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的传承与超越

发布:2019-12-20 22:59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正因为家国情怀已经耳熟能详,我们往往在自以为的熟悉之中,丧失了对它本质上的真正理解。一旦失去了本质上的深刻理解,自然就缺乏的清晰认同,我们就容易在前行的过程之中,逐渐被遮蔽。更重要的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果不能够识别美好事物的本质,就很难真正继承传统,更难将传统中既有的思想理念,驱动新的时代车轮滚滚向前。
所以,我们要在新的时代、新的语境、新的关系之中,重新认识家国情怀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重构信息化时代的新家国情怀。我认为,家国情怀在今天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时代特点:
第一,家国情怀所具有的整体性思维是对信息时代所造成的碎片化成长状态,最为积极、最为必要的补充和矫正。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落,人与人的交流非常便捷,相隔万里的信息交流瞬间就可以实现。但是,信息时代所造成的碎片化,开放社会背后的封闭化和孤独感,也造成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不仅是知识的碎片化,也造成了人与人交流的碎片化、不同群体的碎片化。一方面,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更加迅速便捷的交流,一方面,也直接造成一言不合即可转身离去,不像现实生活中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彼此认知,从而形成深度交流的障碍。在这样的状况之下,网络将把人们形成更为孤独的小群体,每个人陷入在自己的思维模式、思想理念之中,一味寻求相对应的共鸣却少有主动反省更多耐心深入的交流和融通。
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万人调查发现,青少年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他们在回答“当祖国遭受到外国的侵略,你是否愿意参军保家卫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问题的时候,有12.6%的同学表示“一般”“不太愿意”和“不愿意”,而其中东部和城市地区的学生、高中阶段的学生,为国而战的意愿明显更低。做表示愿意参军,保家卫国的未成年人中,西部地区的比例是92.5%,中部地区为88.6%,东部地区为82.7%。
如前所述,家国情怀,是建立在整体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与信息时代的碎片化特点截然相反。这种整体性思维,是通过一种更大维度的包容性的思考,能够促成人们最大限度的、求同存异,从而能够更好的让人们在沟通交流之中得到不同信息的补充,有着更好的发展。因此,家国情怀将协助时代克服自身的弊端,让人类更好的在新的时代生存和发展。
因此,在信息时代,家国情怀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简单继承,而且需要根据时代的特点丰富和完善,使其逐渐成为人类生存发展必备的基因,被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各种人群,以不同方式的予以认可,这样,家国情怀才能够源源不断地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
第二,家国情怀的利他性基因,是引领个体生命从小我走向大我,不断超越自我的最好路径。
儿童的身心成长,是教育研究中一个根本性的话题。为了人类更好的前行,这也是我们,必须持续不断研究的一个问题。最近这些年,从物质上,我国的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创造了世界减贫历史的奇迹。全球也都在改善贫困,且贫困人数越来越少。但是,总的来说,与此相对应的幸福并没有随之而来。从新闻之中,我们可以不断的发现很多孩子因为精神上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健康,甚至放弃了生命。我们可以对其中的具体细节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在身体的温饱得到满足下,人们需要心灵的超越,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从而让生命的存在拥有意义。
在人的心灵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关键节点,是我们必须要意识到的,那就是如何从利己到利他。利他原本是佛教用语,我们现在以此指代亲社会行为。利他精神有三个层次:首先,我们会尊重他人的利益。其次,我们会为了使他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自觉自愿进行义务劳动。第三,在特殊状况之下,我们可能会放弃自己的需求,来满足他人的愿望。从利他的特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样一种把帮助他人不祈求回报,完全是为自身义务的行动,将会极大的促使一个群体的团结和共同体的发展。已有分析指出,在心情愉悦,内疚补偿,人格提升这三种心理状态下,容易出现利他行为。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这三种状态,最初都发生在一个家庭之中,一旦在家庭中真正的实现了前两种的利他行为,通过正确的家庭教育,达到第三种状态的利他行为,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从家到国,从小家到大家。
因此,作为一个人,家国情怀是个体到共同体的精神基石。他会迅速将一个人的精神追求,进行提升与扩大,从个人到他人,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追求和一个家庭的兴旺联系在一起,那么他成长的步子就会稳健而踏实,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追求和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那么他就会从这种巨大的责任感之中得到强烈的使命感,此时,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更多的成长动力,这种动力,将驱动他,也引领他,在人生之路上,不断前行。
第三,家国情怀蕴含的“天下”意识,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的思想基础。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就任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时就表示: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全球性的各类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今天的中国,正在以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既不称霸,又主动承担责任,不断寻求并丰富着人类共同利益和价值的新内涵。事实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作为新的思想理念是否被不同种族的人们认可,是否在被不同的国家遵循,它都作为一个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实而存在,不管人们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接受——在全球化的形势下,人类已经成为了一个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只有面对现实,休戚与共,从这一点出发向前探索,才能够通过共同的创造,赢得真正的未来,否则,无论是网络的无国界攻击、疾病的全世界流行、跨国犯罪的隐蔽、区域性环境污染的摧残……都在不断的挑战着人类的生存。
从一个人到全人类,精神上需要一个阶梯,才可以得以成长,那么从一个人到这个人的家庭,到这个家庭所处的国家,再到“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的全人类,就形成了一条鲜明的路径。
在这个问题上,以修齐治平为伦理逻辑和政治理想的家国情怀,恰恰提供了解决方案。在个人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家国情怀始终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环节。与此同时,一个人真正的有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就是有了至高无上的理想追求,从这个意义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层的家国情怀,其实,正是以深沉的家国情怀为基础,才可能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一旦有了高远的理想追求,那么,在追求的过程之中,自然会有所担当。担当所具有的压力和动力,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潜力,也就会让一个人成为一个对个人,对家庭,对人民都有贡献的人。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