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佛山记
发布:2024-03-29 09:38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魏云革
端午过后,杭州好友来郎,因其想亲近大自然,遂带其去游石佛山。
石佛山,位于皖南郎溪县姚村乡境内,主峰353米。石佛山又称石佛岭,山势峻峭,白云缭绕,山巅有三巨石,高三丈许,因形似石佛而得名。其素有“小九华”之称,为皖东南佛教名山之一,佛事活动长盛不衰。寺庙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拱璧,山上终日香烟缭绕,游人如织。
六月的天,已是仲夏之际,一行人从县城出发,行至318国道后再沿着027县道后,一直朝前行驶。此时道路两侧树叶荫翳,绿意盎然。
见目的地将至,遂将车窗放了下来。一阵沁人心脾的山风吹过,裸露在外的手臂上贪婪地吸收着山间的凉意。路的两侧皆盖着一幢幢白墙黛瓦居民房,有些墙面的抹灰在岁月洗涤之下,早已斑驳陆离。内心不由暗自思忖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真的很幸福,他们远离着城市的喧嚣,拥有天然的氧吧,享受无雾霾的空气,宁静祥和幸福地生活在这片宝地之中。
车至景区内,停妥。一行人欲步行登山,转念又惊觉,为何不体验下一样别样的乐趣?于是折回买了几张缆车票。当缆车缓缓前行升至高空后,手心略有些许汗渍,夏日的阳光温和地照耀着眼前的这片丛林,天幕纯蓝如洗纤毫不染,望一眼都会令人内心不由颤动。远处层层叠叠的山峰似绵延起伏一般,山之上皆覆着苍翠的竹林与树木,偶有一隅之地未曾有竹木,被勤劳的人们种上了茶树,想必这地必是用人工一锄一镐开垦出来的,这里非平原地区的,后期茶树的施肥也要费一番功夫。依山之下有条人工小沟渠,渠中之水清澈见底。溪水缓缓遇石,声急,倾泻而下,后缓。飞鸟不时从身边飞过,鸟鸣声滴落溪水之中,安静了整片竹林。
到达山巅,见一瞭望台,遂往之,感知周遭的空气,处处流动的令人唾手可得的浓郁凉意。山下那白墙粉黛的民房此时忽隐忽现,好似东晋诗人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得……”
山巅之上的庙宇屋顶飞檐翘角。这里曾流传一段故事,传说唐代开元七年(719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后称地藏菩萨)年轻时出家为僧,渡海入唐,云游四海,寻找卓锡(和尚居留修炼处)。一年今秋,来此见山顶三块巨,犹如三尊大佛,拟在此卓锡,便向樵夫询问此山名称。樵夫答曰:“这大佛手起能撑住三十三尺云层,人谓之曰‘石佛撑云’。”王子思道,佛头是不能作卓锡的,便离开去别处寻找卓锡处。
山顶庙宇众多,想必是仲夏之故,游人稍许稀疏,商业氛围较淡。殿堂内极为清寂,后院的大缸中种植着莲藕、盆栽等景观。这里一草一木均被禅意充盈着,空气之中皆弥漫着一阵幽雅香气。夏阳倾洒在山坡上,如佛光普照一般,我们在佛殿前匆忙游览,怕惊了菩萨们的沉思。
庙宇前有两棵苍绿色的参天古树,古树之上皆系满了红色绸缎,成了浮华尘世的许愿树,那条条绸缎皆是世人对美好生活的祈福。
石佛山山巅之北悬崖陡峭,山之南坡平缓易登,放眼望去,远处皆为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山上苍松翠柏绿竹成林,这里的怪石,危石嶙峋,呈千姿百态状,世人概括为十大石景:撑云石、和尚石、活佛石、蟾鸣石、金龟石、木鱼石、墙壁石、七丈石、蟠桃石、箱柜石。
山巅石丛中高丈余,重百吨的活佛石,既像仙桃,又如坐佛倾斜在别的石块上,山风稍大,此石晃动不已,俗称“风动石”。游人手摇此石,同样晃动不停,又称“活石”。
游玩数小时,一行人乘坐缆车下山,此时,心中后怕之感荡然无存。下山之景更胜一筹,登高可见石佛寺东侧的天子湖风景区,水清如镜,远处的山峦如一抹青黛迷蒙悠远,那湖水在视线末端一点点贴近,我仿佛可以闻到湖边芦苇及小草发出来的清香,闻到那湖水的潮润之气。山风不时过耳,在竹林心上轻抚慢梳,使我们有一种浑身干爽洁净的感觉,犹如浴后临风。山水朦胧,风光旖旎,一幅绚烂的入夏图向我们徐徐展开。
山脚下的池塘里,莲叶团团,高低层叠俯仰生姿。一茎含苞的新荷亭亭出水,又嫩又娇,好像薄薄的少女在水一方。这里的一切都是清澈明净,仿佛都沾染了山巅的禅味与远境。
山涧的溪水,它们在河渠里相逢,又经池塘而下,浸透了山野,浇灌着茶树、蔬菜、油菜。炊烟在附近几处农宅屋顶上空氤氲,使触目的变得朦胧,使生硬的显得温柔,平添了无穷的诗意。
山下的居民像极了这片碧绿的竹海,不屈服不悲观,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扎根于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贫瘠的山间开垦,播种,收获,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迎接八方的来客。
我相信随着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居于此地的人们以及生活在这座县城勤劳的人们,也一定会迎来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