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王稼句 枕书话江南
发布:2024-07-14 08:29 来源:长三角时讯
为期五天的第十四届江苏书展落下了帷幕。与书有缘的王稼句狠忙了几日,先是往民国苏州回眸——《吴门柳》《姑苏雨》新书分享会,引着读者一窥民国苏州的雅致与风韵;翌日,又参加《苏州全书》重头戏《游苏备览(外四种)》共读活动,与读者一同领略苏州的历史与变迁。当然,书为友媒,书展书者众多,更免不了要与好友聚聚。好在都是“书”事,都与“苏州”有关,王稼句乐而为之。
终得闲,当然,就是看书,写书。苏州古运河边,“听橹小筑”的主人王稼句,又找到了他最喜欢的状态。
藏书读书写书,王稼句的“书”事儿
王稼句是读书人,也藏书写书编书。他的书房“听橹小筑”,就位于苏州城南运河边上一个小区单元的顶层。岁月经年,橹声不闻,但悠远的运河,恰适合着主人的自适。
书房内藏书丰富,涵盖了经史子集、地理图志、人物传记、佛道经典、小说美文等多种。无外事的日子里,王稼句每天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在书房里读书、写书,书房内的一桌一椅、一书一画都透露着王稼句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几乎每天午后,我常常拿本书倚着软榻,随便翻翻,自己是当做休息的。特别是从天高云淡的凉秋,到那暖风烂漫的杏花天,晴朗的日子里,看着看着也就有点迷糊,前人所说的负暄之乐,大概就是这样得来的。”他在《看书琐记》第一册中说道。
1958年生的王稼句,从文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特殊年代,学业艰阻。1976年王稼句开始工作,是在苏州农机配件厂当工人。当然,在工作的同时,他也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1979年,他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后来王稼句的工作,一直与文字有关。
王稼句的创作涵盖了散文、随笔、文化评论等多个领域。早期以《笔桨集》《枕书集》《补读集》《砚尘集》《谈书小笺》《煎药小品》和《秋水夜读》为代表,是“书话”的路子为主,兼及怀人、咏物、考证、掌故类杂文。后来,常年旧籍整理、编校,无形中给王稼句的文章注入了醇厚的书卷气。《看书琐记》和《看书琐记二集》被视为其转型之作,看书是话题,由此引申出来,凭借深厚的学养,出入文史之间,旁征博引,谈论自己所读所想的东西。可谓与旧学结缘,又不是生吞活剥的摘抄,不流于空疏,韵味与功力尽显。
“琐记”之后,王稼句陆续出版“小集”系列,如《看云小集》《听橹小集》《采桑小集》《怀土小集》《读园小集》等,习鲁迅先生为书集取名的办法,书名均由动词加名词组成,通常只以写作时间先后排序,汇编成册,人、书、事写得很是舒适自在。《剪烛小集》中有一段写夜读,是这样的:“‘三更有梦书当枕’七个字,若从逻辑上分析,既然入梦,枕不枕书有何相干,如果醒着,书作了枕,也就读不成了。然而这七个字凑得正好,那是有诗意的,梦中有书,书中有梦,营造了一个夜读的境界。……倚枕夜读,不少人都有体会,若说得益多少也未必,舒坦而适心,则是必然的。”文笔轻盈,去雕饰,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人性知足,温情脉脉。
读王稼句作品,一看就知作者学养深厚,且取法有度。有评论家说,王稼句的文字:“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和一点抒情的气息”,真的是恰到好处的点评,看似是这一点那一点,都不突出,但能把这几个一点一气呵成的,那不是几十年的乐读,乐思难以成就。恰似善音律者,必是千曲万调在胸,才可随意起个调,都是好曲一首。
“我没有别的什么爱好,唯独看书写书,是我人生一大乐事,是日常所需的‘消遣’。我写文章,不是为了迎合市场和读者而写,我要打造我自己的读者,让他们成为我的书的收藏者。不给读者思想,就要给到知识。”在一次采访中,王稼句这样说。
编苏州写苏州,王稼句的“苏”事儿
作家范小青是王稼句大学时的同窗,曾写过一篇小文章《“苏州王稼句”》,其中有一段写到有一位外地同学要给王稼句写信,但是记不得具体地址了。信封上只写上了“苏州”和“王稼句”,不想就被丢进了信箱。意外的是,在苏州的王稼句依然成功收到了这封信。因为王稼句的信件多,稿费单多,邮局的人不但记住了他的人,也记得他的地址。此后,朋友圈就送了王稼句一个“苏州王稼句”的雅称。这个雅称从朋友圈传出后,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记住,实在是王稼句对苏州的书写,是很多人打开苏州的方式。
王稼句对苏州的记录,实则要从其对苏州的旧文典籍的编撰点校开始。苏州文脉源远流长,历代文献太多。然而,甘于沉潜下来整理故纸堆,并且懂版本、精点校、有眼光、善运用的学者凤毛麟角。王稼句很早就开始编撰苏州旧文,曾在《苏州杂志》和古吴轩出版社工作,点校、整理和编选了数千万字的书籍,诸如《苏州文献丛钞初编》《苏州园林历代文钞》《吴中文存》等。其中最有价值的当推《苏州文献丛钞初编》,精选了苏州史乘、笔记、杂录、游记等书目达三十种,其中不少系首次点校排印,可见他对地方文化的熟稔和热爱。
人人尽说苏州好,杏花春雨是苏州,古街小巷是苏州,吴侬软语是苏州……姑苏情调,在当下很多的表达中,像是被特别形式化地呈现着,柔情有余,厚重不足。但在王稼句的笔下的苏州,是不同的。《姑苏食话》《三生花草梦苏州》《纵横苏州》《采桑小集》等,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苏州的风景、饮食、物产等等,无一不是在对苏州细细研究后,在为读者展现了苏州不为人知的一面。其中的《纵横苏州》是王稼句为了将一些苏州历史事实阐明清楚而写。书中提到石湖的由来,过去人们说是因为石湖湖底都是石头,所以被称之为石湖。王稼句经过考证,得出的结论是,石湖得名于西晋大富高官石崇,其晚年到苏州,沿湖造了一个庄园,明代人还叫石湖为石崇湖呢。如此诸般,王稼句因着对苏州的热爱而熟悉、深挖,到信手拈来。
“我写苏州不仅仅是给苏州人看,是让更多人了解苏州。”作为苏州的本土作家,王稼句用鲜润、质朴、亲切、自然的文字,展现着苏州少为人知的一面又一面。这里头除了纯纯的苏州味道,更重要的是苏州的文情与典雅。难怪王稼句的作品,被苏州人爱,也被爱苏州的人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