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的舞者
丝光如镜,宝光流动,千丝百色,天衣无缝,平乱针法,千变万幻,使石生漏透,鸟见羽光,花香袭人,生动若神。
苏绣并不是简单的手工艺品,而是工艺复杂的艺术品。苏绣国家级大师姚建萍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其纤毫之处,随呼吸上下飘动,绣工之难,难以想象。姚建萍大师自己也说,“越是漂亮精致的苏绣,丝线越细,针脚越密。”
7月20日,“融——丝艺江南苏绣展”在苏州工业园区圆融艺术中心展厅启幕,苏绣艺术家、国家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建萍的31件经典代表作在此次展览中亮相,在意“细节”的苏绣艺术爱好者们,得以在此次展览中一饱眼福。
此次姚建萍大师展出的31件作品,既有重量级的国礼苏绣,也有代表江南风致的优秀作品。除了可以领略姚建萍姚派“融针绣”风格外,同时点缀了青年苏绣传承人姚兰的“姚绣”品牌,让苏绣回归并美化生活的生活美学作品,展示时尚设计创意,共同体现了中国苏绣艺术的坚守传承和融汇创新,展现圆融艺术中心以文化为根,古今结合、中西合璧的“双面绣”理念。
展览现场,苏绣艺术家姚建萍向圆融艺术中心捐赠了自己的苏绣双面绣艺术作品《年年有余》,此作品是姚建萍特意为本次展览所创作的,不仅展示着中国苏绣迷人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传递着工业园区和圆融发展的传统和创新共融的理念。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12日,期间还有多重惊喜活动等待大家参与,活动与展厅精美刺绣作品相呼应。展览期间在圆融星座购物中心设置了“姚绣”品牌快闪店,让有温度的非遗美学产品以时尚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展览期间还同步开展“姚绣课堂”刺绣教学DIY课程,专业老师手把手免费教学刺绣,满足更多人亲自动手体验民族瑰宝苏绣艺术魅力的需求。
作为传承人的姚建萍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发扬着“苏绣”,她的两个女儿目前也在负责苏绣的创作及品牌管理。位于李公堤的姚建萍刺绣艺术品牌馆,代表着她的刺绣艺术在坚持原创的基础上,迈向了品牌之路。
2010年,“姚绣”品牌创立,由姚建萍的女儿、青年非遗苏绣传承人姚兰创立的非遗生活品牌,旨在让苏绣艺术回归生活,追求有温度的非遗生活。发起人姚兰以传承创新苏绣为使命,集结了一批知名艺术高校的同学回到家乡,组建了当代苏绣艺术的创新设计和品牌传播团队,探索传统工艺活态传承和当代表达,服务于人民和大众生活,把非遗的种子播撒到年轻人的心中。姚绣课堂由非遗苏绣传承人姚卓创办,专注中式刺绣技艺研究与教学并致力于非遗文化传播与推广。
大师之路
作为手艺人,姚建萍的坚毅和敬业引领着中国刺绣攀登世界高峰,她始终着眼于真正为刺绣考虑,为艺术传承考虑。把传承刺绣作为自己的责任,把锦绣中华、刺绣之美发扬光大,让世界赞叹。
2017年1月18号,姚建萍作品《仕女蹴鞠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奥委会,并永久陈列在国际奥委会总部奥林匹克博物馆。
2015年10月20日,英国伦敦白金汉宫,姚建萍刺绣作品《岁月如歌》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这幅作品长1.18米,由姚建萍与助手用了三个多月完成,画面中描绘了女王和菲利普亲王夫妇岁月相伴的美好。而此前,2012年6月,在英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之际,姚建萍作品《英国女王》就已被白金汉宫收藏。
2014年11月13日,姚建萍作品《培尼亚和里韦拉》作为国礼赠送给了墨西哥总统培尼亚。这幅作品是姚建萍在搜集了总统夫妇大量照片资料的基础上,以两个人最理想的表情瞬间作为蓝本创作的。
苏绣作为国礼的“传统”,并非自姚建萍始。事实上早在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被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苏绣时因沈寿、杨守玉等初代大师的发扬创新,成就了第一个艺术高峰。
作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政要,这是艺术家梦寐以求的荣誉,但也是观背景下的特别机缘,可遇而不可求。但在此背后艺术家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汗水,其艺术生命的成长、成熟与成功,却是不可缺少的。
在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二楼展示区中心的位置上,有一个独立的展示柜,里面陈列着一幅创作于1995年不大的双面绣。《周恩来绣像》,其蓝本是意大利摄影家焦尔乔·洛迪在1973年为周恩来总理拍摄的那张著名肖像《沉思中的周恩来》。为了这幅作品,姚建萍绣了8个月,人瘦了十几斤。这是姚建萍作品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幅,作品获得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姚建萍获得“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
苏绣为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江苏苏州的镇湖是其重要发源地。太湖边风光绮丽,太湖水的静谧滋养出了绣娘们的心性,并带有水乡婉糯的性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镇湖的绣娘们开始把家里的绣品挑到苏州市区出售,更有人拿到外地去,逐渐形成了女人刺绣、男人跑生意的“夫妻店”,也有了客户慕名上门订货。
“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巧习针”,善于女红的姑苏女人代代相传,一手好的刺绣,标志着女儿家的教养。姚建萍出生在镇湖的新盛村,七八岁起跟着母亲、祖母学刺绣,十几岁上就凸显天赋,后拜苏州刺绣研究所徐志慧大师为师,学艺四年,得其真传,深谙平针、乱针等各种手法,并在仕女、花草鱼虫等题材方面尤得其要。
1998年,政府规划镇湖绣品一条街,大力发扬苏绣文化,发展刺绣市场。姚建萍创办镇湖刺绣研究所。太湖水畔的静谧培养了姚建萍的心性,让她能在绷架前一绣就是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巨变又让她感受到了当代苏绣创新的历史任务。天赋、自信与勤奋让姚建萍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从29岁时的《周恩来绣像》到大型苏绣《江山如此多娇》《和谐——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再到国礼作品及《丝绸之路》,“针融百家,艺开新境”是对姚建萍刺绣艺术的概括,她通过传承古老的中国刺绣技艺,并且不断探索新题材、新技法,开创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姚派”刺绣之路。
针上之舞
刺绣和绘画不同,绘画追求的是技法和表达,不会考虑太多的因素,但刺绣工艺复杂,需要很强的严谨性,所以图式的内容是为刺绣艺术服务的。比如油画,它的艺术语言是笔触,但刺绣就需要用丝理、针法、绣法来表现,差异是巨大的。刺绣有丝线的特殊美感,针法也有特殊性,设计画稿必须先研究刺绣本身的艺术属性和气质。仿真绣尤其讲究肌理走势,使刺绣特有的丝光效果得到充分体现,但是由于丝理的讲究使每个物体都很孤立,边缘线无法虚化,无法整体协调产生立体空间感。
姚建萍曾经尝试过用统一的丝理,试图用色彩把空间感拉出来,但问题又出现了,肌理效果无法体现;又试图用乱针绣方法,强调表现,但因她对苏绣中丝光效果(仿真绣)的美情有独钟,不愿放弃苏绣这一独有特色。在多次实践后,她索性融汇各种针法,立足苏绣的本质特点,边缘线全部打破,全面融合,主题突出,使作品既有宏大气势又有精致的细节。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力图塑造出民族的精神。
这就是姚建萍的“融针绣”,其是在平针绣和乱针绣两大绣法基础上,以“平针绣”“仿真绣”“乱针绣”丝理、画理互用,逐渐形成的。
傅抱石说“笔墨当随时代”,当代刺绣要与时俱进,创作题材不能局限于表现江南生活的小情调、小生活,创作技法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用针配色,姚建萍坚定了这个信念,用针与线创作表达我们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表达她内心对祖国热爱。她曾经分享过她创作的过程:
“用照片、油画、水墨画作为底稿进行创作有两种层次,一种是低层面的,对油画、摄影没有理解透彻,仅用针线去临摹;一种是二度创作,发挥创造性,使图案立体起来,赋予其底稿不曾有的细节,肌理更清晰,语言更突出,充分发挥苏绣本身的光影、肌理效果。动针之前,要对对象有基本认识,对人物的结构有了解,再决定用什么样的线,如何排针、布置色调冷暖,过渡色等。然后开始动针。如何表达苏绣特有的语言?就要选择针法,比如乱针绣只是一个大概念,落地到创作里面就要考虑到粗、细、疏、密,针脚长短,假如千篇一律就没有虚、实、浓、淡,没有对比关系。”
当她二度创作绣制传统名画题材时,内心是肃然起敬的,创作的过程仿佛是在跟古人对话,对古人的布局构图,每根线条的运用自如都赞叹不已。当年绣《富春山居图》,姚建萍特地带着创作团队到富春江去采风,因为只有真正身临其境,才能有所感受,是实境走入画境,体会画面的诗境,真正走入黄公望的心境。
“融针绣不是普通的针法,也不光是一种绣法,它是我刺绣风格形成的主要载体,它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的表达,这就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姚建萍说。
苏绣于姚建萍而言,最早是一种喜好,后来成了一份职业,最后变成终身追求的事业。她从许多前辈刺绣大师身上吸取精华,认真学习揣摩她们的技艺以及精神,十年时间扎实苦练,掌握刺绣的各种技巧、各种技能,临摹可各种素材,从小猫、小狗到山水花卉,到江南水乡,到人物肖像,十年时间每天静下心来就做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