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群文创作何以能走向全国?

发布:2022-06-29 22:30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日前,苏州姑苏区两部原创群文作品群舞《戤壁听书》、评弹与快板《小儒弄10号》相关材料已全部寄送至国家文旅部第十九届“群星奖”评奖委员会。从文化演绎到文化传承,从打磨精品到文旅融合,走过十年,姑苏文艺以更“接地气”的演绎形式拿到了群文系统最高奖项“入场券”,逐渐走入了全国观众视野。文化土壤深厚、创作活力十足、文化产品优秀、服务供给丰盛……除此以外,走向全国的姑苏群文创作为什么行?
群众生活是文艺作品的源头活水,厚植沃土才能萃就品牌。
书场门外,市井正繁华;弹词声声,百转诉柔肠,无票无座的观众靠在书场墙边蹭评弹书听。作品来源于群众生活,《戤壁听书》展示的正是早些年苏州评弹艺术传播中极具现场感的一种有趣场景,通过舞蹈生动描绘了底层百姓听“戤壁书”时的百情百态。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姑苏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100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十景”更是独占“六景”,这些丰富的资源都是群文创作独一无二的灵感之源。《戤壁听书》虽是男子群舞,却能用“笃悠悠”气质一下子钩住观众,让其读到其中独特的苏式生活气韵。由此可见,让姑苏文创深深打上姑苏气质烙印,就是作品无形的品牌。  
人民认可是文艺创作的价值所在,创新表达才能收获共识。本次入围作品《戤壁听书》将评弹曲调、老物件道具、方言等姑苏符号融入表演中,有效将地域性特色作了创新诠释。通过将苏式生活搬到舞台上,用舞蹈语汇阐释市井人物身上缓而慢的小细节体现非遗文化的精致细腻,这是作品创新表达的第一层;在传统元素中嵌入现代审美,通过将富有苏州调性的音乐、舞蹈语汇结合现代人听觉、观看习惯,融合新时代特质被全国人民喜爱,这是作品创新表达的第二层。
如果说《戤壁听书》和《小儒弄10号》因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命运变迁而生动,那么创新演绎手法和表达形式则是在当下凝聚广泛欣赏共识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两部文艺作品被更广阔群体喜爱的关键所在。厚植本地文化资源不仅能使作品获取源源不断的灵感,突出姑苏江南文化气质,更将助于姑苏文创品牌的打造,增加作品在全国的辨识度。
社会需要是讲好故事的不竭动力,融合发展才能永葆活力。文化是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却是硬任务。对于姑苏区来说,文化是决定城市活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推动古城更新需要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近年来,姑苏区沉浸式昆曲《浮生六记》《寻梦山塘》等一批特色文旅产品通过积极寻求文旅融合、探索市场化运作路径广受各界好评,这些有效实践都为文艺作品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样本。
要想在更广维度上讲好姑苏精彩故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注重让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比翼齐飞,加速形成文化发展新格局;也需要作品厚植情怀,多平台、多渠道推进融合,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等手段和渠道,让“老东西”有“新包装”,只有这样才能让姑苏文创持续保持活力。
立足姑苏古城,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新颖的语言、更为包容的态度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全国所认知的中华精品文术,就能不断推动江南文化繁荣发展,展示出一个生动立体的姑苏古城。
潘心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