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碗面
发布:2023-07-14 19:47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叶正亭
苏州是鱼米之乡,按说出名的应该是糯米糕团,但偏偏一碗面同样出名。苏州的面与其说是一种食物,不如说它早已融入了苏式生活之中,一年四季、一季一味、不时不食,陪伴着苏州人长大的,总有那么一两家自己吃惯了的苏州面馆儿。不是有朋友来了才想到去吃一碗面,而是吃面是苏州人平常日子里的小确幸,只要是一碗面下肚,生活的烦恼和琐碎也就烟消云散了。
去外地或是国外求学的学子,假期回到苏州,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家苏州面馆吃面!航天英雄费俊龙是苏州昆山人,去外星球出差160余天,一落地就说道:我非常想念家乡,想吃母亲做的红烧肉,想吃苏州一碗面。
苏州一碗面,为何能让人魂牵梦绕,她真有如此魅力!
苏州一碗面,妙在汤。俗话说:听戏听腔,吃面喝汤。苏州面之汤,绝不是普通的酱油汤,是用了老母鸡、猪胴骨、河鲫鱼等,熬了5个小时得到的汤,那个才叫汤。冬天加酱油,称红汤。昆山人加入香料、香叶等一起熬,称“奥灶”。奥灶,在吴语中就是不干不净。夏天熬汤还要加入黄鳝骨,捞去汤渣、滤出清汤后,还要加入酒酿,称白汤。苏州夏日的一碗白汤面,又称“枫镇大面”,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呢!说从前枫桥镇上,有一对老夫妇,开了家小面馆,中午专卖红烧肉面。小本经营,每天早上,老太给老汉一把钱,让他上街采购食材。有一天,老汉上街采购,忽闻哭声,是一个女子跪地哭诉,家里有人重病,无钱医治,求好心人帮忙。老汉一激动,把手里捏着的钱分了一半给女子。他今天的采购全部减半,可最后还是没了买酱油的钱。老汉回家,如实禀报。老太非但没批评,还表扬了老汉的善举。可没了酱油,这红烧肉面怎么做?老太说,咱创新,就卖白汤,白肉面。这天,家里正做酒酿,老太挖了几勺酒酿入汤,以提鲜增香。没想到,一炮打响,天热人们觉得吃白汤面爽,第二天,老主顾还是要吃白汤面。老太趁势而上,开始打出白汤面招牌,整个枫桥镇的面馆,都学着老太,夏日专卖白汤面,出了名,人们就把这碗白汤面叫作“枫镇大面”。
初夏时节,“三虾”上市,所谓“三虾”,就是河虾怀孕期,这时候的青虾,有虾籽、虾脑、苏州人会把一只虾分成三宝:洗出虾籽、拆出虾仁、剥出虾脑,再把这三虾炒成一盆菜肴,盆子里还要垫一片新荷叶,这便是苏州名菜:清风三虾。这道名菜进了面馆,三虾与面共舞,便是“三虾面”。老食客吃三虾面,一般选拌面,称三虾拌面,汤另配。
苏州一碗面,妙在坯。苏州面馆都用水面,而非干面,且各有定点加工作坊,各有巧妙不同。总结奥秘无非是两点。其一,做面坯时多压制两潽,使得水面更有嚼劲;其二,和面时加入鸭蛋清若干,使得水面吃起来更滑爽。至于面坯规格,比如粗细、厚薄、长短等,各有妙招。总的,汤面适用细面,细面也分等级,最细的称“龙须面”。拌面宜用小阔面,便于虾籽粘在面条上。
苏州一碗面,妙在一个“情”字。用心下面,用情做面。煮面,面馆都用特大号锅、特宽的水,可以盛足量的水,锅旁有水龙头,一直在滴水,随时可加水,锅四周有凹槽,可下水。锅里水浑浊,随时可排掉,这样,就确保下面的水永远都清爽,让每一碗面都达到老食客追求的“头汤面”效果。捞面是个技术活,煮熟的面要捞进竹漏勺,然后在漏勺里翻几个筋斗,准确投到大碗中,这面便有了造型,俗称“鲫鱼背”。老食客在面馆坐下,就会对服务员提出要求,用的是行话,比如:重青、免青、宽汤、紧汤等,意思是说,我今天的面里要多加青,或是不加青。“青”就是蒜叶碎。也或者是提出要求,我今天要多点汤,少点面,或少点汤,等等。服务员会用行话传达给捞面师傅。一碗面置大碗中,像一幅画,白汤、鲫鱼背,碎绿点点。有些讲究的面馆还要在汤面的结顶处,洒上几根火腿丝。如此,绿肥红瘦,一碗面便有了灵魂。
苏州面馆的面师傅们说:我每天做面时,想的是我在为父母、自己儿女做的一碗生日面;我是在为隔壁邻居、兄弟姐妹做的一碗长寿面。需要用情、用爱,需要一门心思,一丝不苟。做好一碗面,面师傅们投入的是情与爱,热情与热爱。于是,苏州一碗面便有了温度,有了情与爱。一碗面,讲究热,讲究烫!苏州人吃面要做到四字烫:碗烫、汤烫、面烫、筷烫(风扇冷面、冷拌面除外)。
苏州一碗面,老百姓称它叫“阳春面”。真好!阳春面。春季,阳春三月,去吃碗阳春面;十月,人称“小阳春”,走!还吃阳春面。苏州一碗面,一碗朴素无华的阳春面,便从春吃到了冬,伴随着江南人的幸福生活。我呢,再在苏州一碗面里洒进一点点诗意牌胡椒粉,就叫:面对面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