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元英: 返乡,为抗疫

发布:2020-04-30 10:57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我觉得这次去湖北支援意义重大。因为湖北是你的家乡,所在的光谷医院也是我俩母校的附属医院,还有许多大学同学一起并肩战斗。我非常支持你的决定。你只需全心救治病人,不要考虑何时归来。

家中的水仙花在上周开花,满屋清香。我会静静等候你的消息。等春暖花开,你们凯旋归来,我们再带亲朋好友们,一起去游览湖北动人风光,走走熟悉的同济校园,品尝浓香的热干面,登黄鹤楼看晴川历汉、龟蛇锁江。

——爱人谢剑峰写给曾元英的家书

曾元英的爱人谢剑峰特地保存了她去武汉时贴在自己行李箱上的标贴,一张A4大小的红纸,上面打印着“苏州市立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打字以及曾元英自己的手写签名。这在当时是为了方便辨认,而如今则成了一件纪念物,承载了曾元英在武汉近2个月的时光和记忆。那纸当时鲜艳夺目,而如今已经褪了许多颜色。

这是个有故事的标贴。2月9日抵达武汉的医疗队太多了,而武汉因为封城的缘故,忍受匮乏,行李晚到,他们就这样在没有任何个人物品的情况下过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有关人员才陆陆续续地把他们的行李送过来。

到3月31日,他们凯旋回苏的时候,苏州下了雨,行李箱带着那张标签行走在雨中,雨水洗去了它的一部分颜色,

以沧桑,见证了那段永不会褪色的历史。

返乡,为抗疫

曾元英,苏州市立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专家,此次担任援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队党支部书记。曾元英1992年参加工作,到今年已经超过28年。此次,苏州市立医院派出了8名医生、12名护士。根据任务指派,他们的救治对象均是当地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和同行者相比,曾元英是特殊的一位,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湖北人,且跟武汉有着极深的渊源。她是襄阳枣阳人,在武汉读的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此次回到的母校附属医院——同济医院,也是当时她们实习的两大医院之一(另一个是协和医院)。所以,此次回乡抗疫,她更怀着别样的心情,亲切而心疼,熟悉又陌生。接到出征通知已是昨天深夜11点,她稍作整理,与从事公共卫生行业的丈夫谢剑峰互相交代了几句,第二天一早便到医院待命出发。

在出征仪式上,曾元英从李亚平市长手中接过“医路先锋第一党支部”旗帜。她表态:“我是一个湖北人,我有很多的老师、同学、亲戚朋友都生活、工作在湖北武汉。我很关心和担心他们。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驰援武汉,责无旁贷!”

一路劳累奔波,星夜抵汉,曾元英参与分组,排班,抵达第二天(2月10日)晚即接管病房,夜班收治15名危重NCP患者,次日凌晨参加交班。

曾元英有许多大学的同学都是留在武汉的医疗卫生系统工作的,他们有一个同学群。曾元英的许多同学这段时间持续奋战在湖北战疫一线。在近期联络中,她得知尽管当地医疗防护物资紧缺、条件艰苦,同学们还是坚守岗位从未退缩,她被这种精神深深打动。春节之前,他们就在群里讨论武汉的疫情,12月底开始出现迹象,到了1月10日左右,发热门诊的就诊者已经倍增了,而到封城之前,发热门诊的工作量已经远远超负荷了。包括李文亮医生在内的很多的医务人员感染,都是发生在那个毫无防护的阶段。

“曾妈妈”日常

曾元英所在的光谷院区,有17支各省支援医疗队各自“承包”着一个病区。在自己的病区,曾元英和队长孙亦晖带着队员们迅速搭建医疗质量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分工,制定科室规章;一起参与病房值班,密切合作,进入隔离病房开展危重患者的救治;为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除了参加全院的疑难病历讨论外,还在科内每日开展诊疗规范的学习和病例讨论,以完善诊疗,优化流程。

每天下午3点,院区都会有一个病例讨论会,各个病区会将本区病情危重或治疗效果不理想的病例拿出来讨论,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从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的生存机会。

此次市立医院派出的20名医护人员来自重症医学科、感染管理科、呼吸科、急诊科、心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重症患者中有不少是老年人,很大概率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多学科交叉的医疗组合才可以更具针对性地给予诊治和护理。苏州医疗队的两个整建制病区,每个病区都是130名医护的团队建制,包括30位医生和100位护士。孙亦晖和曾元英负责的是一队。一般综合医院的危重病房(ICU)按照国家的标准是应该占医院总床位数的2%,三甲医院能达到5%,最高的能达到8%。因此一下子产生了这么多的危重病人,武汉的ICU床位,包括配套的人力和设备肯定是远远不足的。所以苏州医疗队在派出精兵猛将的同时,也从苏州带了呼吸机等设备,包括4台有创呼吸机和16台无创呼吸机,还有三四台监护仪。

在武汉,曾元英的一天从早早起床,帮队员们领取早餐开始。交班的时候,要查看病人夜间的情况,关注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变化,叮嘱床位医生走近每一位病人,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交完班以后,又紧接着与医疗队的几位领导改进流程,制定工作计划。结束返回驻地后,曾元英又开始着手医疗队的党务工作,接着是讨论病例资料。下午2点,又要前往医院开展病例讨论工作。

在生活中,曾元英喜欢照顾90后的弟弟妹妹。每天一句简短的问候,希望大家保持一种好心情,开始一天紧张的工作。在每周一次的队员见面会上,她经常与大家谈心,了解大家的工作、生活及家庭状况,也会及时的将信息反馈给医院。

在病区,曾元英会俯下身跟患者们交流,有时候边说边握住患者的手。尽管隔着一道厚厚的防护服,但大家依旧能感受到这名苏州医生的爱与暖。她特别注重关心病区上班的医护人员,每天叮嘱大家小心谨慎,也要乐观向上。

回到驻地,其他人都休息了,但曾元英仍然抛不开工作,部署明天的工作计划,研究如何发挥党的建设力量。她组织支援队的同事们定期召开总结会议,总结一阶段治疗护理经验,挖掘先进典型发展党的新生力量。她经常组织大家运动锻炼,保障身体健康,更好抵抗病毒,提高工作效率,还在驻地组织苏州市立医院的队员们一起过了一次特殊的集体生日会。

有好几次曾元英看到大家的手背,由于长期搓洗产生了红肿,全手起皱变形,她赶紧与皮肤科的专家对接,希望大家保护好自己。让她倍感欣慰的是,队员们遇到问题,也会来找她倾诉,他们像一家人般互相照顾、互相扶持。

隔离,再隔离

2月11日晚上,来了1个病人,都是非常中的,用轮椅转运到病区。那个病人的脉氧饱和度只有85不到了,按照医疗标准,已经达到病危的。是一个老爷子,82岁。老爷子早期有一个结肠癌的根治手术,这属于基础型疾病。医生判断,这个老爷子基本很难熬得过这一关了,甚至他本人都全然一种漠然的情绪,知道自己已经治不好,心里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在治疗方面也很不配合。但医生们没有放弃,全力以赴予以救治。

老爷子有3个女儿,和老太太,一家子都感染了,轻重不同,分别在不同的医院和病区治疗。女儿们非常孝顺,时刻关心着老爷子的安危。她们打了病区的办公电话,请医务人员告诉老爷子,姐妹们和她们的妈妈都很好,希望他好好治疗,回来后一家人团聚。

这个电话是个奇迹的开始,听到家人的消息之后,老爷子的态度大变,犹如打了一针强心剂,心态非常积极。一来的时候,老爷子上厕所小便都喘得不行,护士把尿壶和便马桶等放在他床边,告诉他护士会帮他处理,但是他却一定自己坚持上厕所,因为他怕麻烦医护人员。护士给他的饭放在他的床头,他都不怎么吃。而当护士告诉他孩子们打了电话过来,全家人都很好,他整个人的状态都变了,积极吃饭,积极配合治疗。护士把他的馒头撕成一小片一小片的,以及粥,他都能吃掉。

3月初,老爷子出院。而女儿已经在酒店隔离且快结束了。女儿们兴奋地说:“那我们跟社区再申请一下,继续陪老爷子隔离到结束。”再后来,老太太也出院了,一家人隔离时间“归零”重新开始。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