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惠明 ——瓷上“芭蕾”

发布:2022-08-29 18:53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施惠明
——瓷上“芭蕾”
 
冯丹霞 文 朱桂根 摄
 
 
功底
在浙江嘉兴的文化圈里,提起施惠明,那是无人不知的“老法师”。一头微曲披肩的发,牛仔裤配上格子衬衫,这一随性而洒脱的打扮,也是他性格的体现,他也将这一特质融入作品之中。出生于1957年的他今年66岁,现为浙江省书法研究会会员、“正义之声”诗书画院副院长、江西省美术大师、江西景德镇瓷器研究院嘉兴分院院长、全国书画等级考核陶瓷美术专业一级画师。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年纪正是“值钱”的时候。
从小,施惠明就展现出和同龄孩子不一样的一面,对书法情有独钟。虽然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但却不遗余力地支持着。从12岁拿起毛笔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这支笔伴随着他的一生。因为喜欢,所以热爱。10几岁的孩子正是贪玩的时候,施惠明却拿着笔在家一日日的练着。在那个物质与文化都匮乏的年代,没有字帖临摹,他就抄毛主席诗词。就这样对着诗词练了一两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本《金训华字帖》,把施惠明高兴坏了。“当时一本练字的大字薄是一毛一分钱一本,一本有30张,我就每天对着字帖练一本。要知道在那个年代,3块钱就能养活一个人,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支毛笔三毛八分钱,整整用了5年,这支笔好高级的”。 施惠明回忆并感慨道。
从那时候开始,施惠明从未间断练字,桌上从只有一本《金训华字帖》到《王羲之字帖》……,从颜楷,再摹秦隶北碑,到“两王”行草,并左手开始学篆刻。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他能左右手同时开弓。左笔书法天真逸趣,风骨遒劲;右笔书法笔势雄健,意态万千。并逐步形成质朴、流畅、豪放、洒脱的艺术风格,这也为他今后在瓷器上作画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转变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每一程都有每一程的风景。
1976年,年满20岁的施惠明高中毕业后进入嘉兴市建设工艺礼品社工作,因为字写的漂亮,他被安排负责在画上题款。工艺礼品社有6个裱画间,每间都是各种品类的画,还有不少是古代名画和当地名家的画,以国画为主。因为接触的多了,施惠明也萌生了自己也要学画画的念头。
从此,施惠明白天在单位给画题款,晚上就在家里画画,从素描开始,每天画一幅肖像画,重点抓住人物的脸部特征进行临摹。他从素描肖像开始临摹花鸟、山水,没有老师教,他就临摹礼品社里大师名家的画。渐渐地,他的画作自成一派,在圈内小有名气,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1979年施惠明的作品获得了首届全国群众书画大赛优秀奖。八十年代初期其书画作品已经被东南亚和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
“书法、和国画是相通的,它们最大的共同点都是用毛笔进行创作,但是书法是黑色的,而国画是彩色的。书法对于文字的线条是非常讲究,一副好的书法作品需要的是挥斥方遒的力道和优美,而国画对于线条的勾勒,讲究的是用色彩去填充线条的饱满。”无师自通的施惠明用近50年对艺术的坚守诠释了自己的见地。
 
相遇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施惠明再一次重新出发。1996年,嘉兴文联的一位朋友在参加完一场全国性的会议回来后跟他说,让他去景德镇学习瓷画,并介绍相关人士给他认识。行动力和执行力极强的施惠明并未多做考虑,在那年最火热的季节,背起行囊独自一人朝着心中的梦想而去,这一走,就是五年。
初到瓷都,除了震撼,更多的是对手艺汲取的渴求。景德镇有大大小小数万间瓷器工作室,为了扎根学习,施惠明也开了一间工作室,这是他学艺的“秘密武器”之一。工作室除了正常和同行交流之外,空闲的时候,他就到其他人的工作室里去玩。说是玩,其实是在边上偷偷学艺,并有意无意地向他人请教。多年后的今天,施惠明谈起自己这段学艺经历,仿佛就在昨天。
用绘画装饰瓷器,开始于唐代。自元朝以来,在瓷器上以青花、粉彩、釉下五彩等釉上和釉下装饰技法进行绘制的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绘画的类型。在景德镇的这段日子里,施惠明潜心学习,从拿到一个瓷器白坯开始,到布局、勾线、上色……,每一步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一丝不苟。
画什么样的题材如何去表现更能体现画家创作风格与趣味追逐,又能与中国经典陶瓷艺术完美相结合,施惠明在观察着,思索着。在宣纸上作画,笔随心走,墨随笔至,墨是轻盈的、流动的、顺滑的,纸也是平面的,画上去是直观的,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用粉彩颜料在瓷器胚胎上作画,笔是沉滞的、浓稠的,需要画家手臂上有很大力道与造型上的简化、归纳。
施惠明结合国画手法,创新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装饰瓷器的技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笔笔勾描,一下下点染,胸中有天地,落笔成精彩。无论花卉、虫草、飞禽、走兽,或者人物、山水均构图别致,布局合理,造型生动,独具匠心。在义乌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他的作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生
从一个个像婴儿一般素白纯净的胚体,到穿上一件件漂亮夺目的“外衣”,在施惠明的手中,它们得到了“新生”。春夏秋冬,一心系于一件事,两手也只为做好一件事,这是施惠明的专注。
欣赏施惠明的作品,不仅仅要看其表面,更主要的是看其作品所体现的神、气、态等内涵韵味,这也是施惠明本人艺术修养及设计绘画水平的体现。
在他的工作室里,陈列着各色不一的瓷器。有茶盏,有瓷瓶、有盖碗、有瓷盘......,每一件他都如数家珍。这里边,既是器的故事,也是他的故事。
陈列柜里摆着一对龙凤金钵,别看它们个小,做起来却不容易。施惠明称,做这两个小杯子,它的材料很特殊,是用纯金粉调制,这很考验手艺人的基本功。调的太稠或太稀,都不易描上去,而且时间要把握的正好,需要很高的专注力才可以。
瓷器上写字,也是施惠明的拿手绝活。在一个直径约7.5厘米的佛钵上写284个字的《心经》,对他来说是最平凡的事。只要看一眼器物,就大概知道该如何去布局,如何去排列,不需要在上面打底稿,而是直接用毛笔一气呵成。这种功底,没有数十年的积淀是达不到的。
匠心之所以得到赞美,是因为精湛的技艺需要日复一日的打磨和练习。匠人因希望和热爱而坚持,也为技艺的进步而振奋。而对匠人形之于物的赞美,正是对他们的坚持和进步的赞赏。
手艺,是人类的天赋,也是承天地之美意。艺品不同于工业品,它是有温度,有情感、有历史积淀。物生于自然,人以巧工使之有用,既成全了天地之美意,也兑现了自己的生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