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个“社会人”吗?

发布:2019-12-05 11:18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请不要误会,这里所说的“社会人”不是您理解的那个“社会人”。这里说的“社会人”,指的是每个孩子也都是社会的意愿,有权利、有必要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而非永远都是上课、作业、各种班,“与世隔绝”。

11月24日,苏州观前街新华书店三楼,媒体人、家庭教育导师应新华书店之邀,为到店阅读、买书的孩子和家长们做了一台“快闪”式的演讲,没有提前的预告和邀请,而只是通过店内广播通知“恰巧”在场的孩子和家长们。

惊喜的是,效果有些“炸”,从开始时的十来个人,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人被吸引过来,再到后来济济一堂,主办方安排的座椅竟然坐不下了。

朱桂根老师演讲的话题可谓颇“接地气”,针对当下许多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的问题,做了深刻的剖析。伴随着激情澎湃的演讲,“金句”不断,打动了在场的大多数家长和孩子们。

朱桂根的话题从一个很典型的真实案例开始:有一个上六年级的孩子,成绩非常优秀,是数一数二的尖子生,然而她和家长的关系竟然到了“冰点”,和爸爸妈妈已经长时间没有对话了。如果只看她的学习表现,无疑是喜人的,然而,谁在关心她的心理问题?在喜人的学习成绩背后,很可能隐藏着她的痛苦,甚至可能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她只能通过学习来逃避。

这样的孩子,对社会和生活的参与度接近于零,或者可以说,他或她已经和社会“隔绝”了,没有参与权,没有体验权,对任何事情都是习惯性依赖。

朱桂根把原因归结为三点。首先是家长成为了孩子的“包干司令”,大事小事,任何事情都由家长负责完成,不让孩子插手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甚至已经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程度。其次,是溺爱,也就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和欲望。殊不知,溺爱是抹杀孩子创造力的第一杀手,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快乐,变成一个无限度的索要者。最后,家长太看重孩子的成绩,把教育孩子的标准唯一化了。

这样做的后果,除了导致孩子的抗挫能力差,还会导致孩子失去感恩之心,对别人为他做的任何事情无动于衷,潜意识里觉得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进而变得自私自利。

针对这些问题,朱桂根也给出了“解药”。首先,家长对孩子要做到“精准陪伴”,多花时间和精力在陪伴孩子上,但是不是意味着所有事情都要帮他做,该是孩子做的、孩子有能力做的,都必须让孩子自己做。

其次,为自己、也为孩子建立目标,把孩子当作未来的国家栋梁之才来培养,同时也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从而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目光高远,那么他的未来的“下限”必然就不会低。

我们常常会说,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是全然的、百分之百的,真的吗?真正的爱是什么?并不是你能把自己的命都给他,也不是他要什么你都能满足或给予。真正的爱和此无关。

朱桂根说,真正的爱里面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它像太阳给予万物光和热一样,给出本性的能量。如果把这个标准称为真爱的标准,那么来检点一下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是真爱。你期待他学习好,你期待他做个好孩子,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你越期望他好,你越形成对他的压力。

不给他们压力,却要给他们积极充分的陪伴,以及富有智慧的引导。如果家长做到这一点,那他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成功的。

陪伴这个词和“爱”是相互伴生的,难以割 舍甚至难以区别的。很难说陪伴里有没有爱的存在,或者爱里有没有陪伴的存在。陪伴分有效的陪伴和无效的陪伴。无效的陪伴,是缺少交互的陪伴,仅仅是时间上的概念,却对孩子不闻不问、不管不顾,而只顾自己玩手机或其他,这样自己很累,却毫无成效,或效果极差,自己却生成了“我这么努力,你这么没用”的抱 怨。

真正的陪伴是什么样的?朱桂根老师举了他和女儿晴儿之间发生的故事作为例子,有一次晴儿抱怨父母只顾着自己玩手机,而自己却在辛苦学习,“不公平”;这时候,朱桂根深刻地反思了自己,自己也觉得这种陪伴很糟糕,于孩子无效果,于自己也是浪费时间。于是他和女儿达成协议,她在学习的时候,爸爸也不歇着,在她身边看书,陪她一起学习。这样的陪伴,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虽然不是做的同一个“作业”,但是同样都是学习,父女俩在互相“较劲”的同时,女儿也很明显感觉到有人“监督”的压力,一刻也松懈 不了———学习效率自然大增。

朱桂根说,掌握好了爱的尺度、做到了有效的陪伴,让孩子自己积极应对遇到的各种问题和人际关系,这样,既有利于更好的学习,又不脱节于社会,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情商智商逆商“三高”大有益处。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