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色—— 服饰里的江南色彩展览开幕
发布:2023-04-29 09:01 来源:长三角时讯
色彩是大多数人对事物最直观的感知,不仅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是有形、有声、有情、有意的。
4月28日,“觅色——服饰里的江南色彩”展览在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幕,展览以五种感官维度的体验方式,综合而深入地向观众展示传统服饰色彩的立体形象与文化意趣,呈现江南文化的色彩美学。
此次展览聚焦江南独特的地域环境,将服饰色彩作为一条鲜明生动的线索,串联起了江南文化巅峰时期的染织、刺绣、诗词、戏曲、美学、风尚等各相关元素,为观众描绘出江南文化的物质成就与精神特质。
第一单元“拂霓裳”
服饰色彩的视觉表现
服饰色彩是一种绚丽的可供悦目的物质文化,承载的是江南染、织、绣等工艺技术。五彩彰施、织帛成衫、绣写吉语则形成了传统服装色彩的文化意向。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士民富庶、文化昌盛、工商业兴旺,均为服饰色彩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空间。
中国传统服饰色泽鲜艳亮丽, 既与大量采用各种丝织物为主要面料有关, 也与先进的染色技术和发达的染业有关,为服饰色彩提供了坚实的底色。
明清时代江南丝织业十分发达,丝织物的种类和工艺也多种多样,形成了千变万化的色彩组合,也为纹样的书写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江南的能工巧匠以针为笔、以多彩绣线为墨、以各色织物为纸,绘制各种精美的纹饰,并赋予其吉祥美好的寓意展现出“错彩镂金、雕馈满眼”的立体视觉效果。
这一单元的最后,由已经氧化褪色的出土服饰,引出丝博的修复技术,也让人感受到时间在服饰上留下的痕迹。
第二单元“声声慢”
服饰色彩的听觉转换
色彩有声音,可阅读。中国传统服色之美离不开文字的悠远意境,古人赋予色彩的雅称,不仅是一种语言、声音符号,也点染了历代的诗词曲赋,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背景。吟咏聆听之间,营造出的是写意的色彩声境。
古代的诗人们寻找摸索出一套凝练精妙的语言,把色彩的美感和情绪雕琢出不同样貌的诗篇,从文学作品中那些美妙色彩名称的由来和演变里,观众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展览还邀请了现代的实验音乐人和古代诗人隔空对话,吟咏诗词中缤纷的织物色彩。
在吴语中,颜色被描述得生动俏皮、惟妙惟肖。展览邀请了传播苏州文化的评弹老师,一起打造了苏州话的色彩词有声小词典,进行服饰色彩本土化的探索。
第三单元“满庭芳”
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意趣
在古时,传统服色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及社会形态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使用规则。
受“五行”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服色结合民俗、礼制,形成了一套正色、间色的服饰色彩谱系,其所代表的色彩等级观念,在古时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视觉符号,是中国古代社会色彩文化的重要部分。
同时,以服色来表明身份地位,是中国古代社会色彩文化的重要部分。皇室有着至高的用色选择,而民间也有自己审美的色彩诉求。
第四单元“忆江南”
明清江南的色彩风尚
明代中叶以后的江南时髦至极,风尚中心则首推苏州,吃穿用度都刮起了“苏意”“苏样”之风。明代晚期“苏样”服饰色彩甚至多达120种以上,江南的色彩就是全国的流行色,就是传统色里最时髦、高雅的颜色。
单元精选了二十余件馆藏服饰与配饰,结合了江南十二月的不同感受,为四季赋予了色彩,形成了江南十二色的概念,并赋予诗意的解读和想象。
染作江南春水色
苏意服饰,以变化丰富的女裙最为可观。一月孟春,搭配好颜色去踏春。
妃色历来受女子喜爱,闺阁少女尤为钟爱妃色衣衫。二月仲春,江南闺阁女子怀揣着一颗从古至今的粉红少女心,只需穿上妃色,哪个不映红?
绿色是明清江南民间服饰常用的色彩之一。三月季春,绿袍新染。官绿是江南春天的标准色,是三月明媚春光下无以阻滞的宣言。
一川夏色满江南
梅红色的丝织物以罗为多。四月夏首,吹来初夏晚风的味道。垂落的梅红色软罗幔帐,是莺莺在缓缓醒来。
靛蓝价低、易染色,可以制作出千变万化的蓝,江南任何年龄的女子都可找到自己喜欢的蓝色系衣料。五月盛夏,蓝草初收的季节,女子染出“青青子衿”。
清中期紫色系开始流行。六月晚夏,若穿青莲色的衫子搭配藕荷下裳,站在江南傍晚的微风中,恰似出水的芙蓉,摇曳在水波之上。
满目江南烟水秋
在清代,不论身份、年纪的女子,都喜着红色服饰。银红、桃红、朱红、大红… 七月新秋,云髻蓬松,金钏轻遗落,衬着红绡。女子谁不爱红装?
明清南方女服风格雅素,特别是苏州女装,更以素雅为美。玉色短袄衬着八月秋半月色下江南女子的容颜,正是一派淑仪婉约的形象。
不同朝代的绛色各有不同,明清的绛色衣物多为深红色。在乾隆后期,一种近似膏(高)粱红、樱桃红的深绛红色被称为“福色”,是一不小心穿出的流行色,火热推出。
明清江南文士阶层提出了“尚雅贬俗”的美学标准,五颜六色、标新立异的风气暂被冻结,白色、青紫色等素雅色彩逐渐复苏。鸦青是流行制造能手的色彩标识之一,文士们帅气得刚刚好。
元色即墨色、玄色、深青色,是百姓日常穿用的服色。十二月暮冬,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后,岂不又是一场春江水暖?
除了江南十二色以外,还有一个低调奢华、隐而不露的颜色,就是官宦贵胄常用的石青色。乾隆年间,靛染技术的发展达到了高峰,石青色在当时可谓“国采第一”。江南虽远离朝堂,但若能回到那时偶遇穿石青袍服者,必是高官显宦。这个颜色也在展览中被设定为不那么容易被看到的隐藏款。
总的来说,苏州人有一套自己的时髦经,从清代苏州竹枝词里可以看到,“风流男儿穿红裙”“弗论裙衫一搭貂”“买菜吴娘系短裙”等鲜活生动的描写。除了色彩搭配之外,发型髻式、珠簪花环、巾帽衫帕、面妆香薰也都引得国人争相效仿。
服饰里的江南色彩不仅是悦目的物质文化,是诗意立体的声音与文字,更是飘渺浪漫的意境与想象,是交织古今,可触、可闻、可品的生活。展览联合江南饮食文化探索者新梅华,共同研发了十二味江南细点方糕;与香文化传播者苏香,携手打造了气味衣橱,加之散落在江南各地,可触摸的各色绫罗绸缎,重现当年的静雅生活。
展览中设置一些关于“寻找”的主题,让观众自己探索;并设置了“色彩文学社”“色彩留言盒”“江南彩衣设计师”等一系列开放的环节,与观众一起留下属于自己的色彩。
中国服饰色彩文化的深厚底蕴,非穷经皓首不能得其究竟。展览撷取传统服饰色彩文化中的小小一隅,为观者打开一扇欣赏中国传统服饰之美的窗口,并期望藉此激发观者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