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与成长动力
发布:2019-12-30 19:52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古往今来,无数中国的仁人志士、文人骚客都留下了家国情怀的精彩篇章。无论是岳飞在脊背上刺下“精忠报国”的宣言,还是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浩叹。在西方文明之中,也有无数歌颂相关情感的美丽文字。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呼喊着:“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德国文学家歌德表示:“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无论是以行动践行家国情怀的情感,还是以文字真挚的讴歌这种壮美的情怀,所有这一切的人,都成为人类之中的群星,在我们的头顶闪耀,吸引着我们,引领着我们,也改变着我们。
作为单独的个体,这些人发挥着榜样示范的效应,这些人也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偶像。但是对于教育,如何将家国情怀,真正落实成为每一个儿童生命成长的动力,这是我们教育研究者,尤其是家庭教育研究者应该直面的问题,这也是时代教给我们的一道必答题。
这些年以来,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各地深入开展其中,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对家国情怀的落实,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03年开始,新教育实验,就以6+1的模式,其中特别加的这个1,就是指新父母学校和家校合作共育。我们希望对父母开展科学而又轻松的培训,从而引领家庭教育的发展,让千家万户轻松的应对时代的不同挑战,应对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以高效的方式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这些年来,我们在探索之中,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并针对不同的特点研发大大小小的各类课程,循序渐进的引领儿童从利己到利他,从自我成长发展到协同发展,爱家、爱乡、爱国、爱人类,成长为真正具有中国心、家国情、世界眼的新人类。
第一,注意家国情怀的价值引领性,理想召唤。归根结底,家国情怀是属于一个人价值观的底色。能够稳定价值观的最有效方法自然是把价值观与个人理想追求结合起来。在这一点上,它就意味着课程需要更能够挖掘内心深处的思考,所以我们通常用两大类课程进行。
第二,注意家国情怀的情感内化性,家校熏陶。家国情怀,以及其他所有的情怀,它的萌芽,都是从情感开始,但是这样的情感与一般的情感不同之处在于随着时时间的流逝,不是越来越淡,而是越来越深,越来越浓,并且持续萦绕着,最终形成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情感状态。
造成这个情感状态变化的关键就在于内化从外在的情感激发到内在的情感喷涌这个期间,生活之中的各种熏陶必不可少,因此,家庭和学校携手,在这一点上,共同开展情感的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教育实验,在情感激发上,重点有家校晨诵课程和说写内省。新教育晨诵和其他的晨诵,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传统是以知识为中心,强调对诗歌的理解,对背景的掌握,对作者的了解,对字词句的变心,新教育晨诵课程,特别注重对诗歌的选择和读者的生命状态打通,进行情感上的激荡,每一首诗歌之后都有思与行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让读者轻松的捕捉到自己和诗歌之中的共同之处,从而形成共鸣,并且我们编写的新教育晨诵教材,从幼儿园到高中部分一共26册,每一周都选择了七篇,就是为了五天在学校进行,两天在家庭进行,通过双管齐下,营造诗意栖居的精神环境。诗歌作为一种载体,最能体现出情感迸发的力量,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这种方式简便易行,效果显著,特别受到好评。
说写内省课程是以说为写,出口成章。它重点强调的是,一个人与自己的对话,这就是最典型的类型,自我反思。在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之中,能够把外在的情感沉淀为内在的积累,并且通过以说为写的方式,一方面不增加父母的负担,另外一方面,也能够极大的提高儿童的自主写作能力,在开展的过程之中,成为了融洽亲子关系、增进亲子对话、强化个人反思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三,注意家国情怀的行为驱动性,养成习惯。如果仅仅是感情,就会随着小事波动,无法真正形成一种稳定的心境,也就无法称之为情怀,更难以落实到行动中。所以在培养家国情怀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家国情怀本身就具有行为驱动性。当我们对某些事物通过刻意实施,形成了一种自发自觉的习惯性行为,这种行为本身又富于感情,由此产生行为和感情之间彼此的互相激发。在这一点上我们通常通过以下一些课程来进行。
乡土课程。我们所谓的乡土课程并不仅仅是乡村课程,而是把每个人的故乡、把每个人生活的这一片土地,都作为一个值得铭记之处,城市有城市的美好、乡村有乡村的精彩,我们把一片土地上的文化与人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乡土课程。这种乡土课程用最贴近的每个人生活的方式,让每个人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紧密相连。
仪式课程。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我们逐渐发现很多节日都成了形式,而不是仪式。一旦吃吃喝喝占据了节日的主要内容,那么所有的节日都将沦为无趣,自然也不会让人产生感情。对某一件事物是否有感情,是仪式和形式的关键区别。新教育的仪式课程就是结合着不同的节日在挖掘背后的文化,从而让儿童从中找到文化的认同感。
二十四节气课程。这是我们新教育的一个经典课程,通过中华文化中二十四节气的,循环往复,我们把古诗词中的诗词歌赋、说写课程中的多重记录、生活之中的各种风俗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综合课程,通过为期一年的开展,能够让儿童鲜活地感受季节的变化、民俗的风情、历史的传承、诗词歌赋的美好,也让儿童从活动之中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而把每一个日子习惯性的与文化对应起来。这样的习惯就让不同的日子产生了不同的精彩。
第四,注重家国情怀的榜样示范性,意志锻造。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拥有家国情怀的人通常会超越自我,成为人群之中闪耀的明星。那么,同理来说,一个拥有家国情怀的成功者,本身就具备着强烈的榜样作用。在这一点上,我们特别强调,通过活生生的人与事,能够激发儿童的共鸣,协助儿童锤炼锻造自己的意志。
新教育的生命叙事理论强调,每个人在生命成长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有自己的榜样(生命原型),无论是家庭中的父母,还是学校中的教师与同伴,都是学生最初的榜样。所以,父母和教师尤其需要有家国情怀。具体来说,我们一般用两种方式。
“聆听窗外声音”课程。这个行动,通常是以讲座的方式,把活生生的榜样请到面前,这样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是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生命叙事剧课程。这个课程我们通常在教室中进行,面向社会,我们也通过类似“新教育萤火虫亲子共读公益项目”这样的方式,协助家庭和家庭之间组成共同体来演出。这就是一个孩子在读完一本优秀的经典童书之后,自己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戏剧的方式来深化对角色的理解,这是一种浓缩的人生体验,在这种状态之下,可以经历挫折,得到经验教训,有助于更好地向榜样学习。
以上种种课程,是我们在十几年之中反复运用并且取得了重要成效的一些课程。必须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以这些课程的主要特点,分别给这些课程归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课程基本上都是综合性课程,因此通过一个课程的切入真正深入坚持开展之后都能够取得明显的成效。而家国情怀的四大特点,在生活中也是彼此促进、共同作用。
让家国情怀变为成长动力,是我们在信息时代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重大命题。这一次的讨论,仅仅是一个开始。我相信在全国各地还有更多更为精彩的行动,有待我们去总结,更多非常深刻的案例,有待我们去挖掘。我们这一次的相聚,只是对这一个话题的开始。期待通过这样的研讨,能够厘清一些问题,打开我们的思路,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能够让我们的孩子更加幸福的成长,能够让我们的家庭更加温暖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