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践行“四有”好老师发展路径探析

发布:2023-01-14 09:16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践行“四有”好老师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国家发展之本在教育,教育之本在教师。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教师职业都被赋予传递人类文化的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人品高处立、学养圣贤止、团队互助行、乐教又爱生”四个方面初步探析“四有”好老师发展路径,激活教师内驱力,营造各美其美的成长氛围,形成抱团发展的美好场域。
【关键词】新时代  四有好教师  发展路径 探析
 
培养和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一所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是新时代好教师的标准。“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需要结合各校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实施。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校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百年老校,建校以来,秉承首任校长钱冠灜提出的“宁朴勿华”百年校训,深挖人文历史内涵,与时俱进。在“宁朴勿华”的校训引领下,学校遵循教育教学内在规律,尊重学生成长发展规律,践行“守朴”的本真教育理念,借助“四有”好教师市级重点培训团队契机,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情怀与专业能力,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重整教师的知识结构,重振教师的职业信念,重塑教师的职业形象。学校不仅着眼于师德、专业素养及业务能力的培训和教育,还关注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力,激发教师内驱力,打造了一支“人品高处立、学养圣贤止、团队互助行、乐教又爱生”的“四有”好教师团队,让“教育理解意识”深植人心,使“四有”好老师成为学校每一位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一、人品高处立,培塑教师高尚师德
教育是道德的事业,“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培育“四有”好老师的校本实践中,学校不断深化教师对教育职业道德性的深刻理解,引领教师深刻认识到有崇高道德追求的职业才能成为专业,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人离不开育德,高尚师德是教师育人智慧的关键要素。
(一)立高精神,提升教师文化价值观
教育是神圣的事业,学校是纯洁的场所,在尊重和理解教育的核心观念指导下,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道德情怀润泽教师教育生涯,实现学校组织文化从制度规范走向文化自觉模式的转型。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长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良好的教师文化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都发挥着重大作用。在组织管理中,学校以校本培训为抓手,为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搭建平台,鼓励教师参与财经素养校本课程开发,通过开展观摩教学、集体备课、协作上课等活动,创建良好教师文化氛围,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凝心聚力,共谋学校发展。
(二)党建引领,筑牢教师信仰根基
在新时代,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是育人的职业。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各方面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明确提出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以教人者教己的师德理念,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更好的言传身教于学生。学校通过开展“学百年党史 守初心情怀”主题学习、“师德为先,育人为本”师德师风培训、“立德树人,薪火相传”优秀教师学习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党建引领,筑牢教师信仰根基,将“人品”立于“高处”。
(三)淬炼师魂,弘扬高尚师德师风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立教之本,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生动的人生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终身受益的。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学校坚持“培训活动”与“例会”的精致化,“反思”与“反馈”的常态化,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践行相结合,结合学校教师自身需求,引领教师深度学习,始终将“立师德、铸师魂”放在首位,通过传统文化熏染、政治理论学习、师德专题培训、劳模精神宣讲、感动人物评选、优秀典型表彰、校训初心解读等活动,引导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对照榜样修师德、正师风,以评促学,共同进步,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着力将教师塑造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四)榜样先行,发挥群体示范效应
对一所学校而言,教师的发展不仅关系着教育质量的产出,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学校的内涵建设水平和教师的生命质量。正因为教师职业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的塑造,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爱、研究和创造,才被称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教师的工作又是平凡的,教师除了职业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外,更多的是对成功、自我实现和生命质量的追求。只有当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时候,才能让教师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事业来追求,把教学当作艺术来孜孜以求,这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校建立评选激励机制,每学年评选优秀教师典型,充分挖掘身边的榜样,通过评选过程、事迹介绍,庄严隆重的教师表彰大会,各种媒体宣传展示个人先进事迹等方式,熏陶、感染并影响其他老师,促使更多教师崇尚高尚师德。如: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教书育人,一生无悔的坚守——记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校‘四有’好教师之沈黎老师”、“立足讲台,塑造无悔人生——记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校‘四有’好教师之唐俏华老师”、“做有情怀的教师,写有温度的教育故事——‘守朴创生’教育故事”等系列新闻,以身边的榜样激励全校教师积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在朋辈引领下,教师明确担当使命,学校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形成了青年教师你追我赶不甘落后、中年教师无私奉献奋发有为、老教师坚守岗位初心如磐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学养圣贤止,提振团队整体师能
师能与师德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概念,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首先要读书做人。同时,要成为名师,除了读书还需要研究。因此,学校通过校本教研、课堂教学展示、专题研修和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教师“具有像专家一样思维的品质、能力与习惯”,提升教师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提振教师团队整体师能。
(一)理论提升,激活专业学习内驱力
作为教师,需要有扎实学识与教育智慧,能善于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守教育理想,常学常新,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不断追求,永无止尽。学校结合“理解教育”的精神内核,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理论学习、专题攻关、案例研究等活动,突出应用研究和行动研究,指向专业素养提升和业务能力拓展。学校建立了“理解型教师”的要求标准,主要体现在专业思想上,要求教师树立理解即人的存在方式,教学过程即理解过程的理念;在专业知识上,要更关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专业能力上,要发展教师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和反思能力。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开展行动研究,最终成为理解型教师。拓宽教师专业成长途径,激活教师专业学习内驱力。
(二)磨砺课堂,全面提升教学效益
在“理解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教学工作始终以“理解”的视域作为理论基础,遵循教育规律,立足学生发展,以省时、高效、减负为目标,强化“每堂课让学生有收获”,形成了具有学校鲜明特征的“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特色。同时,立足课堂进行开放式研究,开展研修课、评优课、精品课等课堂教学展示活动:5年内新教师评优课、学科共同体研讨、教研组同题异构,多元研修形式发掘教师潜能,展示教师才能,比拼教师技能;名师组活动,零距离诊断课堂教学,把脉课堂品质提升,“实”“简”“活”“融”成就课堂一次次“美丽的转身”,实现“不教之教”苏式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为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老师提供适恰的发展平台,提升教师团队业务能力及水平。与此同时,学校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练习与考核,在教师中启动“守朴创生”教师基本素养提升工程:三字一画、信息技术、演讲、说课、命题、解题、德育主题活动设计等,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全方位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专题研修,提升团队专业素养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是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建设的实践基地。学校立足校本教研“不教之教”苏式课堂平台,把团队专业发展建设融入校本教研管理。通过专家讲座、教师示范、扩展训练等形式,围绕教师专业精神、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等不同主题开展多样化培训,引领教师勤学习、重反思、促改进,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素养和创新能力。如组织开展孙向阳博士《高效课堂:理论追思与行动策略》、吴玉国校长《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实践研究》、杨军校长《课堂的迭代与重构:统编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创生》、管建刚校长《我们为什么做习课堂》、陈士文院长《数学教育的价值追求》的讲座,为学校教师更新理论知识,激发教师的思辨意识和教育创造力。
(四)课题研究,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注重将教研科研相融合,将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科研能力与方法的提高上,通过培训、研讨、参观等活动,提高科研管理者和骨干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及时有效地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并将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实践生产力。成立科研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第一责任人,吸纳骨干教师、备课组长为小组成员,引领教师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作为教学生活的常态,针对教学中实际问题研究探索,整理成“微课题”进行研究,如《基于大数据平台的课堂教学行为评价及教学方式优化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诊断和精准教学干预研究》。根据教师需求,学校聘请专家开展相关主题培训讲座,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使教师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推动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乃至“专家型”教师转化。2021年学校成功申报市级“十四五”课题《理解教育关照下驱动教师教育力提升》和《指向财经素养培育的生活化体验场建设与利用研究》两项。2022年学校申报省教科院十四五重点课题《百年老校传承儒家教育文化整体改革研究》。同时学校有22篇高质量论文在江苏省教海探航、江苏省行知杯、苏州市教育学会等各级各类论文比赛获奖。
三、团队互助行,赋能梯队拔节成长
教师发展不能只靠“单兵作战”,还得靠团队的力量,用专业化、团队化方式创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形式与内容,在共性发展中寻求个性发展,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实现个体素养的提升,促进团队的共同成长。学校努力打造三大教师成长场域,即“教海探航”生活场域、品牌建设“影响力”场域、名师团队“工作室”场域,营造专业成长的“共鸣体”,让教师过高品质的教育生活。
(一)团队互助,结伴同行促成长
新课程实施中的校本教研倡导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要求加强教师间的交往、互动和合作,让教师在专业争论中畅谈自己的思想观点,在理念碰撞中发现别人的真知灼见,在深度会谈中找出阻碍团队进步的消极因素,依靠集体智慧来加以解决。为此,学校积极探讨同伴互助的有效形式,指引教师平等对话,精诚协作,相互促进,在团队中共同成长。通过反思互动指引教师共同改进教学实践;通过案例评析指引教师共同把握教学规律;通过定向研讨指引教师共同探究教学策略;通过临床诊断指引教师共同矫治教学行为;通过沙龙会谈指引教师共同分享教学经验等措施,加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
(二)名师帮扶,精准把脉促提升
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与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结伴而行,融合发展,整体提高,构建名师团队“工作室”场域。学校作为集团核心校,每月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服务活动,通过集团内各成员校听课、座谈、问诊、课题论证等方式,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教育集团内部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提升。在原有省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充分挖掘集团内部名师资源,成立以名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为主持人的十四个学科名师工作室,将“四有”好教师的团队建设辐射到整个集团,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汇聚集团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学校与贵州省江口二小达成共建协议,定期举行教育教学互动,在交流学习中,共享发展理念。
(三)专家指导,高位引领促发展
骨干教师是学校中坚力量,骨干教师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有自主学习的意愿、同伴之间的互助,也需要外部专业力量的有效引领。学校从教师不同阶段的需求以及发展特点出发,建立层次、类型多样化的专家资源库,聘请语数英学科专家入校,通过理论指导、常态教研及“磨课”指导等途径为教师发展提供有针对性地帮助,促进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四、乐教又爱生,铸就发展靓丽品牌
“乐教爱生”既是教师职业精神的灵魂所系,也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最高境界,“乐教”与“爱生”相辅相依,“爱生”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乐教”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百年前,先贤的“宁朴勿华”校训包含着大道至简的的哲思,蕴涵了传承创新、继往开来的智慧。
(一)以朴为根,塑造“四有好教师”团队
学校被评为苏州市首批“四有好教师”团队以来,传承百年校训,以人为本,踏实办学;以朴为根,老实为人;扎实求索,严谨治学。“宁朴勿华”校训成为了东实小人鞭策言行举止、追企精神索求的座右铭和精神符号。学校“四有好教师”团队成为学校教师发展特色品牌。以此为契机,学校借助品牌的打造及创生,落实项目责任制,在各级各类课程实践和活动开展中,激发教师无尽潜能,拓宽教师提升途径,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人,让教师提升带动学校教育水平提升,让教师发展成就学校高品质的教育。
(二)以爱育爱,构筑理解共生教育生态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真诚的师爱,才能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心弦;只有诚挚的心灵,才是打开孩子情感的真正钥匙。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用仁爱之心,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需求,维护学生尊严,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学校建立有效地沟通交流机制,打通“对话”沟通渠道,构建理解共生的教育生态;建立评选激励机制,每学年评选一次学生、家长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充分挖掘身边师爱典型,为优秀典型拍摄宣传视频,组织教师观看学习;通过制作微信推送,扩大优秀典型影响力;组织优秀教师经验介绍、优秀教师事迹宣讲等活动,将经验推广,将榜样树牢,激励团队教师明确担当使命,为成为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不断努力。
(三)项目带动,打造大爱教师队伍
学校积极发挥班主任育人导师的作用,成立班主任研究团队,通过“项目”研究班主任工作,确立班主任工作“爱”的内核,完善学校班主任工作创新的相关理论与工作实践,促进班主任个人发展与学校整体工作的良性互动。开展“守朴创生——讲述我的教育故事”系列活动,以校训为主题,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真实鲜活的教育事件和发人深省的动人故事,表达自己在实践中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和对教育的理解感悟,并看到这些真实事件意义,从而将“教育”“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动力支持。
学校借助苏州市“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赋予的大好机遇,努力建设“走向理解”的“四有”好教师团队,为在探索实践中成就具有“教育理解意识”的高品位的教师队伍而不断努力。实践证明,只有成就高品位的教师队伍,产生出强大的群体凝聚力,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全面、高效、创新发展,积极推动学校向更高层次、更高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苏州市东中市实验小学   孙霞芳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