲜艳的糖人所
吸引。
五年前, 吹糖技艺被正式列入国家认可的非
遗文化之一。 遗憾的是,该技艺在当代中国几乎快
要绝迹, 只能偶尔在繁忙的旅游街和庆典活动中
才能觅见踪迹。 此时,若以另一个角度来思考糖—
这个在苏州无所不在的角色, 似乎成了某件事或
物能真正代表“苏州的”经济性标记。
对于 Aniget 与 Lika 两位策展人而言, 值得费
神的地方在于如何对已经发展了 600 多年的吹糖
技艺提问。 这些问题并非质疑,反而是包容社会众
多样貌的容器。 两位策展人与丁老师交流、更小心
的观察吹糖的过程, 深思着如何让每一个吹出来
的糖人成为七格老师小说中社会缩影的见证,更
进而透过不同以往的吹糖过程来推广这个非遗文
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价值?
基于糖在苏州文化里的悠久积淀, 怀抱著对
吹糖过程以及苏州当代文化的好奇, 策展人于 10
月 12 日在北寺塔的一起一起·湿地小鹿青年旅舍
举办了第二次的工作坊。 这一次,《苏州观丨观苏
州》邀请到了丁老师,以及 7 位参与者来进行前所
未见的共同创作,以热呼呼的糖作为创作材料、以
三维扫描技术作为纪录的工具。
丁老师吹了一个又一个的糖球, 又丢回热锅
里,再一把抓起融化的糖,重新搓揉 、拉细管、吹
制、塑形。 参与者在一旁说着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丁老师的手快速的来回调整、转动糖球造型。 七位
参与者与丁老师一对一共同创作的七个糖制物件
都成为十分个人的、呈现苏州观点与感受的载体。
三维扫描以往都是应用在修护遗址、 考古物
件等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面上。 苏州观丨观苏州这
个项目在理解科技技术的限制上,另开了新思路。
2019 苏州国际设计周期间的 《苏州观|观苏州》展
览,用数字化手段,呈现与留存“糖艺”,为苏州民
艺的传承、 创新和活化提供了一种漫步式的人社
思考。
在设计周期间, 策展人透过录像艺术及装置
物件来呈现一个阶段性的《苏州观|观苏州》纪录
展。 展览中以糖制物件破碎的实体再制模型来隐
喻这些糖制的艺术品本身碎弱的特性, 同时也具
象的表达每个人对于当代苏州的感受与理解都仅
只是片面, 一座城市的全景图并非一幅美丽的绘
画,而是精彩细致的拼贴。
同时, 录像艺术中所呈现之不完整的三维模
型, 被视为本项目针对三维科技目前技术限制上
所提出的未来研究方向。
Angiet 与 Lika 也在“2019 苏州国际设计周”期
间举行的沙龙上分享了关于城市当代文化的探索
轨迹以及如何借由社会参与以及数字科技来拓展
非遗文化的传播、创新与传承。
生活是五味杂陈的,但苏州人可以“糖醋”一
切,他们总能通过精致和仪式感,为生活加一点甜
味。 可以说,苏州人的人生观,是一种生活至上的
态度,这种态度看起来是享乐的,而享乐并不是奢
靡,在享乐的背后,是中国千年文脉传承的体现。
放眼神州大地,真正能称得上“文章锦绣地、
温柔富贵乡”的,恐怕仅苏州这一处。 上下五千年,
鲜有苏州这样长期富庶之地,在这种富足之上,文
人墨客的清雅与富商巨贾附庸便奠定了这座城市
的历史气质,就是一种艺术化的清、柔、雅、趣的江
南文人气质。
你如何理解苏州? 《苏州作精图鉴》的作者夏
阿回答说:“一个能走出文征明的城市, 你说它得
有多厉害! ”苏州的文化、历史积淀,塑造了苏州人
的生活态度,更塑造了苏州人的精神品格,他们讲
究、精致、挑剔,对于生活之美,眼里绝不揉半点沙
子。
俗话说衣食住行,在吃穿用度方面,如今的苏
州人依旧可以延续他们的“作”,那么在居住层面,
苏州人如何满足自己的挑剔呢?
与苏州有关的古诗中, 诗人们常常会说:“信
有山林在市城”,这爿“山林”,正是以苏州的生活
方式为精神核心的天地。 住在这,就像住在苏州的
精神家园之中。 《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是地道的
苏州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既然光阴似箭,轻轻
浅浅,我们更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让精神和身
体都舒适地生活。 能找到我们向往的,不疾不徐的
苏州腔调,和即使泰山崩于前,依旧让生活充满仪
式感的苏州温度。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