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路径

发布:2019-04-29 11:01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非常高兴,在“4.23”世界图书与版权 日 即 将 到 来 之
际,能够有机会与大家聊聊教师阅读的问题。
顾明远先生曾经说过:“现代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
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 如
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 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
的。 ” 现在,教师的地位不够高,与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
高是有关的。 而专业化程度不够高,与教师相对缺少高品
质的专业阅读, 缺少对于教师职业和学科本质的把握有
关。
的确如此。 一个没有学过医学的人,是没有胆量站在
手术台上动刀为病人开肠破肚的,因为医师的专业化程度
相对较高。 而一个没有学习过教育学,没有接受过系统师
范教育的人,站在讲台上可能会无所畏惧。 这至少说明,在
大多数人看来,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是不够的。
果然如此吗?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复
杂性、可变性在教育上的表现远远超过医学。 现在人工智
能在医疗诊断方面已经成就斐然,我国国防科技大学彭绍
亮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超算医疗机器人,对 100 份病历的
批量临床诊断,只花了 4.8 秒,平均单个病例需要的时间
仅为 0.04 秒。 经过对比研究,智能机器人的诊断和专业医
生作出的诊断结论一致度达到 100%。 但是,我们能够研制
出这样的机器人,对教育问题做出诊断吗? 我个人认为,在
相当长的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的。
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可变性是内隐的,不被普通人发
现的。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它又是外显的、深刻的。同样的
孩子,在不同的教师面前就有不同的表现。 同样的知识,在
不同的教师面前就有不同的阐释。 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
充当知识的传声筒, 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外一个脑
袋;有些教师,则能够复活知识,让知识还原到它最初被发
现的状态, 让学生能够经历科学家当初发现知识时的过
程,让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而不是被动记忆和接受知识。
教师这种复活知识的能力,与教师的专业阅读是分不
开的。 所谓专业阅读,是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阅读,是教
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直接作用于专业实践的自觉的阅读。
新教育实验曾经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理论,即专业
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 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
上前行,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是
站在团队的肩膀上飞翔。 其中,专业阅读是基础,是纲,纲
举才能目张。
为什么新教育实验在教师阅读上, 特别推崇专业阅
读? 这是因为,阅读同时具有共性和个性两种需求。
一方面,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无论加入什么群体,在不
同中存在着相同,可以共同阅读许多基础图书。 这一类图
书,我们称之为共同的精神底色。 这是教师在拓宽视野时
需要关注的问题。 这是教师的专业阅读之基。
但是,另一方面,每个群体,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特
点,阅读的结构会不一样,会有自己这个群体、这个职业特
点的特殊之处。 后者即为专业阅读。 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
师的专业要求, 当然对教师的专业阅读提出了特殊要求。
所以,我们研制了中国中小学教师基础阅读书目,从职业
认同、专业发展、视野拓展三个方面,为教师自我整合知
识,打下了复活知识的基础。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正在研
制分学科的中小学教师阅读书目。 我们的梦想,就是能够
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可靠的专业发展“成长地图”。
教师的专业阅读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义。 任何学科的教师,如果没有专业阅读的训练,没有相对
成熟的专业素养,是难以真正承担起“复活知识”的重任
的。 因为,复活知识的前提,是要求教师了解这个学科的发
展历史、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这个学科的文化基因、发展
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能够把那些碎片化的知识通过一定的
逻辑和体系整合起来。
当然,我们说的专业阅读,本身也包括着专业阅读的
方法与路径。
我觉得关键就是两个字:“专”与“问”。
所谓“专”,就是能够专心致志地精读某一个领域的书
籍。 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只用 5 年多时间就获得了物理、
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 并在 40 岁那一年获得了
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在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与物理
无关的事情我从来不参与。 ”话可能有点偏激,但的确说明
了“专”的重要性。 教师的专业阅读需要由“浪漫期”进入
“精确期”,“精确期”的阅读相对就体现了这种“专”。
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卡林经过研究发现:“在任何一
个领域里, 只要持续不断地花 6 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学
习和研究,就可以使一个人具备高于这一领域的平均水平
的知识。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坚持一定时间的专业阅读,
完全可以在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水准。 如果能够坚持不懈
地长期专业阅读,自然有可能成为这个专业领域的“小专
家”。 成为这样的“小专家”,无论是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
还是对于知识的逻辑关联的认识,都可以成竹在胸。
所谓“问”,就是能够在专业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出问
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是喜
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李政道博士在论治学之道
时也说过:学问,学问,要学“问”。 只学“答”,不学“问”,非
“学问”。
前不久,我刚刚读完剑桥大学艾伦教授的《启蒙之所,
智识之源》一书。 他在书中骄傲地说,“英格兰人绝不肯长
大,而且确实成功地终生保持了几分童心”,他介绍说,在
他采访过的剑桥思想家们也都保持着这样的“孩子气”,动
不动就抛出一长串大大的问号。 有许多相当优秀的知识分
子虽然长期不得志,收入不高,但正是好奇和好问支撑了
他们的研究。
好奇好问也是一个教师不可缺少的品质,是专业阅读
的前提。 因为,没有这样的追问,就容易丧失阅读的兴趣和
原动力。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做学问一样,一定要先学会提
出问题,自己能提问题,再经过自己的思考想问题,自己求
得答案。 这才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才能真正掌握学问,增长
学问。 知识复活的过程,往往需要对知识进行提炼概括和
理性深化,这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环节,也是对知识
进行融会贯通必不可少的思维过程。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
“问”的过程。
在专业阅读的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自然
就能够把握知识的源流和内在的关系。 专业阅读中的提
问,通常是要解决三个“W”,即“是什么”(what)、“为什么”
(why)、“怎么办(how)三大问题。 “是什么”的问题要搜集事
实和认清事实,“为什么” 的问题要解释事实,“怎么办”的
问题要由认清事实而解决问题。
陶行知先生曾经把这三个基本问题进一步细化,介绍
过提问的八种方法 (“八贤”)。 何事——什么事情? 何
故——事情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何人——事情涉及到哪些
人? 何如——事情的来龙去脉? 何时——事情发生在什么
时间? 何地——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 何去——事情会有
怎样的结果? 几何——事情的关键点在哪里? 可以用思维
导图或者“知识树”等方法来厘清问题理清关系,在我们的
心中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知识自然也就活了起来。
美国教育界有一句流行的话:谷歌里有的东西,不需
要老师在课堂里讲。 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是,在信息时
代,是特别值得我们咀嚼的。 过去的时代,教师可以成为知
识的“搬运工”,把死的知识从自己的脑袋里搬到学生的脑
袋里,考试的时候能够准确地再现出来,就完成了教学任
务。 到了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教师只有拥有复活知识的能
力,让学生拥有活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掌握发现知识、运用
知识的技能,才能让学生拥有创造新知识的本领。 这一切,
是离不开专业阅读的。
2019 年 4 月 20 日写于北京滴石斋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