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 国士无双

发布:2020-02-29 13:00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1月18日,星期六,从广州赶往武汉,晚上11点到达住处,听取武汉方面的情况;1月19日,星期天,从武汉赶往北京,凌晨两点睡下。1月20日,星期一,北京,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从早上6点一直忙到深夜;1月21日,星期二,从北京赶回广州,16点出现在广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
这是那几天,钟南山院士的行程。
磊落平生无限爱,一片丹心照汗青。什么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钟南山,就是。
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技术环节,8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是定海神针没有之一。钟老此番继2003年非典疫情之后的再次临危受命,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组长。当他以“逆行者”姿态第一次到武汉时就斩钉截铁地论定:新冠病毒存在人传人的传播途径。2月2日,钟南山再次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要对2019-nCoV肺炎疫情有科学的认识,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控,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钟南山似乎是一个“过气”的老人,随着非典的销声匿迹,“治典”第一人的他也淡出人们的视线。时67岁的他说过振聋发聩的话: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
2020年,武汉有事。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广州日报拍到一张照片,在工作一天后,钟南山紧急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没有座位,他挤在餐厅一角,疲惫地睡着了。
随后,他频繁出现在媒体,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办。因为他说的每句话,人们都信。在民众眼里,他就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个医学专家,神奇地拥有了100%的可信度。
老百姓为什么信他?
伟大逆行者
2003年,中国出了两个英雄。一个顶天,一个立地。顶天的是航天英雄杨利伟。他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了中国第一个“上天”的人。立地的,就是医学专家钟南山。他在抗击非典中战功赫赫,拯救了不知多少生命。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说:如果没有钟南山,抗击非典的结果可能要改写。
这句话背后,是个惊险的故事。2002年11月,广东佛山出现第一个非典病例。随后,这个可怕的疾病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成千上万人感染,却无药可医。你能想象那种局面吗?一种极易传染的病,得了就可能没命,但医院毫无办法,用了各种药,都完全无效。病人一波波涌进医院,医生护士一批批被传染,但他们都只能无望地躺在医院里,一天天恶化。
医学专家都在拼命想办法,但前期,很多专家误入歧途。
北京方面,有权威人士宣称“病原基本可确定为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
媒体随后大量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如果照此方案执行,不知非典还要多带走多少生命。但在当时一团懵的局面下,大部分人倾向于采纳这个建议。
只有钟南山坚决反对。因为他试过很多次,抗生素对非典患者根本无效。于是他顶住压力,多次疾呼:病原不是衣原体,不能使用抗生素。公开挑战权威和同行,这是很“没情商”的行为。这位67岁的老人,通过翔实的研究,最先摸出了非典的基本真相——“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
他的坚持,使广东在非典防治中没有走更多的弯路,广东省SARS病死率全球最低(3.8%)。而钟南山团队当时提出的行之有效的救治方法,也成为我国SARS诊治指南的基础,大大提高了非典的治愈率,明显缩短了病人的治疗时间。
如果不是钟南山的“叛逆”,也许非典的结局真要改写。
事实上,一直到2003年4月14日,北京被确认的“非典”患者人数还被描述为只有37例——在当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疾病信息需要自下往上报,因为有些地方官员担心这些数字会影响自己的政绩,会对病例数量进行瞒报。“非典”之后,钟南山曾经以1988年上海30万人爆发甲肝事件来类比“非典”,同样没有引发全国的注意,这和错误地以为“增加这些东西的透明度、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会影响国家的形象”有关,以至于当时的总体意识还是希望稀里糊涂让事情过去。
2003年4月13日,北京召开了关于SARS的新闻发布会,钟南山被要求参加。当记者问到“是不是疫情已经得到控制”时,钟南山忍不住了,他对媒体说:“现在病原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我们顶多叫遏制,不叫控制!连医护人员的防护都还没有到位。”顿时场面哗然。“非典”的真相自此才一点点向公众揭开。
4月18日的发布会通知,北京已确诊“非典”患者339例。为了弄清这个数据,有关部门不得不对北京地区二级以上的175家医院,一家一家地进行核对,才查清北京地区所有医院收治的病例。4月20日,由于防治“非典”不力,时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北京市委副书记孟学农被免职。同一天,北京“非典”确诊病人和疑似病例,较之前一天成倍增加。混乱和恐惧之中,人们记住了钟南山的名字。也因为SARS,钟南山在公共领域范围内更广泛地被人熟知。
2003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条例》,这部法规条例被认为是“公共卫生事业的转折点”。随后各部委又相继颁布了应急预案,除了涉及重大传染病流行、中毒事件、环境污染、核泄露等公共卫生事件外,还涉及洪涝灾害、地震、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以及铁路、民航、电力、银行、煤矿等领域的重大事故。2007年8月,国家又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
此外,“非典”之后,全国公共卫生系统开始了空前的大规模建设,各地对公共卫生的投入都有几十倍甚至成百倍的增长,并对信息报告和发布制度进行了完善。2013年H7N9(禽流感)爆发。在分离出H7N9病毒后两天,我国政府即正式向社会公布了疫情信息,并通报了世界卫生组织。随后,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密集出台了一系列预防、控制、诊疗方案,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系统全面的规范和指导。
 
敢执言,方为真猛士
他好像有些叛逆,但这正是一个科学家应有的良知和勇气。他心中,有信念。
钟南山,1936年生于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父亲钟世藩是儿科专家,在70岁高龄和身体多病、眼睛几乎失明的情况下编写了儿科著作《儿科疾病鉴别诊断》,有50多万字。母亲廖月琴曾担任广州肿瘤医院副院长,是护理学专家。
因为他出生的医院地处南京钟山以南,所以父亲为他取名“南山”。他儿时经常去医院,眼见父亲全心全力治病救人,从不懈怠。他的家里,也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孩子康复后,家长高兴,他父亲也很开心。钟南山说:“那时候我就觉得,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有很强的满足感,这是我热爱这个行业的一个原因。”
所以,他对“治病救人”这件事,是有强烈信念感的。他做医生,也许有谋生的考虑,但更是骨子里的追求,这是他至高的梦,他不愿亵渎。所以,他会在非典最凶时,大义凛然地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
因为他觉得,那是他的使命。非典时期,67岁的钟南山曾经连续工作整整38个小时。最后查完病房走出来时,他感到天旋地转,因过度劳累而病倒。他发烧,乏力,甚至出现了肺炎。但他自己观察体会,觉得不是非典,就把自己隔离在家,在门框上钉一枚钉子挂水。
几天后,症状消失,他立刻回到医院,继续投入战斗。没有人要求他,是他自己发自内心地愿意有此担当。全凭一颗救世之心,一腔赤子热诚,一身高超医术,一片赤胆忠心。
有这样的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是全体国人的幸运。
非典之后,钟南山的名字渐渐在公众视野里淡去。但他其实一直没闲着,他在坚持业务研究之余,不时发声。几乎每一次,都大快人心。
他质疑新药上市不规范,在政协医卫界会议上发问:“我临床45年,有的药我都叫不出名字,这么多新药是怎么出来的?同一种药能有十几到几十个名字,往往是一个药品改个名,摇身一变,就成了新药,‘身价’立刻飙升。这些批号是怎么拿到的?这些问题到底谁来把关?”
他看不惯有些人空谈,在广东两会上开怼:“现在大家的发言,8分钟是肯定和表扬,2分钟是自我表扬,最后一分钟提点问题,而且还鼓掌,我一直想,鼓什么掌呢?”
他坚持对公共事件的发声,在论坛上批评广州的空气污染:“无论是有病还是没病,50岁以上广州人的肺都是黑色的!”
八九年前,人们还不知道PM2.5为何物,他就多次呼吁检测公布PM2.5数值,并提出“灰霾与肺癌有极大的关系。”当时方舟子跟他论战,说他蹭雾霾的热点,夸大雾霾的危害。钟南山有理有据地回应了他。两年后,世界卫生组织把雾霾列为一级致癌物,完全印证了钟南山的观点。
钟南山说他只是认为在某个位置上就应该将事情做好。2006年“两会”,钟南山直接责问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会上,钟南山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药监局的领导来了没有?”他随后的问题是,为什么一药多名现象如此严重,比如罗红霉素就有34个牌子,价钱从3元到30多元的都有,一年批1万多种新药,怎么批的?2006年底,郑筱萸因涉嫌收受贿赂被“双规”,第二年被判处死刑。
因为屡次发表质疑观点,钟南山一度获封“炮王”。他自己说:“我老有一种感觉,好像专门喜欢跟谁较劲,老觉得不管走到哪儿,自己都不太受欢迎。”但他想来想去,还是决心做一个耿直科学家,不要乖乖听话,但求无愧于心。因为“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
但偶尔,钟南山也会错。2009年5月,他对媒体自我检讨:“昨天我说甲型流感与普通流感的病死率相似,应该是说错了。确切的数据应该是普通流感的病死率是百分之零点多,而甲型流感是百分之一点多,其病死率要高于普通流感。”
那时,他已经是极受推崇的大神,但他依然保持冷静,严谨遵守科学精神,发现错了,就主动站出来,自己打脸。比起那些明知错了还讳莫如深、咬牙嘴硬的专家,的确是高出很多。钟南山说:我接触过许多真正有学问的人,他们敢于肯定自己,也敢于否定自己。
对的东西,他敢坚持。但经过实践发现是错的,他也敢否定。否定自己有时比肯定自己还要难。“错了,就要承认并改正。”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品质,但成人年,往往很难做到,“权威”“大牛”更难做到。
但是,敢承认错,人们才信他。
《人民日报》微博这样评价他: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