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达 紫砂为器 匠心美意

发布:2021-11-29 12:30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清晨漫步在丁蜀老街,啪啪啪拍打泥巴的声音,把整座城市从睡梦中唤醒。这就是宜兴特有的节奏。

人们开始忙碌,为了生计,也为了理想,为了艺术。一块矿石,经过风吹日晒,粉碎煅烧,它成为制陶人手里的泥巴。再反复拍打,揉捏塑型,让脑海里的模样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

宜兴是一座陶瓷之城,陶瓷品类有多达7500余种,精品如“五朵金花”紫砂、青瓷、均陶、彩陶、精陶早已誉满中外。宜兴也是一座手艺之都,据说有20万人在这座城市从事陶瓷相关工作。当一门手艺成为几乎整座城市人的生存方式时,手艺本身不再是附属品而是有了它该有的意义。

赵志达是宜兴人,1980生,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民间工艺美术师,自幼受紫砂文化熏陶,耳濡目染,1997年从事紫砂事业,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蒋升,经过多年的学习和锤炼,所制作品已然具备了自己的特色,朴雅灵秀,清新脱俗。

他的作品以全手工制作见长,对承古创新颇有自己心得,工艺精益求精,古朴大方创新有序,多次参加国内大型紫砂展评和全手工制壶大赛并获大奖,被国级省级博物馆及国内外收藏家珍藏,是一位前途宽阔的紫砂青年艺术家。

所谓全手工制作,正是宜兴紫砂人承袭了传统制壶手法,宜兴紫砂泥独有的特色,就手工拍打成型,而烧制不裂不坏。这个技艺,是从清初期时大彬臻于成熟并得以传承的。但是其根源,或许是东汉就有的“圈泥法”。同时,它还吸收了制锡工艺的“镶身筒”法,使手成型方圆或不规则形式成为可能。

宜兴紫砂陶这种传统的拍打相接、手工成型的方法,是紫砂之所以为“宜兴紫砂”的核心元素和制作规律。紫砂壶的创新,从来不是一味地求怪猎奇。只有遵循并以此为前提,才能在其他诸如器型、题材等方面创新突破,这是几百年来紫砂陶艺的发展形成的自身文化本质,这是其它艺术门类所不能替代的;数百年的传承创新使紫砂壶拥有了丰富的造型,从几何形体(圆器和方器),到自然形体和筋文形体,可谓千变万化,也是其它陶瓷品类无法与之相比的。

紫砂壶凭籍艺人工艺艺术功力的深度来塑造空间立体的艺术实体,具有工艺艺术的个性和风格。反之,紫砂壶就是艺人的代表,自我的才、品、艺、技、情体现在紫砂壶中,揿下名款印章时亦审慎许多。好的紫砂壶的造型,必然是兼具实用性和完美的工艺,并且加之以艺术性或特别寓意。

从泥到壶的紫砂,在赵志达的手中,有着可控的“壶生”。紫砂成器,如火中取玉。一把壶,是春天的闲情,夏天的逸致,秋天的澄和,冬天的温暖。春夏秋冬,年复一年,一心系于一事,两手也只为做好一件事,这是赵志达的专注。

采访赵志达先生是在沐砂轩工作室进行的,这里是他做壶制器接待朋友的地方。工作室布置得典雅古朴,琳琅满目的作品不时地吸引着一行人的眼光。赵志达为人热情大方,爱交朋友,是一个很“刚”的男人,他其实已经把这种性格融入他的作品之中了,或者说,他的壶天然带上了他的性格基因。

但是在他创作过程中,他却是冷酷而专注的,不许别人打扰,更严格要求自己,钮、嘴、把、盖、底、筒身,每一个部位,每一次研创,都是一次超脱,每一把壶的诞生,都是精工制作的精品。

“玩儿是一种心态,但不是制壶的态度。”他说。“玩儿”包含了诸多超脱的形态,没有这种境界,充其量只是玩耍。历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玩儿”或源于宫廷,或来自民间,或肇始于文人,无不引领一时之风尚,臻艺术之大成,成文化之高峰。他制作出的作品,能经得起反复的揣摩,或与他的这种理念与心态不无关系。赵志达说,对玩,对紫砂,要有一种敬畏,这种敬畏,就是对数千年文化、对造物的敬畏。

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这是外界人的看法吧,毕竟一把纯手工的紫砂壶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对于拥有“国字号”头衔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制壶人来说,卖到几十万一把也不稀奇。但是对于制壶人自己来说,一把壶的问世,却无异于一场苦行僧般的修行。

周胜敏大师评价赵志达,说他专注而博学。静心做匠人,精心做好壶。赵志达从业24年,自己专心钻研,而又博采众长,对紫砂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看法。在这商业为赢的时代,他不为蝇头小利而失本真,而始终专注于纯手工制壶做器。从选泥(紫砂)、酿砂、选型到制作,一丝不苟;打泥片、划泥片、围身筒、打身筒、调脂泥、口部满片……每一道工序严谨按照传统手工艺来制作,常常一做就是一天,气定神闲,剑心通明。

欣赏赵志达的紫砂作品,不仅要看其制作的精良,更主要的是看其作品所体现的形、神、气、态等内涵韵味,这也是赵志达本人艺术修养及设计制作水平的体现。一个紫砂艺人制作水平的精细程度、紫砂技艺的掌握程度,并不是一日、百日之功就可以训练达成的事,这也好比是学书法、绘画一样,除学习勤奋之外,学者更要有悟性,且必须通过千锤百炼,才能入门掌握。

一砂立峰头,壶中看天地。一把小小的紫砂壶凝结着制壶者的心血,考验着做壶者的艺术才华和修为。在谈到制壶的审美问题时,赵志达表达了他的见解。他说,“每个人对紫砂的审美都有自己的认知,我认为紫砂器拥有的轮廓美是基础,再从轮廓美看出这个作品的神韵美,逐渐品出这个作品的气质美。这是从‘看’到‘品’和‘想’的过程,最后再从作品的高矮胖瘦,抑或方圆花素,柔和还是刚毅,再结合后期的壶身雕塑、贴花等立形制器。并根据前期工艺和制壶者自身的文化来决定添加不添加文人的诗书画来完成锦上添花。锦上添花不能做成画蛇添足,花器和光器是有区别的,否则这个壶就失去他的应有价值了。”

三百六十行,挚爱这一行。每个职业都有不同的乐趣,在乐趣中赵志达做到做好这个爱好的事业,这就是匠心。

匠心之所以得到赞美,是因为精湛的技艺需要日复一日的打磨和练习。匠人因希望和热爱而坚持,也为技艺的进步而振奋,而对匠人形之于物的赞美,正是对他们的坚持和进步的赞赏。

手艺,是人类的天赋,也是承天地之美意。艺品不同于工业产品,它是有温度、有情感、有历史积淀的东西。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手工艺灿若星河,无一不是那个时代主流阶层的意识形态载体,无一不与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人类,则会形成一种反向的审美和珍惜,对这些个性化的、顽强对抗工业化进程的珍产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喜爱,以彰显自己的个性、品味和阶层属性。

《天工开物》里说,“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物生于自然,人以巧工使之有用,既成全了天地的美意,也兑现了自己的生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