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设施到大模型——上海全链条创新跑出“加速度”
看到如同巨型“鹦鹉螺”的大科学设施上海光源,就到了上海张江科学城。它是中国大陆首台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是上海著名的科创地标,曾创下国内大科学设施中投资最多、占地规模最大的纪录。
大科学设施是科学发现的引擎,也是支撑科技发展的利器。这个5月,上海光源高光时刻频现,先是迎来运行15周年的节点,进入满负荷运行的黄金期。紧接着,上海光源线站工程通过国家验收,使上海光源的实验研究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
5月14日拍摄的上海光源内景。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上海光源拥有照亮微观世界的能力,如同为科研提供了一双“慧眼”。据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介绍,从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到攻克产业关键技术“卡点”,再到研发创新药,上海光源在原子、分子尺度上解析和研究了许多重要的物质微观结构和作用机理,解决了许多重要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
“上海光源目前有34条束线和46个实验站服务用户实验,未来5年到10年将会更有力地支撑前沿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研发取得突破,服务用户产出重大成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说,“上海光源已服务全国近800家单位、4500多个研究团队的超47000名用户,支撑用户完成2万多个实验课题。”
从上海光源起步,上海已建、在建和规划的大科学设施达到20个,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已现雏形,大科学设施对产业的支持也愈发增强,面向企业的开放时间成倍增长。
快速生成视频,为影视行业省去实地拍摄的成本;轻松“画”出模特图,帮助电商平台的商家快速上架新衣;智能写作文稿,提升客户的办公效率;助力生物育种,成为选种育种的人工智能“助手”……在模速空间,一家家大模型创业企业展现出了赋能千行百业的无限可能。
5月23日拍摄的模速空间外景。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如果说大科学设施为科技创新“从0到1”的突破提供了“超级工具”,那么高质量的孵化和加速机构则帮助创新成果实现从“1到10”的跨越。记者从上海市科委获悉,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上海,正以全链条创新赋能科创发展。
最近,与大科学设施一样备受关注的,是上海的“大模型”。数据显示,上海已备案上线的大模型多达20余款。
大模型引领新一轮人工智能变革,上海选择以“集中孵化”的形式呵护这些极具潜力的“幼苗”成长壮大。模速空间正是上海专门为大模型创业企业打造的孵化和加速载体,这里入驻了近70家大模型相关企业,目标是成为各类通用大模型、垂类大模型、大模型应用创新初创项目落地上海的第一站。
“对于大模型创业企业来说,算力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在模速空间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大模型企业、智象未来生态合作部总经理沈伟峰说,“模速空间提供算力调度平台,帮企业拿到算力并且提供补贴支持。”
模速空间运营方、上海大模型生态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陈海慈告诉记者,不只是算力调度平台,模速空间针对大模型创业企业面临的难点和痛点,还打造了开放数据平台、评测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为企业夯实要素保障。
上海市科委介绍,着眼“从0到10”,上海接下来将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聚焦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和数学等基础学科,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同时,聚焦前沿赛道启动7到10家高质量孵化器,设立早期孵化基金,推进“超前孵化”“深度孵化”和“孵投联动”。
声明:本网站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512-65733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