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苏州故事” 讲给世界听

发布:2021-10-14 16:48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协同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支持苏州成立新时代文化经济研究中心,这项工作得到了许昆林书记和苏州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借此机会表示诚挚的谢意!

去年以来,通过组织《苏州文化高质量发展》课题研究,我对苏州市的文化工作从初步了解到全面认识,也做了较为深入地思考,主要是从外部角度来看苏州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也是“管中窥豹”的“一孔之见”,这次和大家做个交流,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取得了一些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乃至超大城市都没有实现的历史性成就。我由衷为苏州感到高兴、骄傲和自豪。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迈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也是“十四五”时期的开局之年,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在战略层面我谈四点建议。

“高举高打”,建设新时代江南文化中心

 

苏州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自唐朝开始,逐步发展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唐代是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宋代是南宋定都临安后的“肱股之郡”,明清时期,苏州在文学、戏曲、美术、书法、曲艺、工艺美术、园林等7个领域都是全国一流,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清“四王”,王世贞、王鏊、吴梅村、钱谦益、沈德潜等文坛巨匠英才辈出。这一时期不仅是苏州文化的顶峰,也是江南文化的顶峰。

当前,苏州是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被世界遗产城市组织授予“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有108座苏州园林进入保护名录,有61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6家单位的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有中华老字号30家。有民营文艺院团134家,文旅类社会组织142家,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约2300支,昆曲、苏剧、芭蕾舞、交响乐、民族管弦乐等领域都有全国知名的专业院团。建有各类博物馆、美术馆151家,公共图书馆分馆811家,24小时图书馆92家,1990个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完成标准化建设,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0.42平方米。这些数据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议苏州市继续坚持“以文兴城”,重塑“江南文化”品牌,强化苏州“江南文化”核心地位,找回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以文化引领城市变革,重现文化高地的辉煌。

 

“国内国际”,统筹双循环发展两个大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苏州经济具有外向型的特征,202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223.5亿美元,跨境电商交易额、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分别增长10.8%和9.1%,新设外资项目1256个,实际使用外资达到55.4亿美元,开放度高的外循环优势、区域配套强和辐射广的内循环优势不断凸显。

配合外向型的经济,要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吸引力。通过推动政府、社会组织、科研机构、智库高校、企业联盟、国际友人、留学生、普通民众等多元传播主体的协同合作,多渠道、多层次有效配置和综合运用文化贸易、人文交流、文化旅游、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手段,汇聚对外文化传播的合力,汇聚中外文化相通共融的合力,让苏州之声畅达全球,让“苏州故事”影响世界。

建议重点打造更具国际文化影响力的“苏州故事”文化品牌。将各区、市文化品牌融合成为苏州整体文化故事品牌,同时继续创造发现、宣传推广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大家和文化故事。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正在筹备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联谊会、国际奥林匹克园林艺术大会,争取早日落户苏州。

 

“网上网下”,布局疫情结束后的新趋势

 

与2003年的非典疫情相比,这次新冠疫情波及面更大,影响时间更长,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目前仍在持续。疫情改变了人们生活,也将改变经济形态。非典疫情带动了互联网发展,催生了网络购物的“风口”。受新冠疫情影响,人们越来越多转移到网络上从事文化娱乐活动,在云端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网络演播”“网络旅游”具有趋势化的特点。由于网络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去年虽有疫情影响,许多地区的数字文化产业产值仍有所增长。2020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产出20404.48亿元。其中,与数字有关领域发展势头强劲,游戏业销售收入1206亿元,同比增长50%,网络文学销售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37.7%。

进入新时代,数字化成为了文化创新的标志,苏州在这方面有良好的基础,文化与科技融合程度不断提升,拥有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等多个国家级平台载体,6家省级重点文化科技产业园入驻文化企业659家,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前景良好。

建议在这方面提供更加灵活的扶持政策,助推文化机构积极与科技企业合作,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加速推进网络文化服务的部署和建设,把苏州的文化资源通过互联网、运用新媒体转化为经济资源。

 

“重文重商”,创新双效统一的苏州模式

 

苏州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健全,文化产业量质齐升,在许昆林书记的领导下,实现了“十三五”的圆满收官、“十四五”的良好开局。“十三五”期间,苏州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890多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3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各类文化企业近4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050家,主板上市文化企业10家,大禹网络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

在旅游业发展方面,苏州建设郑和主题公园、改造海运仓遗址,依托苏州大运河历史遗存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推出苏杭大运河水上游精品线路,吴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打造了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浮生六记》、实景话剧《遇见姑苏·木渎往事》等一批文旅融合演艺项目,诚品书店、明美术馆等文化空间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地。尚湖国际马拉松等体育赛事与旅游、会展、艺术、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实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之典范。

建议苏州进一步加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引导,把苏州作为“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通过实现深度融合,建成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发挥文化在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聚集的作用,建成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

 

本文节录自作者在苏州中国文化产业峰会闭门会议上的讲话。作者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执行会长、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