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为了更好的传承
发布:2019-06-04 13:02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五一长假的第一天,8 时许,当我们从拙政园出来的时候,入园
者已经很多了,而且门口的检票口已经排起了常常的队伍。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中最杰出的代表, 前来参观
拙政园的游客每天都是摩肩接踵。 这是让管理机构也难以把控的
因素,拙政园太出名了,参观游览和传承保护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
体。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拙政园、狮子林和苏州博物馆统一实行了
分时预约,预约对象包括所有中外游客、含优抚免费对象以及持园
林卡的居民。 试行期间,拙政园、狮子林和苏州博物馆开放时间不
做调整,开放时段每小时提供预约游客数量分别为:拙政园每小时
3000 人,狮子林每小时 2500 人,苏州博物馆每小时 600 人。
五一假期后,相关部门对试行情况进行评估,对网络预约、现
场服务等进行系统性提升、 优化, 将常态化实行实名分时预约措
施。
限流,这是拙政园、狮子林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必然之
路。 然而这仍然不够。 苏州园林,美好生活的向往典范,就像是神话
一般诱惑和迷人。 如何在传播和传承保护之间达到平衡,不仅仅需
要你润身于苏州园林馥郁的人文气息中间, 更需要清晰观察管理
者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 并要极力解构这样的努力
与现实发展的意义。
所以,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传播园林文化呢? 该怎么做,才
能更好地保护呢? 又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传承呢?
传播·为了更好地传承
拙政园,每走一步都有文化,一景一物一建筑,一花一草一枯
荣,无不体现当年造园者的独具匠心,无不展现出苏州园林之美。
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个人是造不起一个园子的。 但是一张门票
就能解决一天的感悟。 来到一个园林很容易,但是你要找到一个园
林的感觉,不容易。 如今入园者的身份都是游客,而且消费导向已
经把他们都框在了一个花钱消费的范畴了。 作为一个消费者,怎么
可能感悟得到园林真正的内涵呢? 这是很难的。
同时也有大量专业素养不够的讲解员,他们不理解,不明白,
但是他们要背书, 他们还要逗乐, 这就带来了文化传承当中的断
代,谬传、讹传以及误传,大部分都是学习得不够深刻,更有甚者已
经属于误人子弟了。
如果从传播的角度去看苏州园林,那么我们的内心,就要寻找
我们自己所认知的苏州园林是什么, 然后创造条件融入到这个园
林当中去。 但是即便这样,也仍然面临着挑战,以当代绝大多数人
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包括当代极精细的专业教育课程划分,把整个
的知识体系狭窄化的背景下, 我们无法去更好地理解苏州园林它
的价值。
今天我们宣传园林,是从一种文化的提升,来引领大众的文化
消费,一个游客到苏州园林来,看它所代表的最极致或者最典范的
一面,其实就是看一种生活、艺术的结合,尤其是人文精神层面的
结合。
要把它传播出去,光靠照片可不行,一定要有文字。 只有文字
和图片的组合,哪怕再短的一篇文章,才能让人去感受到,原来,园
林是这样的。 原来我们到园林里面来,不止是为了留影拍照,而是
为了找到内心的归属。
园林的传播, 核心的要义就是要让大众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找
到一种归属。 只有有归属感的东西你才会自信、珍惜,你才不会说,
这是苏州的园林,那是北京的园林,都是我去过的景点,你会有更
深层次的阅读和领悟。
传承·园林人的努力
若干年前,苏州园林的内容登上了小学教科书之中。 为什么能
上小学课本? 这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必然要求。 上小学课
本,就是要让孩子们从内心当中永远种下一棵树。
那么,苏州园林要多大年纪才能理解呢? 按照我们今天的社会
发展,40 岁。为什么呢?因为造园子的园主,以及历代为园林叠加了
各种文化价值的这些人,其成就都是在他们 40 岁以后建起来的。
只有到了不惑之年,才能知道有什么,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也才知道,由多到少、由少到精、由精到无,等到“无”的时候,你已
经没有“惑”了。 这个时候的再造,诸事诸物皆已千锤百炼、印象深
刻。 所以,今天去学习园林的这些学生,如果他们的老师没有超过
40 岁,他们是学不到东西的。 因为他的人生积累达不到那么多。
那么,对于拙政园的管理和守护者来说,园林要怎么去干? 一
定要到 40 岁。 拙政园管理处主任薛志坚也是到了 40 岁以后才开
始理解,园林到底是什么,园林对于他来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触,
不再如同过去讲的,园林是他想要有的。
“今天,再去回想,园林于我有什么? 园林于我有缘,以至于我
对园林这么亲近,这是让我觉得最舒服、最能感受到园林事业的幸
福之处。 也就是因为这种缘分,我没有学过山水画,也不懂什么叫
做艺术,但是我却确切感受到园林这门艺术、这么一个活
态的艺术。 ”
但同时,薛志坚也很惑。 “我惑于我们的能
力,比如说这座山。 ”
山是有生命的, 山的生命在于艺
术, 山的生命还在于山上的这些植
物。 这些植物在起先都不是营造
山石的一种刻意, 但是今天,各
种植物的攀爬,已经把山石的
本来的面貌遮盖了, 更因为
过大的游客承载量,让山石
变形了,这个变形,其一是
它 被 走 的 多 了 , 走 出 了
路,就形 成 了 山 路 ,虽 然
说有的路很好,但有的路
却是不行;其二是为了避
免“被”走路,管理处就把
原 来 是 草 的 地 方 变 成 了
树, 原来是树的又变成了
竹子。
当 所 有 的 竹 子 把 山 又
遮掉的时候,它还是山吗? 它
就不是山了。
本来那里是两座山,还有第
三座山是延伸出去的,但是花木却
繁盛到把两座山连起来了。 所以它的
皴法在这个角度就看不到了。 看不到皴
法,这个山就不是山了,岛就不是岛,变成了
花坛。
再加上后来又为了隔离游客做了一个栅栏。 这
就导致本来很美的景致,尺度为之大变。本来的内涵是,一拳
为山,一勺为水,就不可能拳为山,勺为水了。 它就变成了一山是
拳,一水是勺了。 这就是尺度变了。
敬畏·是最好的保护
人生如诗歌,要有诗歌的情怀。 有一些景致,每年在固定的时
节,会展现它最美的姿态。 只要静静等待,总会一睹为快。 但是你可
知道为了这一幕景致,园林人每年要做多少的工作来维系它吗?
树枝要什么姿态? 中国画的姿态。 山水要什么姿态? 水彩画的
姿态。 要把它组合到一起,还要兼顾到四季,树不能太密,枝不能太
疏,要形意结合。 园林是历代治园者智慧和心血的叠加,你看到的
是一步一景四季如画, 你看不到的许许多多的园林人年复一年日
复一日的努力。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坚持?
更重要的是,每天面对着大量的游客,需要让他们的文化素养
提升,只有他们心怀敬畏,才能到这个园林当中去感受到它的美。
敬畏到什么程度呢? 要敬畏到觉得苏州园林是明四家的绘画。
“你不能因为仕女的腮红不暗淡了,你去给它抹抹红,不能因为她
的发型不流行了,你去给她弄两根橡皮筋。 或者像王维的山水诗,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你觉得太短是否可以再加几行? 这是
不现实的。 ”
敬畏,每一个人都心怀敬畏,才是对园林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