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拙政园 美好生活的向往典范
发布:2019-04-29 10:53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与谁同坐? 清风明月我。 元祐五年(公元 1090 年),伟大
的东坡先生与同僚袁毂畅游湖山时,填了一首《点绛唇》,留
下此千古名句。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在苏州古城东北侧参观游览
伟大的拙政园时,会看到一座亭轩,即以东坡词命名,与谁同
坐轩。 这是园主隔着遥远时空致敬苏子,更是造园者对几千
年文人情怀的追溯与延展。
苏州园林,这是当代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名词,
是活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山
水泉石、花木禽鱼……都会予人以最纯洁的享受,最高尚的
乐趣,从而处处欣喜的发现“别有洞天”,时时油然而生“仙境
别红尘”之感。
苏州园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 6 世纪春秋时吴王的
园囿, 而私家园林则最早见于公园 4 世纪东晋时的辟疆园。
苏州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
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全盛时期有园林 200 余
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几十处。
作为苏州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
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
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在今日苏州的许多个角落街巷,现存的几十处古典园林
安静而优雅地活着,与我们友好相处,譬如拙政园,我们随时
可以买一张门票,入园一游,或于某个亭台轩榭比如与谁同
坐轩小坐片刻,领略古代文人的风流与匠心,与造园者隔空
对话,与园主同坐。
等等。 与谁同坐?
我们是否可以知会古典园林的内涵与底蕴,有资格与胆
量上前一坐?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读懂古典园林的内涵,需要做多少
功课? 难还是不难?
学问无涯,问题或许并没有标准答案。 让我们穿越千年
文脉的历史与传说,沿着园林的小径,寻找我们的来处与归
途,寻访我们最美好的生活梦想,试与古人同坐。
拙政园只有一个,它在你的内心
很多时候我们看园林,都是一看而走。站在哪里看一看,
不会走得特别近,不会走到特别延展的地方。 我们会说这里
一个景点,那里一个景点,拙政园有多少多少个景点……错
了! 拙政园只有一个,就是你的内心。 更深层级、更高维度的
美来自于哪里? 源自于你的内心。
我们看到的西方的园林,它是对称式的、大格局的、大自
然的复制。 但是在苏州园林,我们看到的是大自然的精华的
浓缩和人对自然的影响和再造。 造园艺术与文学和唐宋写
意山水绘画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
致、淡雅、写意见长,注重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
苏州园林的设计,是如此的绝妙,然而并不是大多数的
游园者能够“get”到的,面对视觉的美好,我们走过的时候能
够看到,我们的相机、手机取景框中会捕捉到,然而在视觉背
后更深层次、更高维度的美好,我们却会轻易地擦肩而过。
比如假山,你可能看到了山石、草树、水陆的巧妙搭配、
精妙构图,你是否看到了它的山水画意境? 你是否看到了它
的中国画笔法? 中国园林的假山,讲究国画的皴法,这种皴
法当中有立体的,也有平面的,平原也好,高原、森林也好,唯
有和水,以及和地面的植株、建筑组合,才能寻找得到苏州园
林的内涵。
我们经常说的,园林就是山山水水。 但是我们怎么去看
山水,“get”到它更高级的美? 山水格局是什么,山水艺术是
什么,山水又从何而来? 这需要回溯到我们这个地域的时代
发展线,要了解我们文明的发展,从魏晋,到唐宋,到明清,在
这些节点的过渡当中,我们的文化不断地升华。
在拙政园的造园之初,就以山水见长。 《王氏拙政园记》
和《归园田居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
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
山之。 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
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
性和特色。
拙政园主要以水为中心,山与水交相辉映。 中部现有水
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
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保持了
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水面有聚有散,聚处以辽阔见长,
散处则以曲折取胜。 池的东西两端留有水口、伸出水尾,显
示疏水若为无尽之意。
池中垒土石构筑成东、西两个岛山,把水池分划为南北
两个空间。 西山较大,山顶建长方形的“雪香云蔚亭”,东山
较小,山后建六方形的“待霜亭”藏而不露,与前者成对比之
烘托。 岛山以土为主、石为辅。 大片梅花林则取意于苏州郊
外的著名赏梅景点“香雪海”,并以“雪香云蔚”名之。
盈亏圆缺把玩品味
读懂拙政园,要从心出发。 然而“从心”毕竟是一个务虚
的说法,“心”之所在,必得腹有诗书,多多益善,满腹经纶最
好。 那么,这里还有方法二,就是“代入法”。
如果你想体会到这里的生活, 你一定要把自己代入进
去,你一定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当成是你的,就像我们手上戴
着某一串手串、或者核雕之类,我们会去细细把玩它的每一
点。
园林,如果你做到细细把玩每一点的时候,你所得到的艺术
感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梅花,繁华满枝是一种美。而中国文人恰恰相反,繁华
满枝只是一瞬间,因为达到一定满的时候,满必招损,盈必有亏,
所以更喜欢一些留有余地的意境。
就像是月洞门,它是一个圆满的形象,但是造园者一定要在
后面弄一块石头支出来,破坏这个浑圆,这样这个浑圆当中就有
了物。所以这个月洞门,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它一定是有残
缺的。 这个圆有你对圆满的寄望,因为我希望我走过的路都是圆
满的;但是它更知道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无限地接近但永远达
不到绝对的圆满。
再比如五福。 在拙政园的铺地里面,就有着五个蝙蝠,包括
仁、德、康、寿,以及善终,它们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人都希望长寿,
五福寿为先,但是最后又希望善终,无疾而终,也知道最后总有句
号,总有劫数的。
然后我们再延展开来,看它的山水,看题额,看它的名字,看
它的建筑风格,等等等等,都是非常美妙的。 比如说,什么是勾心
斗角,什么是转弯抹角,在这些建筑符号当中都有。
水中的鸳鸯,在园林的画面之中,是园子的一种刻意。很多研
究者问,和风四面亭四面荷花三面柳,这是对联上有的,但为什么
还要种芦苇呢?这不是属于杂草吗?太影响视觉了,而且芦苇是最
不值钱的东西,应该早一点砍掉它。但是管理者却没有,而只是在
秋天过后很长一段时间,当它枯得差不多了,才会把它割掉。
因为这一组景致,是模仿的太湖自然景致。 去过太湖东西山
就会知道,湖堤湖岸边上都有大量的芦苇。这种芦荡里面看风景,
才是最朴实的生活。 所以抱朴守拙,才是老家之言。 在这个层面
上,芦苇是一个合理而必须存在的景致,只要你控制好它的比例,
看它的“芦笋已冒青青头”,然后你再去看这个鸭子,或者鸳鸯,它
已经不是拙政园的鸭子了,而是太湖的鸭子;这个景致也不再是
拙政园的景致,而是太湖自然山水的景致。
在园林之中,只有当你生活在这里的时候,你对园林的文化
感受,这是它的内涵,你才能够知会得到。
美好生活的向往典范
让我们回归内心的宁静, 看一看拙政园不起眼的一个角落。
一个云头墙,满墙的爬山虎,围着一个现代工艺下的花窗,它们在
水中的倒影,随着岁月的沉淀,去了火气,留下了历史,也留下了
过客的内心感悟。 是的,对园林来说,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没有人
能够真正拥有它。
就这么一个小的篇章,假如这个墙是你们家别墅的墙,你一
定是很喜欢,因为它是很唯美的。它有四季的形态,它有四季的颜
色,它也有四季的声音。
这就是苏州。 这就是苏州最普通的人民群众的审美的标准。
这个墙,是拙政园当代的守护者建的,没有任何艺术大师、建筑大
师的参与,只有工匠的建设。 但就是这样一个起伏有致、蜿蜒有
序、由不同花窗图案组合而成的一段墙,就让我们看到了苏州人
的智慧。
这是源自于生活,源自于情趣,更源自于他们跟这么多精英
人物相濡以沫的感染。这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苏州的生
活,怎么能不成为天堂呢?
这就是在时间长河中历经锤炼的苏州。 而到了杭州,也是一
样,但是风格不一样,性格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里? 苏州是一种内
敛,内敛到了极致。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程度? 内敛到一点都不张
扬。
这是历史上血的教训告诉我们的。 三国时期,吴国称霸,最后
灭于司马氏之手。 吴越之战,越王勾践上演卧薪尝胆的励志传奇,
最后的结果是吴王夫差还是被干掉了。 到了元末时候有张士诚占
据苏州,每户人家只能留几口人。 到了清代的时候,仍然还有一系
列的纷争。 因为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必然带来血的洗礼。
就是在血的洗礼下,苏州人的性格不断地收敛,收敛到可以
忍辱负重,收敛到这个社会更加和谐。 比如说拙政园有一个亭子,
宜两亭,一堵墙分割了两户人家,东边一户人家,西边一户人家。
我的景致不够美,我要造个高一点的亭子看一看,可是我一造起
来我就把别人家的隐私看到了,我就干涉到他的生活了,那么怎
么办?商量一下吧。商量以后,他们说,没问题啦,你的亭子造起来
了,也让我看到了更好的景致,我远借可以是塔(北寺塔),近借可
以是亭,这就是宜两亭。 安徽有六尺巷,你让三尺我让三尺,苏州
有宜两亭。美好的生活不仅是有美景,更在于好的心灵。这就是社
会的融合、和谐,正因为有了社会的和谐、融合,才有了苏州园林
的唯美篇章。
内敛到了极致,就是苏州,就是天堂。
就是苏州园林。
读懂苏州园林,光是看它的美是不够的。 同样重要的在于,你
有没有所悟,你有没有所得? 这是又一个维度的美,更高级的美。
悟,也是领略园林之美的另一个方法论。
我们去寺庙,寺庙景致不好,但是这不重要,我们去是用一种
参悟的心态,你会觉得寺庙的经历是奇特的,是神圣的,是奇妙
的。 但是我们说,面对现实,寺庙的生活又是清贫的。 把你所有的
物质放假,你去专注于精神,你怎么可能没有收获呢?
而在园林,却是让你拥有了丰富的物质的同时,更让你拥有
的丰富的精神,这种两全其美之事才是天堂般的生活。 所以我们
说,苏州园林,它就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向往典范。
过去我们的园林是一个家,一家人生活在这里,家中之主就
是园林缔造者和精神升华的代表。 看园林,我们就要看园林的居
家生活,以及延展出的园林生活方式汇集之后的发展。
过去历代园主拥有这座园林的时候, 他们不止是生活在这
里,他们还在更高的维度延展着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生命不止是
生理上的生命,更是精神上的生命。 可以说今天我们依然一直在
延展着这种精神上的生命。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园林,能够像苏州园林这样子,让他们
的精神世界得到无限的延展。 打一个比方,一个人所有的东西都
不是他自己的,包括你的生命,只有你在成长过程当中的精神世
界才是你的。 园林就是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