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义和他的水墨江南
4月18日,“能见大义——杨明义艺术与文献展”开幕式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杨元惺,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驻会副主任刘晓冰,中国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等参加活动。
此次活动由中国美术馆、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昆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贯彻落实苏州市委、市政府《“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推广江南水乡文化,让大家在笔墨艺术中品味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感知江南文化的精神情怀。
作为“周庄镇荣誉镇民”的杨明义,对水乡古镇的表达与描绘从来是不吝笔墨的。江南的春天,走在古镇周庄街巷中,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长长的石板街,神秘的明清古建筑,令人恍若走进世外桃源。周庄这一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水乡”,迷倒了无数人,也迷倒了吴冠中、陈逸飞、杨明义这些艺术大师们,借助他们的画笔,周庄亦更为世人所知。
杨明义——“周庄镇荣誉镇民”
1980年, 杨明义给在美国留学的陈逸飞写信,推荐画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江南水乡周庄。1982年夏天,杨明义与陈逸飞到了周庄写生。后来,周庄名声远扬。但凡有师友来苏州,杨明义都要带他们去昆山周庄采风,吴冠中、黄苗子、郁风、华君武等均到周庄采过风,周庄在他们笔下大放异彩。吴冠中后来的几张重要水乡题材作品,其主题大多来自周庄。吴冠中曾动情地说:“周庄是我难以忘怀的地方,如果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可算集中国水乡之美’”。
如果说周庄的名气是从陈逸飞的《故乡的回忆》开始的,那点亮陈逸飞创作灵感的就是杨明义。杨明义于1978年夏天创作完成的《水乡节日》。这幅作品画面上正是享誉海内外的周庄双桥,6.6平方尺的画面里竟描绘有280余位人物。场面宏大,热闹非常。
饮水思源,富裕的江南古镇周庄,没有忘记杨明义,也始终感谢杨明义,给他颁发“荣誉镇民”称号。
“画好江南是我一辈子的使命”
杨明义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江南的温山软水、小街小巷,给年少的杨明义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成为他流淌于血液的文化基因。后来远渡重洋,海外留学十几年,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眷恋着的是江南水乡。如今在北京、苏州两地生活的他,坚定地认为“我没有一天离开过苏州”。魂牵梦绕的江南成为他永恒的眷念,用手中的画笔,持续着他与水乡的一生情缘。
此次“能见大义”——杨明义艺术与文献展,展出了杨明义先生在各个时期的重要绘画作品100余件,分为艺术创作、艺术交游和艺术人生三个版块。其中艺术创作版块由“水乡清韵”“家在江南”“异域风光”“园林莲语”四个篇章组成;艺术交游版块由“见证经典”“近日楼集”“师友造像”“大义之举”四个篇章组成;艺术人生版块以图文资料、往来信件和诸多名家大师赠予作品等,集中展示艺术家的从艺生涯。作品有《水乡节日》《雨中江南》《苏州夜》《周庄春雨》《周庄人家》《周庄晴日》《周庄人家》《石头记》《永远的江南》《日出之城》《水乡处处是吾乡》等等。画不尽的江南风景,诉不完的江南故事。
江南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重点风景旅游城市、长三角中心城市,拥有太湖四分之三以上水域面积。苏州古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至今有2500多年历史,仍坐落在春秋时期原址,基本保持“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史迹名园”的独特风貌。现有文保单位827处,拙政园、沧浪亭等9座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千年文脉绵延不绝,“江南文化”历久弥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地处江南水乡核心地带的昆山,市域面积931平方公里,总人口近300万,辖2个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以及8个镇。昆山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包括著名文学家陆机、陆云,爱国主义思想家顾炎武,散文家归有光,理学家朱柏庐,科技县令祖冲之,“正心”名臣顾鼎臣,出海通番的巨富沈万三,金陵八大家之一龚贤,电脑大王王安,音乐家丁善德……昆山历朝历代共出过392名进士,其中有8位状元。有“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中国博物馆之乡”锦溪、“顾炎武故里”千灯、“昆曲小镇”巴城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及“中国戏曲之乡”淀山湖。这是一方诗意的土地,古银杏、古莲池、双桥等古迹文明灿烂;淀山湖、澄湖、阳澄湖等湖泊滋养心灵;大闸蟹、万三蹄、青团子等美食令人回味。
江南,不仅仅是地域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与美学的概念。据《吴门画史》记载,两晋到清末苏州的画家多达1200余人。吴门画派画风清新淡雅,笔墨刚柔相济,引领画坛数百年。
也许,没有一个画家比杨明义更了解这座城市。“一个人和一个主题相处几十年,甚至一辈子,人和主题很难分开,于是就把灵魂画了出来。”陈丹青是这样评价杨明义的。
杨明义喜欢寻访实地写生,用江南的水融入墨中,用笔墨描绘诗意的江南、梦中的江南,让大家从笔墨艺术中品味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感知江南文化的精神情怀。
2011年的夏天,杨明义慕名到昆山正仪老街考察写生,立即被老街的美景深深吸引。他说:“偶尔经过正仪水镇,被眼前遗忘了的水乡所感动,引起我强烈的创作欲望,用了两整天时间,冒烈日高温酷热,把一条自北至南的水巷建筑,用长卷形式真实地写生了下来,一量长13.5米,这应是眼前水乡胜地中的漏网之鱼,作为有责任心的画家,应把它宣传出去。”在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里,我们可以欣赏到这件《舍南舍北皆春水-正仪写生》(手卷)。
庆幸的是,被杨明义称为“漏网之鱼”的正仪老街,仍较好地保留了老街肌理、建筑空间、街道尺寸和水乡风貌。为展现文化使命和担当,昆山成立了“昆山当代昆剧院”,连续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实现全国348个剧种及木偶剧、皮影戏在昆曲发源地昆山“大团圆”。昆山(中国)戏曲博物馆即将于2023年年底在正仪历史文化街区开馆,在展现江南水乡特色和戏曲文化之美。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杨明义用笔墨呈现新江南的时代变化。在这次展览中,展出了杨明义一百平方尺的巨制《日出之城》。日出江花红胜火。一轮红日东升,霞光万丈,代表着古城区的北寺塔和园区的苏州之门遥相呼应,有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现代建筑,从古老的繁华苏州过渡到当代活力苏州,波澜壮阔,气势恢宏。这是杨明义用100多天的时间创作的尺幅最大的一幅作品,也是他向建党100周年的独特献礼。
展览中另外一张巨幅画作是《水乡月出》。月光里的江南水乡静谧婉约,远处的山峦高低起伏,忽隐忽现,月色如水,倒影斑驳;广阔的水面上波光粼粼;船只悠悠飘过;近处的小巷里正有一大一小两人,行走相牵。画面呈现一幅朦胧美好的月夜水乡场景,魂牵梦绕,令人陶醉。月是故乡明。正是他小时候牵着母亲的大手,走过迷人的水乡夜色,走出江南,走向世界……
能见大义,是保有赤诚之心
“人生中最大的幸运:一是有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二是能遇到一位好的老师,他也许会影响和改变你的一生。”杨明义在他的《近日楼散记》里这样写道。
杨明义的画室名曰“近日楼”。名称是画家叶浅予在1978年住在杨明义家里时候题的,并写道:“明义住处阳光满楼,因为题名。”后来,他的画室始终沿用了“近日楼”这个名字,又先后请王己千、程十发、黄永玉、吴冠中等师友为画室题名。
若干年的艺术生涯,杨明义现在收藏的名家画作大概有二百余幅,皆是师友相赠,如赵无极、王己千、沈从文、李可染、亚明、吴作人、唐云、程十发、周思聪、吴冠中、陈丹青等,诸多当代艺术家交往时留下的画像、书信,常令他百端交集,感慨不已。在与当代众多艺术家的交往中,他是谦虚的,有时甚至是谦卑的,最常用的表述是:“我感动得不得了”,“我是幸运的”,“影响了我一生”,“我喜欢他”,“我崇拜他”……
1987年,杨明义赴美游学。经友人引介,在纽约结识了旅居美国多年的同乡王己千(1907—2003),后来曾借住王先生家中一年有余,深受其艺术熏陶和影响。
黄永玉为杨明义写过一篇文章《森林中的金鹿》,其中说道:“画画,像座无边的森林,多少人在里面探寻金鹿,辛苦跋涉,甚至整整一辈子,见到金鹿的人并不多……从一般到特殊,画画的幸福所在就是探索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套独特的方法。”黄永玉还为杨明义画像,两撇浓眉,细小的眼睛,露齿的嘴型,南人北相,柔中有刚,准确刻画杨明义阅尽沧海桑田依然笑意满面的形象。
吴冠中曾为杨明义写过一篇文章《苏州画家恋水乡》,评价他“既是版画家,又是创新派国画家”。得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充分肯定,杨明义深受鼓舞。2008 年吴的画展在苏州展出,当杨明义拿着书找吴冠中签名时,吴冠中十分幽默的题道:又见画家,依然年轻。
“能见大义”,取自画家北京画室“白居”正堂悬挂的集自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摩崖刻石拓片。莫言曾为此题对:能见大义,可听微言。艺术中的“大义”是能守古人之先,能待今人之后,是为大艺大义。
这是杨明义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也是中国美术馆首次将艺术家们的往来书信字画作为文献进行展出。尤其令人感动且弥足珍贵的,是杨明义将珍藏多年的赵无极、王己千、沈从文各一件作品无偿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传至后代,润物无声。或许正是印证了他名字中的义字:心怀大义,有情有义,正是他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梦里水乡,情迷江南。徜徉在杨明义的水墨江南里,寻寻觅觅,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