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之大唐气象 ——大唐书法的五个关键词
发布:2024-09-15 08:34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顾国培
自仓颉造字以降,甲骨文记事,以及先秦竹简,记录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自蒙恬发明毛笔始,中国文字的书写,不仅具有了记事功能,更成为一种美学的存在,中国书法遂成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大门类,流传至今。溯源中国书法史,存在两大盛世,一是以钟张二王为代表的魏晋风度,潇洒飘逸,尽显书法之美之力之韵,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至今仍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大王小王,二是两百年后的唐代,书法艺术成为唐王朝帝王倡导的经世致用之学,书学成为国子监“六学”之一,科举考试中更是树立了“书法取士”的导向,就像现在高考作文,书写优美亦可增加考官印象分一样,也正因此,唐朝书法注重规矩,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倡导和养成,“唐书重法”由此而来。同时,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盛世,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人们精神文化也极大丰富,整个社会张扬着一种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气息,既有政府倡导,又有群众基础,推动了书法艺术的人才辈出,先有“欧虞褚薛”初唐四大家,又有“颠张醉素”的草书组合,更有“颜筋柳骨”的楷书典范,也有孙过庭、张怀瓘的书理阐释……“书至唐而大盛”,唐书之胜,胜在大师辈出,名作流传,呈现出中国书法专属大唐的万千气象。我认为,大唐书法气象可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人格、帝王、法度、挥洒、说理。
大唐书法气象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人格。无论是书法水准,还是人格典范,我均首推颜真卿。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化课》里讲到大唐,主要是两大内容:一个是唐朝的诗歌,从李白杜甫讲到王维白居易,“诗为浮生之韵,诗乃普世之寄”,唐诗是中国文化的一座至高峰;另一个就是唐朝的书法,他用“以楷为法”和“草书精神”两个章节,历数了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楷书大家以及张旭、怀素、孙过庭等草书圣手。而在唐诗与唐书之间,余秋雨专门用“人格地标”为题,作为起承转合的一节,讲述了书法大家颜真卿端直俊逸的书法风格和忠义高标的人格典范,直接把颜真卿从造诣精深的书法家上升到了至情至性的政治家以及值得仰望的中华文化人格代表。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承平日久的大唐王朝猝不及防。面对如狼似虎的安史叛军,黄河以东的二十四郡望风而降,这一历史事件在张明扬所著《弃长安》中有生动描述。在此风雨飘摇的危难时刻,平原太守颜真卿挺身而出,率先扛起讨判义旗,换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气壮山歌,功盖当世。南宋末年文天祥如是评价:“唐家再造李郭力,若论牵制公威灵。”常山太守是颜的堂兄颜杲卿,颜真卿平原首义,颜杲卿土门大捷,堂兄弟遥相呼应,合力扭转危局。安禄山恼羞成怒,破城后斩首颜家三十余人,这其中也包括一直奔走于父亲和堂叔之间传递消息的颜季明。颜真卿收到侄子人头后,泪如泉涌,挥笔写就《祭侄文稿》,这篇满浸血泪又包含情思的书法作品,没有谋篇布局,只有信笔由疆,可以说是物我两忘、人书合一的经典,因其“哀思勃发、萦纡郁怒”的性情和“不自意其笔之所至而顿挫纵横一泻千里,遂成千古绝调”(清王澍《竹云题跋》),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排名《兰亭序》后的第二行书经典。
如果说《祭侄文稿》是率性而作属于无心插柳,那么,颜体书法才是颜真卿真正比肩王羲之,稳居中华书坛第二把交椅,加冕“书史亚圣”的不二法门。欧阳修认为,颜真卿天性忠义,所以他的字点画刚劲有力,笔势挺拔奇伟,个性独立而不拘泥于前人遗法,同他的人格高度统一。亚圣孟子曾曰:“我善养吾浩然正气”,颜真卿就是这样一身浩然之气,他没有丧命于“安史之乱”,而是唐德宗听信谗言,让他以75岁之龄出任宣慰史,对叛乱的原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进行安抚劝说,忠君之命、担君之忧的颜真卿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受命当天即刻出发,被软禁两年中始终保持气节,与李及其党羽斗智斗勇,后慷慨就义,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壮丽凯歌。颜体书法端正大气,格局方正,恰似他磅礴大气,光明正大,“字如其人”在颜真卿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后人学字,多用“颜体”作为范本,因为这样的字,朴实无华,堂堂正正,利于打好基础,立稳架子。可以说,颜体的出现是唐代书法最大的骄傲,也是最大的传奇。上溯南北朝,颜真卿的五世祖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成为中国古代教导子孙为人处做人之道的家训传统,德行、书翰、文章、学识,是入唐之后颜氏家族的传家四宝,四宝之中,德行为先,颜之推在家训中把书法归于“杂艺”一类,告诉子孙“此艺不必过精”、“慎勿以书自命”,然而没想到的是,颜氏家族四宝齐用力,既造就了忠君爱国、情义为先的家族群像,又孕育了震撼人心、匡教后世的书法艺术,真可谓优良家风代代相传,优秀家训以身垂范。
大唐书法气象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帝王。唐书之胜离不开帝王的倡导之功,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风气养成,既有帝王雅好的成分在里面,更重要的是书法为政治服务的意图在其中。“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热爱书法、学习书法,重视书法教化功用的一代明君,他以帝王之尊为唐书之盛完美开局。他精心选择了一些前代论述政治兴亡得失的名言警句和故事逸事,亲自书写后张贴于朝堂大厅的屏风之上,让上朝的大臣们既感受书法艺术的审美熏陶,又接受了治国理政的政治教育,一举两得。李世民是古今一帝,最喜欢的当然是“书法一哥”王羲之,他专门为贞观年间编修的《晋书》之中的《王羲之传》作论,认为历览古今书法大家,“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由此可见一个帝王粉丝对偶像排他性的喜爱。右军当然也担得起这样的喜欢,他的字不仅开启了唐王朝的沿袭之风,更将潇洒俊逸的风格绵延至今而不衰。对于他书法作品的传承,这位粉丝皇帝也是居功至伟,他诏令汇集王羲之草书尺牍二十余件成煌煌巨制《十七帖》,又集王羲之行书字体为《集王圣教序》,成为王羲之继《兰亭序》后流传至今最广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右军若有知,当感谢太宗皇帝!除了王羲之这个前代老师,唐太宗还有一个当代老师,他就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虞世南比李世民大了41岁,他出身于南朝浙江余姚,入隋后拜师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禅师门下,强调写书法要“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他为人温和儒雅,性格刚正,也勇于直谏。唐太宗欣赏他的书法,更佩服他的人格,视他为忘年之交,宋代米芾评:“唐太宗立学右军不能至,复学虞行书,欲上攀右军。”虽有“毒舌”揭短之嫌,但也可见太宗学习书法的高远志向与务实追求。
虞世南死后,太宗怕“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给他推荐了“下笔遒劲,深得王逸少体”的褚遂良。褚也是王羲之的忠实拥趸和坚定追随者,但他并未把着眼点放在潇洒漂亮的外形上,而是学其所学,师其所师,追溯到王羲之通古法上,借鉴汉隶笔法写楷书,终成唐楷一代宗师。他在与唐太宗探讨政务之余纵论书法之道,官至尚书右仆射也即副宰相,并受命书写《雁塔圣教序》,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对前任经典的综合、扬弃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成为留存至今的经典范本。这里还有一个插曲,唐高宗之后,一代女皇武则天建立了大周王朝,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是毕竟生于唐朝,她对书法的喜爱一如太宗。褚遂良是顾命大臣,在反对武则天的政斗中失败,被贬之后客死他乡。但他作为书法帝师,影响实在太大了,作为政治对头,女皇除之而后快,而作为书法大家,女皇对褚体十分推崇,她培养了学褚遂良最像的薛稷,使薛也成为“唐初四大家”之一。武则天还效法唐太宗,把朝中大臣、王羲之后人王方庆家藏法帖汇编成《万岁通天帖》,其中的《姨母帖》是唯一流传于世的王羲之年轻时候的青春书迹,从这个意义上说,武则天也对书法传承也大有功劳。同时,她把法帖摹拓汇编之后当众诏令原帖物归原主,把书法为政治服务演绎到了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新高度。
大唐书法气象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法度。帝王的加持是唐朝书法广大兴盛的强大推力,这也与大一统的唐朝呼唤法度内在相连。与虞世南在初唐书坛并称“欧虞”的欧阳询,同属南陈,共同入隋又一起入唐。动荡的政治,让出身官宦世家的欧阳询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其父被“满门抄斩”,14岁的他“以年幼免”。大唐开国之君高祖李渊曾经与他有在隋朝共事之谊,熟知他在书法文史方面的精深造诣,大唐开国之际百废待兴,交给欧阳询两大重任,一是书写大唐新币“开元通宝”,二是主持编写《艺文类聚》,这两件事是金融民生事,是文化文艺事,但也都是事关一统、事关法典、事关规范的大事,是一个新生王朝为福祚绵延、树规立矩的事。这样的大事为什么交给欧阳询来做?除了与高祖的情谊,更重要是他自身的书法成就和艺术水准。就书法来说,欧阳询身上也有着“大一统”的鲜明烙印,所谓“南帖北碑”,南朝重尺牍、北朝重碑版,唐太宗《晋祠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都曾尝试将行书入碑,但身处南朝的欧阳能尽取北碑之长,如他在75岁时写就的《九成宫醴泉铭》间架结构精工完美,余秋雨评曰:“他以自己苍老的手,写出了年轻唐王朝的青春气息!”真可谓南北书法统一第一人,同时,他也是唐楷创体第一人。秋雨先生说唐初书法家受唐太宗影响,主要追慕王羲之,但写的更多的是楷书而不是行书,因为行书是性灵之作,已有王羲之在上,自己怎敢挥洒?既然盛世已立,不如恭恭敬敬地为楷书树立规范。因此,临摹王最好的欧虞褚等人,全以楷书自立,推动唐楷成为唐书最大的荣耀。这其中,欧阳询是唐楷创始人,欧体楷书是这份荣耀的光辉起点。书法有法,法是定法,欧阳询由此成为“唐人尚法”的形象代表。
如果说初唐率先扛起唐书法度大旗的是欧阳询,那么中晚唐就是柳公权,这位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的大书法家,虽未享受初唐人才辈出的氛围和盛唐绚烂夺目的荣光,但也自觉担起了“将法度进行到底”的历史使命,略显孤单也无限精彩。柳公权的官阶一波三折,但他先和唐穆宗结书法缘,又连续给唐敬宗、唐文宗当书法老师,三朝侍书二十载,际遇绝无仅有,人生夫复何求?他继承了太宗帝师虞世南的“用笔在心、心正笔正”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体势劲媚、自成一家”的书写风格。在唐武宗上台之后,终于离开帝王身边的柳公权潜心创作,百炼功成,推出了平生第一得意之作《玄秘塔碑》,奠定了自己唐书超级巨星的历史地位,也为唐朝书法作品画上了完美句号。“大雄垂教,巨唐启运”,《玄秘塔碑》全幅作品字形修长,骨力铮铮,提有顿挫之功,捺有千钧之力,尽显“劲媚”之美,尽展“柳骨”风采!在他手上,柔软的毛笔化作了锋利的刻刀,可以说,整个书法史,笔性最接近王羲之的就是柳公权,当真是“柳字一字值千金”。“毒舌”米芾再次出现,一反常态,点赞柳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奇清健,无一点俗尘。”
大唐书法气象的第四个关键词是:挥洒。法度是初唐顺应朝代初立需要的书风,行至盛唐,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书法也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激情澎湃、挥洒性情,这既是经济繁盛带来的情感表达需要,也是书法发展更加追求生动表达、追求个性创造、追求创新昂扬的内在必然。特别是一代英主唐玄宗李隆基提倡的“章草八分”,彻底打破了宗王之束缚,从而开创了唐代书风的鼎盛期。首先出场的挥洒组合是两位李姓狂人:“诗仙”李白和“书仙”李邕,两人相差24岁,惺惺相惜成忘年交。“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这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上阳台帖》,加题名署名,短短25字,行草相间,笔落天外,顾盼有致,情生其中,展现出一股勃发之气、雄豪之象,这是一代诗仙的豪情咏怀,也是书法高手的激情挥洒,元张晏的评论超然尘表:“观其飘飘然有凌云之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而有着“行书碑王”之称的李邕,学习“二王”可以说是入乎内而出乎其外,李后主说“李邕得右将军之气而失于体格”,明董其昌评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他有《麓山寺碑》传世。
二李的挥洒只是唐书挥洒的前奏,最能体现唐书挥洒激情的,当数草圣张旭。张旭为人豁达,卓尔不群,才华横溢,曾自言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他喜欢饮酒,醉后不拘小节,杜甫有诗云:“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他与李白同在“饮中八仙”之列,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被文宗皇帝封为“三绝”,由此可见张旭草书的艺术水准。《古诗四帖》《肚痛帖》等是其狂草经典杰作。草书是精神挥洒的最佳载体,也是个性特点的浪漫表达,行书、草书特别是狂草的发展,是盛唐书法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驾齐驱的必然产物,从这一意义说,张旭草书就是浩浩荡荡的盛唐气象。作为和尚的的怀素也将酒醉作为摆脱法度束缚的工具,有《自叙帖》《苦笋帖》等传世,“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云初不知”,深得张旭真传,两人合称“颠张醉素”。北宋同擅草书的大书法家黄庭坚对比两人作品:“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肥瘦之间,各美其美。话说颜真卿也是张旭的书法弟子,颜学到了张旭笔法,并从张旭的激情挥洒中汲取了精气神,转化为颜体的宝相庄严。如果说张旭代表着盛唐浪漫主义大唐气象的话,那么颜真卿代表着中唐现实主义的大唐气象。黄庭坚曾评价颜真卿书法:“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
大唐书法气象的第五个关键词是:说理。理论和实践是互生共促的,脱离了理论的实践没有方向,脱离了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大唐书法之所以气象万千,流派纷呈,百花争艳,也正是因为有了书法理论的说理支撑。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就是孙过庭、张怀瓘。孙过庭本身也是草书大家,他以草书写就的理论作品《书谱》,短短三千七百余言,述书体源流、析书道妙谛,鞭辟入里,字字珠玉,熠熠生辉,融汇了初唐以前五百年书法理论成果,是盛唐书法理论奠基之作,提出了书法敦教化、美人伦、移风俗功能,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的“书德论”。清人王文治感慨:“墨池笔冢任纷纷,参透书禅未易论。细取孙公《书谱》读,方知渠是过来人。”张怀瓘虽自诩其草书“数百年内,方拟独步其间””,其行楷堪追虞褚,但并无书法作品传世,他于书法的贡献主要在理论方面,著有体大思深的《书断》三卷及多部书论,他对书法理论的建构涉及哲学、美学和技术之学。他以自然为师,认为书法是化育天下的不朽盛事,日月星辰是天的外在形式,山岳河流是地的外在形式,宫殿城池和仪礼制度则是人类社会的外在形式,书和字则贯通天地人的重要载体和方式,因此,书法不再是单纯的写字,而是状天、摹地、画人,“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这一自然感化说,化“书德论”为“书教论”,是书法理论的一大阈进。他的另一理论贡献,是把先秦以来的书法家分为三个等级,并提出了神品、妙品、能品的品评方法,神品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神采,作品要精神妙绝、神采照人。“元常专攻于隶书,伯英独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羲、献兼之”,张怀瓘在论述魏晋书法的时候还援引过孙过庭《书谱》名句,证明了两者对于书法理论的认同和承继。张怀瓘虽无作品存世,但作为生活于盛唐的理论大师,他是盛唐浪漫精神和理想的诠释者和描绘者,其理论与张旭等书家的书法实践十分契合,是盛唐气象的理论写照。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这是中国书法各个朝代的最大特点,但这并不应是非此即彼的简单二分法,唐朝书法上经魏晋直追古义,下启宋元明延宕至今,就自身来说,也是姿态各异,形态万千,初唐重法度,盛唐见精神,中唐归庄严,晚唐亦刚劲。灿若群星的书法家们,让唐朝书法成为承韵启意风格的集大成者,更打造了继往开来的书法全盛时代,一如大唐的时代地位和历史坐标,光辉灿烂,耀眼夺目。泱泱中国只有一个大唐,煌煌大唐包孕万千气象,这里面既有唐诗,也有唐书,更有千千万万唐朝风流人物,其中贯穿着一种伟大的精神价值和群体意象,那就是:卓然拔意,天下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