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归处——敦煌艺术临摹与精神传承特展”
发布:2023-03-29 09:20 来源:长三角时讯
“此心归处——敦煌艺术临摹与精神传承特展”
“一带一路”掀起“敦煌热””,这一主题概念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并赋予时代光芒。它象征着“和平、开放、包容、融合”的时代特色,也彰显了新时代文明古国深沉持久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自信。为了完整表达“敦煌主题”的展览核心精神——“守护与传承”,2023年3月25日—6月25日,苏州博物馆西馆将举办“此心归处——敦煌艺术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本次展览是继“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之后的又一次“世界文化遗产系列”的主题活动。商借敦煌研究院、四川省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苏州图书馆等单位116件/套珍贵书画文物与文献,联合主办此项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盛宴,让“敦煌精神”浸润人心,引发当代人思考面对自身文化应该承接的使命。
此次敦煌主题艺术展览围绕敦煌壁画、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与文献三个方面有序展开。张大千、常书鸿、常沙娜、段文杰、史韦湘、谢稚柳、卢是、李承仙等艺术家群体的敦煌艺术临摹研究与对比展示(恢复原貌、客观写生与整理性临摹)。让更多观众以绘画展的观展方式,深度饱览千年历史文化宝库超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艺术名迹。敦煌壁画作品是这些敦煌先行者一生潜心敦煌艺术心血的凝聚,是他们一生探索敦煌的智慧结晶。他们临摹敦煌壁画是对敦煌艺术的执着追求,全身心地徜徉在敦煌艺术的王国里,与古人交流对话,探索追寻敦煌艺术的精髓,把古代敦煌艺术之美、古代敦煌艺术之神韵,完美地再现作为己任。他们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执着的信念与追求”、“择一事与终一生”的具有当代价值的时代文化精神弘扬了起来。
另外,为了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走进敦煌莫高窟,从敦煌研究院引进了敦煌最早的石窟之一,北凉三窟中最大的275窟,与观众一起沉浸式体验经典的1:1数字化、高保真、复制艺术窟。展示千年的莫高,永远的敦煌!敦煌莫高窟275窟的佛本生故事图壁画、交脚弥勒彩塑、阙形龛、藻井壁画是世界的优秀文明,是人类的艺术瑰宝。它们是丝绸之路上西来艺术中国化的重要例证,文明对话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对话因互鉴而丰富。
最后的敦煌学与文献版块,让千年敦煌与当下社会需求对接,成为年轻人爱上“国潮敦煌”的年度文化打卡地。通过数字敦煌与数字藏经洞版块的内容传播,回首敦煌、吐鲁番文献所经历的磨难,铭记历史的同时,努力推进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进步与发展。以“藏经洞专题”展示敦煌学的博大宏阔的同时,让更多的观众关注与研究海外回流的数字资源,让中国的敦煌、吐鲁番学真真正正
一部敦煌石窟艺术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宗教和文化史,它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1987年,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艺术圣地,敦煌莫高窟成功申遗,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一共有六条,只要满足其中的一条,就满足申请条件,而敦煌莫高窟六条标准全部符合。像莫高窟一样,六条标准全符合的文化遗产,全世界仅有两处:分别是莫高窟和威尼斯。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本着“立江南 观世界”的办馆理念,2021年,苏州博物馆启动“世界文化遗产系列”展览,首展“海棠独香——大足石刻的发现与传承”让观众感受到了以“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的无限魅力。今年,我们以“敦煌”为主题,策划了“此心归处——敦煌艺术临摹与精神传承特展”。
不同于以往的敦煌主题展览,本次展览围绕敦煌壁画、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与文献三个方面展开,以张大千、常书鸿、谢稚柳、卢是、段文杰、史苇湘、欧阳琳、常沙娜等艺术家群体临摹、研究敦煌艺术的成果为主线,通过复原敦煌最早的石窟275窟、敦煌藏经洞最早的原始记录稿本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等116件精品文物,追溯敦煌历史、展现敦煌艺术、讲述敦煌故事、传承敦煌精神。
展览中展示的敦煌壁画,涉及故事画、经变画、尊像画、供养人像、装饰图案等各种类型,涵盖复原临摹、现状临摹、整理临摹等不同技法。画中的每一根线条,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敦煌守护者的青春,他们通过手中的纸和笔与古人对话,探索敦煌艺术之美,让人近距离领略佛祖千年的慈目和飞天动人的身姿。这其中包含的文化穿透力和艺术生命力,非融合再生与现实关怀而不能,这也是敦煌艺术的时代精神。
此番重叙敦煌艺术,离不开敦煌研究院、四川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苏州图书馆等单位的鼎力支持,也离不开卢是家属、田洪先生、罗伦建先生的大力襄助,在此谨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敦煌,穿越千年的风雨,饱经文化的沧桑,大地苍茫,岿然屹立于东方,恰是吾心之归往。
是为序。
谢晓婷
苏州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