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们的“秘密武器”
发布:2022-06-29 22:59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也许,所谓成长,就是一次次在挫折中感知到父爱如山,一次次在离别中窥见父亲的骄傲。也是在成长中,我们渐渐明白,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才让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6月19日,是父亲节,有很多平凡而伟大的父亲,教育激励着后辈,让他们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父亲以自己的形式潜移默化教会了我们许多事。细致的家学、严谨的家教、奉献的家风,就是老爸们的“秘密武器”。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在那些平凡的日子里,父亲们用坚忍、智慧和勇敢,陪伴着他们的孩子成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苏州姑苏区这些老爸的“秘密武器”。
家学:
您的情有独钟 结下了我的不解之缘
家传,犹如有力的根系,让人看清昨日的来处,看清明天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传家的手艺,是幸福的,周家的蟋蟀盆制作亦是如此。
“走上蟋蟀盆的制作,是受家父周坚的影响。他制作的蟋蟀盆,在江浙沪小有名气,从小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我也开始和蟋蟀盆有了不解之缘,一做就是二十余年。”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渊平说起自己的蟋蟀盆制作之路是从父亲开始讲起的。
最初的学艺过程是枯燥、单调且乏味的,每天面对一堆堆褐色的泥土,坐十多个小时,重复同样的工序,让周渊平打过退堂鼓。而这些都被默默关注他的父亲看在了眼里,在一个晴朗的午后,周坚喊住周渊平,和他促膝长谈了一下午,从做蟋蟀盆的初衷,到一发不可收拾的热爱,再到传承非遗文化的殷切希望,正是父亲这份赤诚的感情和淳淳开导让他重新燃起了干劲。
“是父亲教会了我坚持与热爱,是父亲一路的指点迷津,让我在艺术的殿堂里走得更远。现在,我的生命中一刻也不能离开泥土,一刻也不能离开蟋蟀盆的制作。”如今的周渊平,做的不只是子承父业,而是成为纯手工蟋蟀盆制作的永恒坚守者和传承者,因为他知道这是家传的手艺,“家学”是要传家的。
家教:
您的言传身教 点亮了我创业的梦想
有人说,真正的父教,从来就不是点石成金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自然无为的过程。对于杨文祥来说,父亲是巍峨而令人钦佩的存在。
“几十年如一日,父亲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会抽出时间和我爷爷奶奶打一通电话,说说自己的近况让他们不要担心,问问他们的生活起居是否都稳妥。只要一得空,都会带上我们一起回去看看。”在姑苏创业的青年杨文祥说通过耳濡目染,现在的他也养成了跟家人常沟通的习惯。
父爱代表着责任与担当,代表着智慧与勇敢,也代表着爱与温暖。曾几何时,杨文祥的父亲也是一名创业者,在姑苏大地上追逐着自己的理想,如今他也传承优良家风,赓续创业精神,在姑苏继续创新创业。
杨文祥的父亲一直从事建筑工程类行业,杨文祥从小看着父亲为了创业理想起早贪黑,他事无巨细,把关每项用材,打造高质量精品工程。父亲的勤奋和一丝不苟,也激励着杨文祥。“做工程,难免会有甲方资金到账不及时的情况,但是父亲从来没有拖欠过一分钱的工人工资。他总说,自己过的紧巴巴点没关系,工人的血汗钱不能拖。”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孝顺、勤劳、守信的好家风,在这个家庭传承,成为他们最大的财富。
家风:
您的英勇担当 是我最好的人生教材
哈伯特曾说过:“一个好父亲胜过100个校长。”家风是一个家庭的财富,而父亲的以身作则,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王瑞说,父亲在总能驱散我们前进路上的阴翳。
“我父亲也不会游泳,但是他还是第一时间把救生衣让给了前面的战士。我感觉很震撼,父亲当年在生死一刻做出的抉择让我在成长路上备受鼓舞。”今年25岁的王瑞说起父亲“九八抗洪”的惊险故事时说道。
1998年,王瑞的父亲王重民在部队服役,当时河坝决堤,危险就是在这一瞬间到来的。短短三秒,洪水已经漫上了胸口。因为当时连队救生衣紧缺,一开始他就把救生衣都发给了不会游泳的战士,全然忘记了自己也不会游泳。身为指导员的他站在队伍最末端支撑着,组织战士尽快上岸。
父亲王重民一直是王瑞的榜样。“6岁那年我母亲带着我随军来到苏州,到了家,父亲就教我叠被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就和他的为人一样,刚毅、正气。”王瑞说道。
由于从小高度近视,王瑞和他的军人梦失之交臂。但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王瑞明白,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发光发热,保护他人。“疫情以来,我跟父亲都报名了街道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一线,为的就是护卫共同的家园。”王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