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在苏州

发布:2024-12-01 13:43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叶正亭 
中国的菜系,一说是四大菜系,为:粤菜、鲁菜、川菜、淮扬菜。一说是八大菜系,为: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这里的“苏菜”是指江苏菜,以淮扬菜为代表。这就让苏州人有点憋屈。江苏从来就是有苏南、苏中、苏北之分,苏州菜与淮扬菜还是有着天壤之别,风格、味道都不一样。从前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都喜欢苏州菜,乾隆皇帝还把苏州大厨借调到京城,专为皇上做菜。那么历史上为啥没有“苏州菜”呢?老百姓心心念念的“苏帮菜”又在哪里呢?以写作《小巷深处》《美食家》著称的大作家陆文夫先生曾经戏说,他说中国评选菜系,有两个地方不屑,一个是北京,一个是苏州。你既然不屑,人家也就不理。于是不论是四大菜系,还是八大菜系,从来就没有过北京菜 和苏州菜,这是对两地当时“傲慢与偏见”的惩罚,咱也得认啊。但是,苏州菜从没有因为没评上八大、四大而懈怠,一代又一代的苏州大厨们不断努力,创制了一道又一道享誉中华的经典菜肴。
川菜进苏州,其实是有难度的,苏州人基本不吃辣!很多年前,带女儿暑游四川。到了成都,夜宴自然是火锅,但女儿说不吃辣。我们就和服务员商量,火锅里的汤底就用开水。结果这一锅无辣火锅,吃得大家是一点感觉都没有。川菜离开了麻辣是无法呈现的。
今天的苏州食客大都也能吃辣了,那是从四川火锅进入苏州开始的。年轻人、新苏州人、天南海北的旅游者都爱麻辣。在四川火锅的开导下,苏州才有可能开出川福楼,一家主打川菜的大酒店。
川菜的特点: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以麻辣著称,已有三千年历史。
说川菜,脑海里会跳出一张菜单,有:泡菜、夫妻肺片、樟茶鸭、毛血旺、神仙扒猪手、宫保鸡丁、鱼香肉丝、回锅肉、叶儿粑、担担面等等。这也是近30年来,我经常去川福楼必点的菜品和点心,正宗的川菜、川味。
说美食文化,是说这道菜肴或点心中蕴含的历史传说和故事。比如苏州的莼鲈羹,背后是“莼鲈之思”的成语。比如苏州的鲃肺汤,就会提到于右任光福赏桂,“归舟木渎犹堪记”的故事。川菜的文化同样也是每道菜品中的历史,有故事、有温度,便是文化。川菜的“夫妻肺片”倒是可以和苏州的“鲃肺汤”有着“同误”之趣。鲃肺汤里是没有鲃鱼肺的,有的只是鲃鱼肝。夫妻肺片,也没有牛之肺,有的只是牛肉、牛肚和牛心,卤熟后切成薄片,加入葱段,香菜碎等,用红辣油炒制而成。20世纪30年代,成都有一对夫妻以制售凉拌牛杂为业,他们比较谦卑,称都是些牛杂下水,统称“牛废”,是废料。“肺片”是从“废片”谐音而来的。
毛血旺,30年来最受苏州食客爱戴的四川名菜。一群年轻人走进川福楼,点了四道四颗星(辣的程度)的川菜,又要了两份毛血旺。服务员问,为啥要点两份?回答说一份不够吃。有位在美国留学的苏州学子,每两年回苏探亲一次。一到家,放下行李,就直奔川福楼,说是想煞了毛血旺。毛血旺比较简单,没有高档食材,也没有山珍海味,有的只是午餐肉、黄喉、肥肠、毛肚、鸭血、鱿鱼加上黄豆芽,芹菜段等。关键是汤料,用牛肉粒、豆瓣酱和四川人特制的香料调制出的高汤。喝一口毛血旺的汤,那叫回肠荡气,酣畅淋漓。我个人最喜欢的是毛血旺里的黄豆芽,那是事先煸炒过的,煸炒要透,吃口是“瘪纽纽”的脆爽感。没有煸过的黄豆芽,吃口是“水茄茄”的,有点青子气。
樟茶鸭最能体现川菜的精致与精美。一只老鸭用了三种烹调方式,先是卤,再是蒸,最后煠(大油锅,北方人叫油炸,苏州人叫油氽)。樟茶是樟树叶与茶叶的简称。在卤老鸭的时候,用这两种“东方树叶”。 樟茶鸭的口感:外脆、里酥、喷香。据说周恩来总理生前招待外国友人,常用这道樟茶鸭,还亲自讲解鸭的烹调故事。
担担面。苏州从前有一种沿街叫卖的小吃担,叫“骆驼担”,一头有个炉子,一头放食品和碗盏等。“笃笃笃,卖糖粥”,卖的不仅有糖粥,还有小圆子、小馄饨、糖芋艿等。无独有偶。四川也有骆驼站,功能是一样的,只是他们叫卖的是面,老百姓亲切地称这份面为“担担面”。如今的担担面已登堂入室,成为一桌川菜宴必点的主食。担担面仍保持着“ 川魂”,贵在那一勺卤,是用肉末、芽菜、酱料煸炒而得,和苏州的“风扇冷面”有得一拼。区别有三:一是热拌,二是卤拌,三是鲜辣。
川菜进入苏州,有些菜品必须做“适地化”改良,就是吸取苏州菜的精华,推出川味苏菜,川福楼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比如他们有清炒虾仁,虾仁水蒸蛋等,比如他们的拇指生煎、桂花糖藕等,又比如他们有一道蟹黄豆腐,那是一道热卖了20年的苏味川菜。取阳澄湖大闸蟹之蟹黄、蟹肉(苏州人称“蟹粉”),取“太湖三白”之虾仁,与水豆腐共舞,加几粒青豆,添色。盛于垫有锡纸的美器。锡纸下有滚烫的盐,以保暖。这是一道非常成功的“适地化”改良型的新菜肴,无论是色、香、味,还是趣、器、名,都可以打高分。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