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

发布:2019-10-20 16:07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最近在国内心理学界出现了一个新型的名词:积极心理
学。 一部分机构和学者已经开始这一学科的普及工作。 其实,
积极心理学早在 2000 年的时候就在美国出现了, 只是近期
在国内开始被人关注。 应用心理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时髦”为
推动学术以及应用技术发展的,而处在心理学发展中的中国
大陆更成为一切“时髦”学派的理想舞台。
为了让广大心理学爱好者以及追寻自我成长的朋友们
更好的应用心理学提供的技术,特别是“时髦”的技术,我想
就“积极心理学”的一些情况在这里做一些叙述。 站在积极的
角度我认为用积极心理学应对的挑战这一题目能更恰当的
进行文字的描述。
协助当事人找出和发展未利用的潜能和机会,这可以成
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 作为《美国心理学家》杂志新千年特
殊焦点的客座编辑, 塞利格曼和克西克赞密哈伊发出了号
召,要求在助人专业的视野上有一个更好的平衡。 在他们看
来,心理学过多的注目于病理现象,而过少的注目于他们所
称的“积极心理学”:“我们想提醒我们的同行,心理学并非仅
仅研究病理、弱点和损伤,它也研究人的长处和美德。 心理学
不应该把眼睛只盯着修复损伤的东西,而应该更多的注目于
培育美好的东西。 ”他们和其他一些赞同其观点的作者们讨
论了如下一些令人振奋的话题:
* 主观的幸福、快乐、希望、乐观主义
* 发展一种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 交往技能、爱的能力、宽容、谦恭、关爱、利他主义
* 对美和艺术的赞赏
* 责任感、自我决心、勇气、毅力、节制
* 目光远大、原创性、创造性、才能
* 公民感
* 精神生活的品位、智慧
这些当时被提及要求每一位助人者(心理咨询师)所应
该拥有的特质,以及帮助当事人发现的内在潜力与机会。 现
在也已经开始适用于很多最求自我灵性成长修养的人士。
回到助人者(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这样的助人目标显然
支持了聚焦价值的助人途径。 将处理问题看作有利于提高生
活的学习活动,并且将与当事人的所有交流都变成发展机会
的过程,这些都是积极心理学方式的组成部分。 塞利格曼及
同事并没有首创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数年前,班杜拉这样的
研究者已经在他的自我效能研究中心探索了积极心理学的
议题,但是并没有使用这样的名称。 塞利格曼在建立积极心
理学网络的时候曾说了这样的话:
这个网络将支持在各种研究角色之间转换的博士后研
究人员的会议、基本建设和训练。 这个网络也会推展基础的、
有价值的合作研究项目。 四年结束时,这个网络的每一个成
员都被期待产生出以下的产品: 在网络内找到一个合作者,
一起产生出积极心理学或积极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论文、
书籍或者获得外部资助的研究项目。 这个网络的成功可以通
过这些论文、书籍、项目申请书和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和其他
科研领域中的扩展来加以评价, 不仅通过这些成果的质,而
且通过这些成果可见的量来进行评价。 因此,我们将通过对
这一网络四年内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中常规科研基金拨付的
增长、重大的出版物、新的终身教授席位、出版物被引用的频
率、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开设等指标来对这一网络的成功进
行明确的数量化评定。
塞利格曼和克西克赞密哈伊的挑战激发了大量的理论、
研究和争论。 在新世纪第一年里,Templeton 基金会为积极心
理学各领域的卓越贡献设立了积极心理学奖,第一批奖金颁
发给以下这些方面的研究:积极情绪带来的助益;乐观主义
和前瞻性行为;积极情绪如何以各种方式帮助人们形成和维
持关系;早慧和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出众才能的方法。 在过
去几年中,已经召开过一次积极心理学国际峰会。 积极心理
学网络资助了一次宾夕法尼亚大学举行的积极心理学夏令
营。 相当数量的书籍和文章,包括一期《普通心理学评论》涌
现了出来。 也有人提出警告:积极心理学不是用于生活和助
人的“万宝灵丹”。 理查德拉扎勒斯曾说过:
然而,注意到以下一点是很有价值的:强调积极心理学
带来的危险是,如果某些条件和需要微妙调整的状态下不能
到位的话,那么积极心理学仍然只是停留在盲目乐观想法的
水平上。 积极心理学可以最终成为简单化、神秘化、类宗教的
想法,其观点被简单化为“积极情绪是好的,消极情绪是坏
的”。 我希望积极心理学的雄心和睿智的努力确实能产生其
本该有的结果,推动已存在的人类适应的进程,而不至于成
为有一个昙花一现的“时髦”。
也就是说, 塞利格曼及其同事也不想让这样的事情发
生。 他们也确实支持和鼓励基于证据的科学研究方式。 只是
在进行科学研究同时更多的关注到了人情事理,更加关注通
过心理学的方法促进当事人发现未利用的潜能与机会而采
取行动的效果。
积极心理学已经走过了近 10 年的时间, 而今又进入了
中国,我个人认为每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在接触和了
解积极心理学的时候,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术语的
每一次运用,避免把他庸俗化。 当我们考虑成熟、社会情感智
慧和其他各种积极心理学的新说法时,这里面包含的一条主
要信息也许是,有时候协助当事人超越他们的问题,要胜于
针对问题花费力气,而助人者恰恰应该具备做这类事情的工
具。 同时作为每一个致力于自我成长与灵性修养的朋友也要
关注到应用这些工具完成指向改善生活幸福快乐水平行为
的自我完善效果上。 毕竟有效果必有道理更重要。
黄信景: 心理学博士,“应用心理美学与都市情绪疗愈”
课题研究员,组织行为专家,消费心理研究员,中国 CEO 智
库经营管理资深顾问,人文学研究学者,布雷拉美术学院艺
术心理学教授,米兰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东京大学应用心理
学访问学者,ARD&NT 艺术与设计研究院中国区主席。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