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与创新相融合 苏州工业园区社工队伍建设率先达到国标
发布:2024-11-14 14:11 来源:长三角时讯
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的重要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30年来,园区在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借鉴新加坡先进管理经验,探索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做强做优社区工作者队伍,不断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2023年,园区在全国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综合考评中实现“八连冠”,并获得中新社会治理合作首个试点单位、中国首个以邻里中心为特点的社区商务模式,中国首批智慧社区及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试点等创新成果荣誉。
一、做强做优“三步走”,社工队伍建设呈现规模化
30年来,伴随着“传统乡村型”社区逐步向“现代城市型”社区转型发展,经历概念提出、分类管理、规范发展三个阶段,社区工作者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强到优,切实承担起社区治理和服务职能,社区工作者也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人才资源。
随着园区开发建设逐步推进,动迁安置房社区和现代城市商品房社区应运而生,社区治理和服务亟需一批专职社区工作者。2004年园区首次提出面向社会,采取公开招聘与居民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拔社区工作者。2010年,园区在加快推进中新合作区社区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社区工作者是社区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要根据社区居住人口规模合理配置社区工作者职数,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的招聘、薪酬、培训、考核、奖励机制。
为满足社区建设发展需求,扩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园区从2013年开始积极探索社区工作者分类管理制度,将社区工作者分为行政编制管理岗位和公益性岗位两大类。还在苏州率先实施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社区工作者享受相关待遇制度,对甲类和乙类社区工作者获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最高奖励金为6000元。
2020年园区取消甲类和乙类社区工作者管理模式,重新建立了三级职务序列和七个岗位序列的二十档社区工作者薪酬标准体系,加强对社区领导班子和社区工作者人员配置,按核定人数由各街道自行招聘社区工作者。目前,园区拥有社区工作者2579人,率先达到国家“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其中本科以上学历的社区工作者2249人,占比87.2%;“90后”社区工作者1314人,占比50.9%;持有初中高级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社区工作者占比近70%。
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社工队伍素质突出专业化
园区推出“空中课堂”掌上学、沉浸实训跟班学、项目攻坚干中学三项举措,着力破解社区工作者普遍存在的“专业不强不会干、阅历不深不善干、经验不足不常干”的难题,切实帮助社区工作者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
以“园区党工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楼宇党小组”为主体骨架,带动社区辖区内各类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构建全覆盖接诉即办网络。
为提升社区工作者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创新打造“空中课堂”。“空中课堂”汇集各方优质师资,专家学者聚焦理论政策,“自上而下”为社区治理提供理论指导;由社区书记、经验丰富老社区工作者聚焦实践案例,“由己及人”分享社区治理实践经验,实现理论和实践“双循环”。截止目前,“空中课堂”已建成155节精品课程资源库,上线课程点击量超39余万次。通过“空中课堂”在线学习获得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的社区工作者达71.03%。“空中课堂”平台获评“2022-2023年度苏州市城乡社区治理创新案例”。
2020年5月,由园区社会事业局和园区法院在江苏省建立首家社区治理法治实训基地。法治实训基地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导向,遴选优秀社区工作者到园区法院开展为期三个月的脱产实训。“沉浸实训”以社区常见民事纠纷为主题,每周一次安排法官讲授民事审判理念与思维、调解艺术与技巧等内容。2023年,园区对法治实训基地再次扩容,新增了司法所、信访窗口、矛调中心等单位,帮助社区工作者提高社矫安帮、信访矛盾、邻里关系等疑难复杂问题的化解能力。截止目前,已累计举办22期共310名优秀社区工作者参加法治实训基地培训,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300余次,实际化解矛盾纠纷1800余件。
三、科学评估素质能力,社工队伍培训实现系统化
围绕未来发展对社区工作者履职能力的要求,园区社会事业局和江苏苏禾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院(以下简称“苏禾智库”)组成联合课题组,制定了社区工作者素质能力评估及岗位培训方案,全方位开展社区工作者素质能力调研,科学评估社区工作者素质能力,以全新的培训课程体系,开展强化社区工作者履职能力的岗位培训。
园区社会事业局与“苏禾智库”组织20余人化时8个月,分层分类召开15场次计280余人次参加的调研座谈会,发放并回收1305份社区工作者素质能力评估体系调查问卷。经过对走访、座谈情况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形成了“政治引领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业务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与心理调适能力”等社区工作者履职能力具备的七项二十九条标准,为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提供了依据。
依据社区工作者七项素质能力标准得出履职能力岗位培训内容需求百分比,其中社区工作者需求量最大的是提升“组织协调能力”,占比54.6%。“苏禾智库”遵循“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以“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为导向,按照需求比重和轻重缓急,分别对应社区工作者七项素质能力标准,最终设置了七个模块21门课程,并从“苏禾智库”专家库和党政机关、高校中选聘了14位资深授课老师,他们中有长期分管基层治理的退休领导干部、法律专家、从事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老师,以及语商演讲和应急处置方面的行家。园区社会事业局和“苏禾智库”对所有授课老师的授课内容、备课情况和授课效果实施全程跟踪,确保社区工作者履职能力岗位培训取得实效。
从2024年8月中旬起,由园区社会事业局和“苏禾智库”组织分期分批对强化社区工作者履职能力进行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突出“抓重点带一般、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线上与线下同步”三个特点,再分期分批培训其他社区工作者。培训中还邀请优秀社区书记现身说法,与大家分享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以互学互鉴实现互促共进,起到良好的充电赋能作用。
四、“走在前、作示范”,社工队伍建设发展持续化
目前,园区启动了第四轮中新社会治理合作试点计划,重点围绕社区工作者履职能力提升三年计划,推动岗位培训向专业型、深度型转型,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借鉴创新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的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走在前,作示范”。
针对社区工作者呈现年纪轻、学历高、阅历浅、党性弱的现状,引导社区工作者自觉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开展工作,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在社区落地见效。围绕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开展“社区工作法”典型案例征集和培训资源开发工作,推动社区工作者用心用情做好群众工作、化解矛盾纠纷,营造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的氛围。
总结推广泾园南社区党委书记李泉坤通过有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飞线”问题,将原来软弱涣散的党组织转变为五星级党组织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推动社区工作者互学共进、治理和服务水平再提升。
此外,还将培训课堂搬到社区楼道,探索立足园区、覆盖全市、面向全省、示范全国的社区工作者岗位培训、骨干培训、重点培训和示范培训的分级分类培训制度,以及初任培训、在职培训、专项培训和基层实训等方面组成的科学培训体系。
对持有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且工作绩效优秀的社区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树立行业标杆,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让入职者更有“奔头”。适时调整社区工作者薪酬标准和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强化待遇留人、岗位育人和激励暖人,不断增强社区工作者职业认同感,让奋斗者更有“盼头”。
(江苏苏禾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