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行知 何以为师?
发布:2023-11-15 10:26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朱永新
朱永新按:昨天的《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我为新教育研究院李镇西博士的新著《重读陶行知》撰写的序言《追随陶行知,践行真教育》。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在生长在中国教育土壤上的,总是常读常新。作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也期待有更多的学陶研陶师陶的成果问世。
——朱永新教育观察(2022.7)
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
行知箴言|陶行知论新教育——什么是新教育? 新教育究竟新在何处?
我一直认为,李镇西是陶行知的真正传人。镇西与陶行知是跨越时空的同志,是心灵相通的知己。有一位一线老师曾经在文章中写道:读了陶行知你就会发现,李镇西与陶行知在思想上、理念上、方法上乃至文章风格上都有惊人的相似。读懂了陶行知,你就可以理解李镇西;而读懂了李镇西,你就可以走进陶行知。此言确也。
我看过镇西的书房,书橱里陈列了各种版本的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他告诉我,其中许多著作已经读过无数遍了。我想象着他在紧张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在灯下读陶行知先生著作的情景,感慨他真诚的追随。他曾告诉我,越读陶行知,就越觉得陶行知没有离去,就在今天的中国,就在我们身边。
我去过镇西的学校,校园有两个重要的景观:一个取名为“苏园”,为了纪念苏霍姆林斯基先生;一个则是“陶园”,为了纪念陶行知先生。镇西当时告诉我,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是他的两位精神导师。他说:“我并没有自己原创的教育思想,我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论都来自包括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在内的中外教育家。我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让苏霍姆林斯基思想中国化,让陶行知思想当代化。也许我一生都不能实现这个理想,但我愿意点点滴滴地去尝试和探索。”
李镇西:教师的解放与超越 ——让自己有一颗干净、纯粹的教育心
李镇西: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好的关系,至少应该具备五个特点
镇西追随陶行知,践行平民教育。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著名的平民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史有着深远影响。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全中国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他扎根在中国的田野上,亲自办学校,用脍炙人口的理念、诗化的语言,击中人心。他所创办的乡村教育,为乡村振兴铺路,成为改造民心的途径。
而镇西当时任校长的学校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是一所以当地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要生源的学校。所以,镇西在办学的过程之中,以陶行知的理论引领学校的发展,践行着平民教育的思想,把自己的学校定位为为最普通的老百姓办好家门口的学校。他和老师们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但学校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口碑,还得到时任总理温家宝的批示高度肯定:“他(李镇西)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镇西追随陶行知,践行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时间、空间,要培养“真善美的活人”,这与当下“双减”政策不谋而合。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单纯的课本中解放出来,将孩子推入大自然、大社会,变成立体、开放且生动的“活人”。
镇西对此也深得陶行知先生的精髓,从他任教之初的“未来班”开始,他就引导学生关注窗外的世界,懂得社会的生活,让学生拥有一颗自由的心灵。他提出“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把语文课搬到了菜市场、岷江边、油菜花地里,还带着学生走向社会,在街头找错别字,进行各种社会调查……须知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镇西至少提前了十年实施素质教育,这不是他有什么“先见之明”,而是因为他心中有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反对培养只会考试答题的“书呆子”,主张以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为中心,而不单单是以知识和考试为中心。陶行知先生的教学逻辑先是“做什么”“教什么”,最后才是“学什么”。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先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扬长避短。在“修钟表”的故事中,他高度评价孩子的好奇心;在拒绝为儿子开假学历证明的故事中,他强调要老老实实做人,实事求是处理问题;在“四块糖”的故事中,他从错误行为中看到良好的动机,推崇从正面教育孩子,非一味批评指责,体现出他与众不同的教育智慧与教育艺术。
镇西也旗帜鲜明地反对应试教育,他认为要站在社会的高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高度看课堂,要能够看到超出“分数”本身的东西,才能获得好分数。教学的目的不只是知识,更不是分数,而是育人,或者说,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掌握能力,还要形成信念、滋养人格。陶行知先生认为,好教师最根本的是要有社会改造家的精神。镇西高度认同这个理念,他继承陶行知先生“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精神,在自己的班级和课堂,把做人放在首位,同时注重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未来中国培养社会主义公民。
作为新教育研究院院长,镇西一直倡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把每个孩子的天性、潜能和特长发挥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补短”,同时,也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可以允许孩子“野”一点儿、“猛”一点儿,去做想做的事情,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这些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也都是一脉相承的。
在我看来,这本《重读陶行知》不仅仅是镇西的读书笔记,更是他多年来学“陶”、思“陶”、践“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镇西的这本书作为桥梁,我们可以进入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宝藏。镇西几十年的读陶经历,就是一位教师从追随杰出教育家到走向教育专家的成长史。
只要坚守初心,追随大师,每一个老师都可以成为陶行知式的教育者。
(作者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新时代的陶行知与“新教育”朱永新:教育,是一颗颗心的碰撞与交融——“自新,常新,全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之“八字”精髓——要做一个整个的人
周洪宇:我们为何频频回眸陶行知?李镇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什么?——“四个不停、四个学习”,让教师的生命之花灿烂绽放!李镇西:学校教育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回归朴素和幸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