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重阳曲会
发布:2019-10-20 16:01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10 月 6 日,重阳节前夕,来自全国各地的 40 余位昆曲艺
术家、学者专家和海内外 50 多家昆曲曲社的昆曲爱好者们云
集江苏昆山阳澄湖畔的小镇巴城, 他们要当三天的小镇居
民,只因一年一度的昆山巴城·重阳曲会开始了。
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代表作的“百戏之祖”。 巴城,正是昆曲的源头,千百年来,巴
城在阳澄湖水的养育下, 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人文气息,除
了伴水而居的生活作息,昆山腔,水磨调在巴城的老百姓,成
为一种日常的吟诗与颂唱,昆曲雅韵的基因深深地烙印在巴
城的生活方式之中。
由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昆山市人民政府主办,昆山市
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昆山市巴城镇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昆
曲小镇 大雅巴城”2019 昆山巴城·重阳曲会, 在当天隆重开
幕,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田青,副会长张忠奇、周秦,昆
山市委副书记、市长周旭东,苏州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
长李镔,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昆山市副市长李
文,昆山旅游度假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谷文华,昆
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苏培兰,昆山市文体广电和
旅游局副局长周骁,巴城镇党委书记石建刚,巴城镇人民政
府镇长王晔等出席了开幕式。
从 2015 年起,重阳曲会已成为巴城昆曲之路的一个重要
文化符号,也已成为昆曲文化界的一件盛事、一个特色鲜明
的品牌活动,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更是人们对自
身民族历史、传统文化进行抢救、保护、传承的一次检验、审
视和交流。
开幕
在 6 日晚重阳曲会开幕式上,从石牌小昆班走出去的上
海昆剧团钱瑜婷、袁彬、尤磊及昆山当代昆剧院徐敏等优秀
昆曲演员,带来了《长刀大弓》,向自己的昆曲“娘家”致敬。
“小昆班”,即巴城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艺术团,是昆曲
艺术传承的重要造血机构, 十几年来多次赴北京、 上海、南
京、苏州等大中城市作汇报演出,也曾经漂洋过海在著名音
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过,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多
年来,这里走出了许多优秀的昆曲演员,向各大专业类昆曲
院团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这一次,“小昆班”的孩子们带来了
压轴表演《蓓蕾初绽》。
开幕式上,昆山市副市长李文致辞,他表示,昆曲是昆山
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也是昆山最具辨识度的 “金名片”之
一。 近年来,巴城坚持以昆曲为核心,全力打造昆曲特色小
镇,完善昆曲载体建设,加大昆曲宣传、推广、传承力度,为弘
扬昆山优秀传统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后,在社会
各界人士的用心参与和大力支持下,昆山的文化事业必将在
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现场,巴城镇党委书记石建刚就五年来巴城昆曲特色
小镇建设成果进行了介绍。 他表示,今后,巴城将在昆山市
委、市政府的坚强 领 导 下 ,配 合 市 相 关 部 门 重 点 打 造 正 仪
历史文化街区,为世界级非遗昆曲文化添上浓墨重彩的一
笔;将继续在昆曲的 人 才 培 育 、内 涵 丰 富 和 宣 传 普 及 上 发
力,把巴城建设成 为 感 受 体 验 大 美 昆 曲 的 胜 地 ;还 将 积 极
探索“昆曲+”融合战略,以昆曲为媒,塑造文创经济、乡村
振兴的新模式、新亮点,继续坚定不移地传承、探索和发展
“昆曲之路”。
开幕式上,巴城镇镇长王晔向田青、郑培凯、吴新雷、侯
少奎、蔡正仁颁发了“昆曲小镇荣誉镇民”纪念证书和奖杯。
为了感谢海内外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的传承与弘扬做出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对昆曲小镇巴城
昆曲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发展做出不懈努力的人们,今年重
阳曲会颁发“昆曲小镇荣誉镇民”的称号,是提升“昆曲小镇
大雅巴城”建设的浓彩重墨、凝心聚力的创新之举和重要举
措。
昆曲和古琴关系密切,诸多的昆曲剧目都留下了他们亲
密相交的影子。 现场,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和古
琴名家朱晞共同为朱晞工作室揭幕。 作为古琴艺术(虞山琴
派)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朱晞此次将工作室落户巴城老街,
为巴城昆曲小镇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现场,田青、李镔、周旭东、许玉连、李文、苏培兰、石建
刚、王晔共同启动“昆曲小镇·大雅巴城”2019 昆山巴城·重阳
曲会。本次重阳曲会将从 10 月 6 日持续至 10 月 8 日,期间还
将举办重阳清唱会、“昆曲墨韵” 北京大学·昆山巴城书法篆
刻作品展开幕式、《我和昆曲有故事》 吴新雷新书发布会、曲
友雅集等活动。
坚守
近年来,巴城持续推进“昆曲小镇”建设,传承发扬昆曲
大美,力争向世人呈现一个富有原色文化魅力、充满蓬勃产
业生机的“昆曲小镇”。
基于丰厚的文化滋养,昆曲在巴城缘起,文脉历千年而
不断。
无论是 1200 多年前创作“傀儡戏”,并在巴城传戏的唐代
宫廷乐师黄幡绰, 还是 600 多年前广邀天下文人行 “玉山雅
集”的元代文化大家顾阿瑛,或是 400 年前用“水磨腔”填词创
作《浣纱记》的明代戏剧家巴城人梁辰鱼,都对昆曲文化从
“昆腔前身—昆山腔—昆曲—昆剧” 的华丽演变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
而民间昆曲爱好者们的默默坚守,以及巴城镇党委政府
对昆曲特色小镇的全力打造,则是一代代巴城人对昆曲的薪
火相传。 因此,2015 年开始的重阳曲会是巴城“昆曲之路”的
一个重要节点,而后的五年,是昆曲在巴城再绽芳华的五年,
也是昆曲保护大旗迎风飘扬的五年。
传承
五年来,巴城先后成立俞玖林工作室、一旦
有戏(顾卫英)工作室等 8 个昆曲社团组织,成
功举办阳澄曲叙、重阳曲会、紫金京昆艺术节少
儿昆曲大赛等重量级昆曲文化活动 24 场,开展
各类昆曲主题讲座、演出、拍曲等活动 200 多场
次,开展线上直播活动 50 多次,线上线下参与
受众超过 450 万人次。
五年来, 先后创作、 整理了 《图说昆曲小
镇》、《昆剧传字辈年谱》、《我和昆曲有故事》、
《梁谷音艺术传承记录》等二十余部著作,创作
出版《昆腔缘起》、《水磨新声》、《开山之作》昆曲
三部曲连环画,出品昆曲手绘动漫《昆曲那些事
儿》系列普及视频,出版发行《玉山草堂》杂志
(已出版发行 16 期),先后获得十多项苏州市级
以上荣誉。
2017 年起,巴城还将富有教育警示意义的
昆剧折子戏融入党员冬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昆
曲助训”党员教育活动 6 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
“昆韵曲红”党建特色品牌,使昆曲艺术“润物细
无声”地进入寻常百姓家。
探索
昆曲小镇巴城有着重要的四个身份: 这里
是昆曲艺术演出地。 2018 年重阳曲会开幕式
上,“中国昆剧院团联盟演出基地”揭牌,标志着
每年在巴城老街戏院可以欣赏到国内 8 大昆剧
院团的精彩节目。 这里是昆曲人才培育地。
石牌中心校小梅花戏曲团成立 19 年来,累
计培训昆曲学员超千人,2008 年被授予 “中国
戏剧家协会首家小梅花培训基地”。巴城籍昆曲
演员俞玖林、顾卫英近年来回到巴城,反哺家乡
戏曲教育, 为昆曲小镇戏曲后备人才培养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2018 年,巴城也成为“上海戏剧学院附属
戏曲学校生源基地”。 这里是昆曲古琴传承地。
昆曲和古琴先后于 2001 年和 2003 年荣获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称号,历年来巴城坚持做好昆曲古琴“双
遗合璧” 的要素保障,2017 年巴城被中国昆剧
古琴研究会授予 “传承基地”称号。 这里是昆曲
文化传播地。 2018 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时
代精神教育基地巴城老街接待参观近 3 万人
次。 2018 年巴城与“上海孔子学院工作联盟”合
作共建昆曲文化传播基地, 一年来香港城市大
学、华东师范大学、弗杰尼亚大学等多批留学生
来巴城进行昆曲文化实践体验。 巴城正在用实
际行动擦亮昆曲文化这张 “金名片”。
发展
万千浮华,坚守国粹。优秀传统文化是百姓
的情感之源、力量之源和信心之源,是中华民族
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保障。历史的文脉、社会各
界的关心以及热心昆曲的“昆虫”支持,巴城打
造昆曲特色小镇可谓水到渠成、大势所趋。围绕
“昆曲小镇”主体,突出“文化、产业”两个核心,
紧扣“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
优美、兼具生活功能”四大标准,全面推进昆曲
特色小镇建设。
昆曲产业氛围日渐浓厚的巴城老街, 近年
来吸引了昆曲酒业、水磨韵主题餐馆、龙云崌昆
曲茶楼、粉墨宝贝主题店、拾画书吧等 10 多家
昆曲产业企业进驻;集聚了杨守松工作室、倪小
舟竹刻馆、俞玖林工作室、一旦有戏(顾卫英)工
作室、巴城民歌馆、朱晞工作室、隐堂(郑培凯工
作室)等 8 个名人工作室;建成了巴城历史文化
展示中心、“昆曲长廊”、老街戏院等多个文化载
体,融历史文化展示、昆曲文化传承、传统技艺
保护和名人文化集聚为一体的新格局初步形
成。
正仪历史文化街区正在规划建设中,2019
年 7 月,戏曲百戏博物馆奠基仪式在这里举行,
期待未来成为戏曲艺术的博物馆、 戏曲人的后
花园以及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