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道是寻常
发布:2019-12-20 23:22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旅居杭州、苏州二地近二十载,思乡心切,便毅然回归故里德清定居。在一次整理旧物中,有一张三十年前的照片,是一个少年书画培训班的合影。
十多个孩子和两位老师,其中一个孩子是我。照片漾起回忆的涟漪,那么多年过去了老师在哪里?特别想再见见。特别想再见见。
于是把照片放在了朋友圈询问。
得到很多朋友留言,这二位是德清艺术界最有声望的卢前大师和他的儿子。
卢前先生?前段时间德清诗词协会中秋活动上,我还见了。那天每个诗友都上台朗诵了自己写的诗词。我朗诵完自己的一首诗作,便在台上为他们弹古琴,伴奏。而当时就觉得——只是觉得卢前先生特别眼熟,他不高,清瘦,浑身散发着文人气质。在德清的文艺界,我也曾无数次听到他的名字,读过他的诗,看过他的画。
卢前先生?我一时间伴随着意外、激动、高兴、想念等多种复杂心情不能自已。从未想过他竟教过我书画,从未想过少年时合影的竟就是他。是啊,毕竟三十年过去了,孩提时的很多事都忘了。
当时只道是寻常啊!
我们终究还是又遇见了,在云岫寺的抄经活动上。我把照片给他看了,彼此寒暄,深情地回忆了一番,他说当时主要是他儿子卢忱教我们。卢忱的国画老师也很有名,叫杜巽,笔墨传情,造诣极高。在我的回忆里卢忱老师当时教得非常专业而且仔细。在培训班里,我学习素描和水粉,为我后来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卢前先生是1943年生人,字葆光,一字光甫,别署莫干山民,万竿睛雨楼主等,祖籍温州鹿城人氏,定居德清几十载,他的古典诗词、楹联、书法、篆刻、国画无一不通无一不能,出版有《卢前山水画册》、《万竿晴雨楼印稿》、《万竿晴雨楼吟稿》等诸多著作。
因其诗书画印四艺兼修、德艺双馨,德清文艺界人士大都尊称他为“卢大师”。文学方面他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浙江省楹联研究会副会长、德清县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书画方面他是浙江省美协会员、钱塘书画研究社常务理事。还曾任浙江省辞赋学会副会长。
德清的莫干山是卢前先生工作过的地方,山上翠竹满坡,气候凉爽宜人,素有“清凉世界”之称,清代开始已成为我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春秋时期山上住着干将和莫邪,以铸剑为生,后以他俩的姓来命名此山,故称“莫干山”。
在莫干山武陵村口的一面大石壁上,有一个高十米的巨大“翠”字,蔚为壮观。这是海派国画大师钱君匋先生来莫干山消夏时所题。“翠”字是草书,写法独特,个性强烈,识者不多,寓意知者更少。时在莫干山管理局工作的卢前先生亲自撰写《翠字岩记》百余字,并请谭建丞先生书写。百余字在摩岩中可算鸿篇巨制了,施工难度极大,春天雨多,时刻时辍,至暑天方完工。当时人民日报海外版还有过报道。
卢前爱山水,也附情于它。他说画画的基点,是兴趣,古人谓之“兴寄”。画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也可说是画适宜于“性分”才质,真诚实意。“适兴”,“畅神”,“怡悦情性”,以画为“寄”为“乐”。
每当我赞赏其作品时,他便谦虚说:“我这种古法笔墨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时代了,跟不上你们年轻人了。”
然我亦学画多年,没有离开过传统。传统是什么?历代相传的经典作品就是山水画传统美学的载入,而深入研究这些作品正是学习传统的最佳方式,也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笃信“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卢前先生笔墨有豪情,他的山水走着正宗的传统路线,既有烟波浩渺、飘逸清秀、深林茂密、水润华滋的南方山水,也有北方名山的沉雄巍峨,一望无际平原的壮阔苍茫。雄笔压腕,秉天地水乳交融,萱蜡铺陈,倾包容山水遐想,观之有淋漓尽致之爽。
2011年6月有一件很轰动的盛事,浙江省博物馆与台北故宫联合举办了规模盛大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展,为了呼应这个展览,富阳市邮政局慕名请卢前先生重临《富春山居图》,并申报国家邮政总局制成个性化邮票,于台北合璧展当天也在富阳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
卢前的书法真草隶篆各体皆能,书风朴厚典雅,结字生动传神,线条遒劲有力,圆润饱满,章法丰富多变,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古意和传统书法的精髓。更佳是自作诗文,己笔写己诗,诗情驱动笔墨,意境相互交融,节奏自然生发,动人心魄。痴墨数十载,累书充栋,濡毫展纸、笔墨不辍。
卢前先生《万竿晴雨楼吟稿》一书是他的古体诗、楹联集,录入了一千多首他写的诗词。其中有一首1989年特意为莫干山的“翠”字写的:
莫干山君匋先生草书翠字刻石竣工喜赋
翠字虬龙舞,草书功不凡。
倚天抽大笔,泼墨向高岩。
万险援藤上,千钓落凿镵。
摩崖留胜迹,诩有督工衔。
还有一首写于1987年的,记录了陪陆俨少游莫干山的情景。
奉陪陆俨少教授游莫干山
未必垂垂老,攀登己近宵。
扶筇寻旧梦,回首抚前朝。
宝墨竣碑刻,多情应柬邀。
山中真故事,看取莫干谣。
读着先生写的诗,字里行间,让人见景见人。卢前的诗词甚至流传到了其它国家,还颇受欢迎。有一年泰国皇太后做寿,出了一本纪念诗集,卢前的诗被收录其中。后又应邀参加马拉西亚诗词研究总会、马六甲孔教会古城诗社之邀,远去马来西亚马六甲市参加活动。现场有以“云、草”为题征联环节,卢前以“云傍征帆乡思远,草侵古道雁声高”应对,登台领奖,亦属一时佳话。
卢前的画中结合了诗书画印,是中国画极高的艺术形式,融多种艺术为一体,相互辉映,这是西方绘画所没有的。古人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卢前常自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情感,或谈论艺术观点,或咏叹画面意境。
他的篆刻,印学远绍秦汉、近宗浙派;间参缶庐、白石,坚守传统不离古法,历年篆刻已逾千方。自刻钤印和题跋一样,成为卢前中国画中的组成部分。印章虽小,却集书法美、绘画美、刀法美于一身,内容有镌刻姓名、斋室、吉语、诗句、格言、自戒之词等。他选印的风格也一定是入画的,气韵与画同,如道家说气(炁),作品无一不是作者自生,气不散也。
在艺术的浩瀚中,卢前先生以诗之情怀、书之意气、画之真趣、印之体魄,研磨日光,饱蘸月色,将笔毫、刀痕飞舞,在沁人心脾的墨香里,在古拙的石痕间,沉醉轻风,纵不是峥嵘岁月,也将一个梦里天下尽揽入怀,静静绽放。
卢前老师和大师陆俨少、 费新我还有一段交往故事。陆俨少早年曾经在德清上柏的福庆坞买田置屋,度过几年隐居生活,并在上柏认识书画家费新我,陆费二人一见如故,并相约在上柏山里作笔耕墨樵的生活,后因日寇入侵,打断了二人的山隐之约。
陆俨少创作最后一幅《上柏山居图》的1990年(陆俨少生前曾四画《上柏山居图》,此前三次分别是1981年、1984年、1986年),卢前邀请陆俨少写《莫干谣》,陆俨少一口答应。收到稿后,卢前便将《莫干谣》刻在石碑上,立在莫干山的天池禅寺,并邀请陆俨少来莫干山。
卢前记得陆俨少来的那天,头上带着一顶绍兴毡帽。同行者有新加坡的蔡斯民、中央美院的李行简及二位陆公子。当陆俨少看到天池禅寺里立着用他撰写的《莫干谣》刻的石碑,非常惊喜,和石碑一起合了影。后来这首特意为莫干山写的《莫干谣》录入在陆俨少写的自序里。原稿笔墨为陆俨少钢笔稿,现由卢前先生珍藏着。
隔了一年,陆俨少和费新我又约了来德清上柏创作、游玩。大家都知道费新我画鹅传神,于是当他们合影的时候,村民们便抓来两只鹅放在他旁边一起合影。费新我画了很多鹅送给德清各界朋友。
陆俨少回杭州的时候和卢前说:“你什么时候空了来杭州,我送你一张画。”卢前却错过了这次机会,因为当时从德清去杭州交通非常不便,和当下如云泥之别,要非常艰难地从莫干山下山(对,下山非常难),下山到庾村后,还要转车,他怕当天不一定赶得回来,就一直没去。现在说来,或算是莫大的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