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青筠流韵——苏州竹刻展”开展 青筠流韵 不负檀栾

发布:2021-06-29 21:20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小小竹片上承载的万千风雅江山如画,正如苏州这片土地上承载的江南文化风物潇洒。文化和艺术的魅力正在于其内涵广阔,积淀深厚,亦在于其启迪创新,探究无穷,尽其精微,致其广大。

2021年6月20日,由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主办,苏州市网师园管理处、苏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竹刻专业委员会承办,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所袁牧教授策展的“清筠流韵——苏州竹刻展”在世界文化遗产网师园殿春簃举办,该展览为期1个月,至7月19日结束。

网师园,这座有着近九百年历史的古典园林,数经兴衰,几度易主,但其所承载的文化和传承的历史却日久弥新。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之际,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园林局与网师园会同苏州竹刻协会28位会员,杨惠义、李宗贤、张泰中等竹刻名家皆有近年来创作的精品参展,他们用65件作品为祖国繁荣昌盛添彩。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领导现场参观了展览。

此外,展览还吸引了一些文玩圈知名机构负责人和网红“流量”的关注,他们皆在展览现场进行了网络直播或拍摄。

开幕式上,苏州著名评弹演员袁小良新作、潘祖强作词的弹词《不负同盟小姐楼》由袁小良、王瑾伉俪生进行了首发演出。

弹词取材于网师园“亲历”的苏州划时代大事件——中国新加坡关于共建苏州工业园区的“中新会谈”,就在网师园的“小姐楼”内举行的。

开幕式上,策展人袁牧教授做了简短的策展说明,并预告了今明两年“网师雅韵”系列非遗展的项目及日程安排。

十点半,大家移步网师园撷秀楼,在这里举行了一个受聘仪式。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陈兴南先生、网师园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章沛祖先生接受了苏州市竹刻协会顾问的聘书。袁牧先生接受了《收藏集市》“官方特聘产业导师”的聘书。

受聘仪式结束后,由策展人袁牧先生主持,举办了一个以竹刻艺术为主题的小型研讨会。

研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苏州竹刻协会会长张泰中谈了苏州竹刻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苏州竹刻协会副会长严宏达谈了自己对竹刻的理解。93岁高龄,《苏州竹刻艺术》一书的作者黄云鹏先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回顾了苏州竹刻的历史,感慨当下繁茂的艺术盛况。

与会竹刻家杨君康、胡炎培、芮强等都作了精彩发言。最后,《收藏集市》CEO陆婷女士和大家分享了互联网在当代艺术品销售和推广方面的数据信息,并介绍了手机移动端艺术品销售推广平台《收藏集市》。

此外,展览还吸引了一些文玩圈知名机构负责人和网红“流量”的关注,“文玩天下”联合创始人郭磊、“核雕中国”创始人李国庆、收藏集市CEO陆婷等皆在展览现场进行了网络直播或拍摄。

此次举办竹刻展的“殿春簃”,是位于网师园西侧的书房。在上世纪年代初,张大千及其兄张善孖寄寓其间时,曾为大千居士的画室。张善孖爱虎,园中饲虎以供写生。张大千喜竹,遂于北窗外天井里植以慈孝竹、腊梅,并置湖石以润笔墨。为彰爱竹之意,这位“网师园客”的大千先生干脆给自己的画室拟了一个 “檀栾婵娟之室” 的堂名。

以竹为媒,以刀为笔,时隔近九十年,在这处大千居士的“檀栾婵娟之室”里,一批爱竹的苏州竹雕刻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竹雕刻作品对揖画室主人。两个不同的时空,同一段竹韵情话,切磋着苏州文人的刀笔情怀。

竹,这一江南地区随处可见的寻常植物,在文人心目中,却是虚心劲节的标杆和刚正不阿的君子。文人与竹的情愫,竟至“何可一日无此君”般的浓烈,以至于大文豪苏东坡也毫不掩饰自己“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心情。

苏州竹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兴起于明代的嘉定和金陵两派竹刻都与苏州血脉相连。嘉定派朱鹤,《吴县志》载明其为吴县人。金陵派濮仲谦,虽然寓居南京,但刘銮在其所著《五石瓠》中也说他是苏州人。两位嘉定和金陵竹刻的掌门人究竟是不是苏州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艺术活动的主场皆在苏州。事实上,在明清有史记载的竹刻艺术家中,除了上述朱鹤和濮仲谦以外,“三朱”中的朱缨和朱稚征也是苏州常客。

明代中期苏州工商发达经济兴旺,这也催化了昌盛的文风,海内玩家汇姑苏,城中隙地尽造园。文人雅士,才子佳人手中的风雅——扇子,成了姑苏风流,制扇高手也层出不穷。“马勋、荷叶李之治扇……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扇边雕刻成了衡量扇子价值的重要标准。明代以前,苏州盛产宫扇。据叶德华《苏扇漫谈》云:“苏扇问世之初,竹刻工艺已经在江南盛行,扇骨竹边质理清细,色泽鲜润,一经奏刀,每获良效。于是扇边竹刻应运而生。”

苏州竹刻之所以形成这种以阴文浅刻为主的特色,正是因为与苏州制扇业发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扇骨雕刻适用刀痕轻浅的阴文刻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扇骨的力学结构不受改变。

竹刻不同与其他雕刻艺术类型,它源起于文人翰墨之余的刀笔游戏,就连文学戏剧家李渔兴起时也刻竹自娱。明清时期,苏州拥有一大批非职业竹刻“清客”,他们偶尔客串而成为竹刻界的 “票友”。这也是由于传统苏派竹刻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苏州文人的尚古文风和悠游人生的文化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表现内容和题材上,往往与金石篆刻相结合,在表现手段上则运用书画笔墨加以表现。明清两代文人雅士参与到文房用具及陈设玩器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由于他们的参与,中国商周以来的文字铭刻艺术被广泛运用在文房器物上。这些铭刻多以阴文凹刻的形式出现。画家吴历,不仅画名冠绝当时,竹刻也风标绝代,褚德彝曾见过他刻有一件画法缜密的山水竹刻臂搁。苏州沧浪亭方丈僧人达受,也能诗善画,精于书法竹刻艺术,所作竹刻风格清雅,技艺超群,被时人称为绝技。另有书画家杨澥、翁大年、韦雅,诗人陈凝福等都是明清时期“清客”竹人的典范。

苏州竹刻队伍庞大。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解放前,据不完全统计,前后大约有六十多人,从人数上看,独占全国竹雕刻艺术的鳌头。事实上,苏州的竹雕刻队伍并非只局限在史书上记载的这些人物,那些偶尔为之兼作竹雕刻的“清客”则不知其数。

如今,苏州竹刻的表现形式因其作品类型的多样化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扇边雕刻虽然还是主体,但是其他如臂搁、镇纸、茶则、茶匙等文房茶室文玩形式的出现也促进了表现手法的多样化发展,透雕、圆雕、浮雕、留青、刻青等表现形式极大地提升了苏州竹刻的艺术魅力。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