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的温良, 在“这一次”发光
从2月14日起到3月8日结束,苏州疫情历时23天,终于迎来了胜利。大家无不惊叹苏州的力量和速度。一切开始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生活,和家人去晨跑,赞美春光无限好;和朋友逛公园,看那白玉缀枝头;和恋人相见,手牵手在夕阳下散步。
正当我享受美好的周末时,就又接到了志愿者团队的一通电话,需要我第二天到新城社区上门为居家隔离的人做核酸检测。
那天三十度,天气十分闷热,我穿上防护服,带上口罩,差点喘不上气来。我和医生两个人一同前往,挨家挨户地敲门。走在小区的路上,总是有居民打量我们,穷追不舍地问是哪栋哪户。我不厌其烦告诉大家不要害怕,只是给居家隔离的人检测,没有什么大问题。
做志愿者做到现在了,曾经觉得穿上这套防护服很酷,现在则深切感受到大家对“大白”的恐惧,对新冠的无奈。身边的医生提醒我:“不要和居民说具体情况,有的居民知道后会很抵触那户人家,排挤人家。但事实上,被隔离的人也没办法,也不知道自己会遇上这种情况呀。”隔离在家中的人,有因为工作从上海回来,有因为取了杭州来的顺丰快递。
张文宏医生曾说过:“对于这个病毒,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害怕这个病毒,不再担心隔离,不再恶意攻击患有新冠的病人,那么我想离真正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好景不长,苏州在解封一周之后,疫情又复发了。我们一家五口,爸妈、我和妹妹弟弟,全都做过志愿者多次为这座城市抗击疫情贡献过自己的力量。当我和家人再次接到需要支援的电话,如之前一样,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就应允了。
那天早上我们四点起,五点到达岗位开始忙碌。搭起篷子,摆上桌椅,还要挂上照明灯。时间来到凌晨五点,天还没亮起来,但一切都准备就绪了。
和边上的医生聊起天来,得知她是从张家港赶来支援我们的,凌晨三点多就起床了,心中十分感动。我们都带着帽子、口罩和面屏,谁都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只能看到彼此的眼睛。透过那双眼睛,我看到她对战胜疫情的勇气和信心,就好像是一位打不倒的战士,时刻在自己的岗位上准备作战。
这次检测好像比以往轻松许多,有时系统遇上卡顿,身旁的医生跟居民耐心讲解,他们也深表理解。一位年纪大的爷爷拄着拐杖来检测,尚未走到我们边上就跟我们说他动作慢,要慢慢来,满怀着歉意,也不停地回过头跟后面的居民解释。我和医生都安慰他:“没关系,不着急的,慢慢来。”老爷爷放下拐杖,拿出钱包,在那翻找身份证,等到测完再收拾东西,花了很长时间,前前后后却没有一个人责备他动作慢。他一边离开,一边回头道谢。
每次做志愿者都会被这种温暖的小事打动,也许正是这些小事、这些人间真情在支撑我克服内心的恐惧吧。
在录入信息的时候,录到过1928年出生的老人,也录到过2021年出生的新生儿。生命真的很奇妙,相差将近百岁的两个人会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被我遇见。我感叹生命的强大,1928年的奶奶经历了贫穷、战争、各种苦难,走过快一个世纪孰料遇上了新冠病毒。2021年的新生儿兴许永远不会记得曾在一岁时前来做过核酸,或许在他长大之后会听到当年苏州人民如何战胜新冠疫情的伟大事迹。
一位历尽沧桑,一位纯洁如纸。看着他们,在我们自己的生命长河中,又该过怎样有意义的人生呢?人生是长久的大雾弥漫,一旦出现明晰的光源、热烈的火焰,我们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朝它走去。而此刻,我和许多人一样,心中都有着那团火焰。
回想起做志愿者的这些日子,也曾在近30度的天气里穿着防护服在单元楼爬上爬下,也曾在深夜十二点的路口冻得瑟瑟发抖,有时还会在居民的一句句责备声中感到生气和委屈。每做完一次志愿者,我都会和家人说这是最后一次。可每次需要我们的时候,我又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志愿服务似乎没有“最后一次”,只有无止境的“下一次”。自觉践行志愿精神、热心公益,是否是为了达成内心的满足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永远会在“下一次”的时候站出来。如果你是光源,你就要发出光来。
我很喜欢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说过的一段话:“在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那就是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有同情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生活在一种心灵的生活里,这就是与洋人不同的地方。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生活,是一种来自人性深处的情感,是心灵的激情,和人类之爱的情感。”
我想在全世界抗击疫情中,中国表现出的大国担当,不放弃每一座城市、不放弃每一个人,正是向全世界的同胞展示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温良。而在我们每一位平凡的志愿者身上,也始终在践行着这种精神,我们凭借这种力量让周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爱。疫情会隔离我们,但温暖不会。
疫情终会结束,我们也会在无数个春日的风里继续相见。樱花会再次盛开,我们会摘下口罩,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见自己想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