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青

发布:2019-11-15 11:38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从苏州到乌镇也就一个小时路程,这是我第一次到乌镇。 刚下车,就看到王其伟
老师已经在路口接我了。
我是专程来拜访他的,和我这样“半路出家”的竹刻爱好者相比,拥有浙江省竹刻
大师称号的王其伟似乎是“神一样”的存在,至少在我心中他是一座山峰。 他获得过
2008 年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2012 年中国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5 年《中轻万
花杯》金奖、2016 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青艺杯》金奖、2018 世界竹藤大会参展作品金
奖、2019 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等等———是的,全是金奖,我已经数不过来他
的奖杯了。 另外还有一叠收录了他的作品的书籍,《竹刻艺韵》、《世博展竹刻作品集》、
《2012 当代竹刻艺术展》等等。 他的出迎不禁让我产生了诚惶诚恐的感觉。
而我和这位大师先前是素昧平生,我们居然是在中国竹刻微信群里认识的,因为
同是浙江人,熟了,便彼此加了微信。
时间是七八年前,那时王其伟老师四十左右的年龄,中等身材,黑黝黝的皮肤,鼻
梁上架了一副黑框眼镜,天庭饱满,穿着也很休闲,有些北方汉子的粗旷、豪爽和随
性。 他工作室名为留筠轩,在黄金海岸酒店旁边的一幢中式建筑里。 整体装修也是中
式风格,家具用了实木。 一楼是工作区,简单参观后,他邀请我上二楼喝茶。 二楼主要
用做展示和会客。
坐下不久,我就迫不及待地去欣赏他展示柜里的作品。 他大方的将作品从橱窗里
拿出来递给我,看到实物,很是震撼,惊叹这位看似粗旷的男士居然能在竹板上雕刻
得如此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再仔细看,他的刀法细致入微,气韵连贯,此起彼伏,将画
意在只有一毫米厚度的竹子青皮上,立体地表现了出来,我边欣赏边赞叹不已。
说起刻竹的缘,他谈起父亲。 他的父亲手巧,业余时间喜欢刻竹,书法、人物、花鸟
都能刻。 不能说技艺高超,但从小却给了王其伟耳熟目染地竹刻艺术熏陶。
1991 年 20 岁的王其伟也拿起了竹刻刀开始真正接触竹刻, 刚开始只是当作爱
好,空余时间刻刻,后来转到专业从事竹刻艺术创作。 渐渐地他刻好的作品越来越多,
但烦恼也接踵而至。 在二十几年前,懂竹刻和收藏竹刻的人却寥寥无几。 东西卖不出
去,这是个大麻烦。 这时,他才知道自己选择的路,不止是寂寞,还要面临生存问题。
“有一天晚上,我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刻好的几十件作品,心情非常压抑,就开始喝
酒,喝的差不多了,便把所有的作品都拿到房间,堆在地上,把砍竹刀拿了出来,想把
它们全砍了,发誓从此不再刻竹了。”他吸了口烟,嘴角一扬,略带自
嘲地笑了下。 话说到这里,也停顿了下来,
我心也一紧,直愣愣的看着他问:“砍了吗?”他又猛地吸了一口
烟。 烟雾缓缓地弥漫开来,带着他此刻精神上的释怀。 “幸好,那一
刀最终没有落下去。 ”
他说完时,我似乎也放松了。他继续娴熟地泡着茶,看出来他和
我一样是个爱茶人。 谈到茶我们似乎都觉得遇到了知音。 他站起身
带我参观了他的藏茶室,二边有几组架子,每组都有三档,上面玲琅
满目的各种茶,主要以普洱茶为主。 他兴致勃勃地把各类茶做了介
绍,有些茶我一眼看出来是极珍贵的老茶。
回到茶桌上,他又换了一泡茶,看出来这次是一款有点年纪的
老生普。 边泡茶边聊起他的父母,眼里闪烁着满满的感恩。 他说父
母永远是最理解和支持孩子的。 当他最痛苦纠结时,父亲说了一句
话,这句话也是他二十多年坚持走下来的最大的动力。
“既然你这么喜欢竹刻,就刻吧! 不管有没有赚钱,家里三顿饭
肯定有的。 ”
说完,他沉思了一下,又说:“父亲的这么一句话,让我坚持了下
来。 现在,我真的很感恩他们! ”
2001 年的一天,一位台湾客户找上门要求合作包销,条件很苛
刻,作品上不能落款,价格也压的很低。 虽然钱少了点,王其伟庆幸
终于可以自食其力,并终于在刻竹与生存之间找到了平衡。 合作了
几年后,他才从另一位台湾朋友那里得知自己的作品在当时台湾的
售价是一万五千元人民币一件,而台湾客户当时给他的合作价才几
千块钱。 但是他从未介意这份差价,还特别高兴,这是个好消息,因
为这毕竟是他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大客户,卖出的价格高,自然
也是对自己作品的肯定。
在步入稳定期后,王其伟没有放慢脚步,而是不断否定自己,找
自己的弱点,把多余的精力放在提升自己上。他虚心钻研,尝试各种
雕刻方法,最终选择“留青竹刻”作为主攻的方向。 为了提升自己的
技艺,他经常去图书馆里查阅关于竹刻艺术的资料,并做笔记,回家
后在竹板上反复尝试。 他还会抽时间读书、练书法、画画,不断地积
累关于艺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雕刻好一件竹刻作品,一定要懂
书画,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书画在竹刻上得到完美的体现。 ”
茶汤淡了,又换一种茶,窗外已暮,茶也三泡了。 王其伟转过头
看看窗外,思绪似乎飘向了远方,定了定神用手搓了下额头说:“别
人可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但我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我看到夕
阳的一束余光恰好划过他眉目间,额头的几条皱纹仿佛刻划着他的
毅力和韧劲。
他又开始说起他去上海、南京等地拜访竹刻名家的历程。 最初
几年,他跑来跑去拜访,很多竹刻家根本不让他看作品。对于一位素
未谋面的年轻人的到来,竹刻家藏私,这是很正常的,他也很理解,
但依然锲而不舍。 接触多了, 他的诚心慢慢打动了竹刻前辈们,后
来,他不仅可以看到前辈们的作品,还经常和他们互相交流探讨,甚
至竹刻家们家传和珍藏的作品都拿出来给他欣赏了。
我们的聊天快结束了,我站起身,最后环顾了四周,在不显眼的
一个角落柜子里,发现了他的那些奖杯和作品书籍,所有的这些荣
誉,他并没有放在显眼的位置,一个个那么安静沉稳地伫立在那里。
天黑下来了,我们下了楼,他去整理收拾东西。我看到一楼桌上
有一大叠稿子,便随手翻看,王其伟老师走过来说:“我正在写《中国
工艺美术全集之浙江卷》中竹刻部分,已经写了四万多字了,耗了很
大时间和精力,但这是一份责任,义不容辞的,再辛苦也要把它完
成,做好。 ”是的,那也是一件作品啊,艺术家须爱惜自己的每一件
作品,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
走出工作室,夜幕渐渐遮掩了乌镇的美,远处古镇景区透出隐
隐约约的灯光。 我心里依旧回顾着他的故事,从刚踏入工作室看到
他作品的惊叹到现在内心的五味杂陈。王其伟几十年来那份对竹刻
艺术的坚持、执着和韧性,不是用文字能完全描述的。 有些路,再描
述也是别人的,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它的不易。
回程的路上,忍不住回头看了一下他工作室的方向。 夜色愈发
暗下来,而屋里灯光则愈发明亮起来。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