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敏华 意追传统 心随时代

发布:2021-08-30 10:33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2500多年前,吴王阖闾于太湖之滨置所造船。2500多年后,除了太湖依旧烟波浩渺之外,留下来的,也就只剩下因吴王造船而得名的舟山二字了。

太湖之滨,三吴之中,人文渊薮,尤工技艺。恰如诗人能写出如梦般意象,舟山的艺术家以刀为笔,于果核的方寸之间,完成对美的表达与解构,不输诗人。

果核无心,是雕者赋予其灵魂与气息、性格与气质。核雕是雕者与果核的对话,于作者而言是其表达的载体,而刀则是语言。“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很清苦的活,一件作品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不能功利,也不能浮躁,不然就失了味道。唯于创作过程之中,觅得一些乐趣,能沉醉其中,方能体会,那些远去的时光,并没有消失,是沉淀到了小小的籽核之上,于细细刀痕中转化为岁月的包浆。

核雕艺术家工作室的展厅可以是几百平米的阔大空间,小小核雕作品如同在浩瀚宇宙里遨游的星球。但他们的创作空间,却往往只是一个二三平米小间里置一个工作台,矮小的凳子让创作者必须直起身子脖子,将将让脑袋略高于台面,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可以长时间工作。

任敏华雕刻艺术馆在舟山的核雕村,但他并不去那里雕刻,他喜欢呆在同样位于舟山村的老宅子里,从后门出去便是青山和田野,院子和房门对外界形成双重阻隔,

关上门,那两三个平方的空间,便是他一个人的大千世界。

破其形 赋其灵

 

任敏华是舟山村人,出生于1972年。当地人大多是靠手艺谋生的,任敏华这一代人,一出学校立马就去学手艺了,这几乎已成传统,有的学木匠、水泥匠,更多的学红木雕刻、核雕、画画等。

任敏华的阿姨须培金是核雕名家,与先生周雪官双双耕耘核雕40余年,技艺超凡入圣,被誉为核雕界的“神雕侠侣”。16岁的任敏华看着须培金一件件惟妙惟肖的核雕作品,心中满是好奇和敬佩,他就自然而然地拜在阿姨门下学习核雕。他记得当时学艺时的许多细节,师傅把核雕最基本的要领和他说了一遍后,又给他示范做样子,不一会儿,一个人物头像的雏形就出现在任敏华的面前。看着师傅运刀自如,得心应手,任敏华本以为也不过如此。然而当他第一次拿起刻刀,与橄榄核亲密接触时,却发现刻刀根本就不听使唤,持续几天都一样。任敏华几乎要打退堂鼓。

须培金告诉他,每个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学艺就是“三年萝卜干饭”,只能下狠功夫,勤学苦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心要静得下,屁股要坐得牢。

此后他就心无杂念,把十八罗汉头像的每一步骤都认认真真地学下来了,这也奠定了他以后形成人文题材创作特色,以及刻画不同人物表情的扎实基本功。

但真正的领悟,是从当兵后重返雕刻台开始的。艰苦而严谨的部队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提升了他的素养,养成了他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态度。

2000年,成立了任敏华核雕工作室,他的核雕作品走向上海、北京,受到一大批玩家的青睐。2011年,任敏华拜苏州牙雕大师殷淑萍为师,通过向前辈请教,提高自己的雕刻水平。

任敏华的“出圈”之作,应该属“文人八爱”系列,他选择了一个很“老”的题材,就是古代著名文人的雅好,却又创造性地把他们组合在一起,融合多种雕刻技法、书画并茂地在八颗橄榄核上分别表现了‘羲之爱鹅’、‘渊明爱菊’、‘李白醉酒’、‘茂叔观莲’、‘和靖咏梅’、‘米芾拜石’、‘东坡观砚’、‘玉川品茶’八个文人故事。这个系列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也让任敏华更加坚定地走人文核雕风格之路。

任敏华历年所获的专业奖项,几乎都是他人文题材的作品。2008年,《风景十八罗汉》和《知足常乐》获江苏省“艺博杯”创意奖。2009年,《钟馗醉酒》获省“艺博杯”银奖。同年,《紫气东来》、《盛世太平瓶》获“艺博杯”金奖。2009年,《跳芭蕾的女孩》获苏州工艺美术大展金奖,同年《坐莲观音》和《钟馗嫁妹》分别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优秀奖。2011年,《风景八仙》获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12年,《降龙伏虎》获中国(苏州)工艺美术大展“苏艺杯”金奖。2013年,《羲之饮鹅》获江苏省“艺博杯”金奖。2016年《八式核雕苏派盆景》获江苏省“迎春花奖”,2017年核雕《八圣图》获得‘苏艺杯’金奖。2017年核雕《花开见佛》获得江苏省雕刻大赛银奖。《品茗赏梅》荣获2018苏州市优秀版权二等奖,《寻色江南》荣获2020苏州市优秀版权二等奖。他的核雕单件《虎溪三啸》、《回乡偶书》2008年被苏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三酸品醋》被北京爱慕美术馆收藏。《苏园集锦》《姑苏园林集锦》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江苏中心收藏。

任敏华本人也先后荣获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苏州民间工艺家、苏州市姑苏高技能突出人才吴中区杰出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吴中工匠、吴中区文化重点人才等诸多荣誉和称号。

境之外 意无穷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创造美的意境,需要创作者通过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使作品呈现一种超越视界及观感的“境外之境”“象外之象”“意外之意”,使之“画有尽而意无穷”。

苏工苏作在工艺上有“精、细、雅、巧”的特点,但其实在审美和内涵上,确是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美学。在古代,苏工、苏作还有一个同义词,叫做苏意,便是格外强调了它的美学特质。一件作品,如一幅画卷,人文典故尽显,风雅古意扑面。

在时代日新月异的审美更迭中,任敏华默默坚守着那一份传统文人的情怀和趣味,也吸收当代艺术创作的手段和活力。这没有对错,你可以喜欢当代,也可以喜欢传统,我们生逢这个多元的时代,亦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多元的选择。每一份用心的坚守,都配得上我们的敬意。

为了在核雕作品中既能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又能体现当代虚实关系的表现方法,任敏华力图在作品创作中以中国画的传统方法,结合现代艺术,进行布局和构思,以人物、景物,构成“人、景、情”的三层结构。他学习明代玉人陆子冈作“子冈牌”的方法,一面为浮雕画面,一面则为诗文表现,运用本人擅长的微刻草书,构成了书画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以探求更加符合当代人审美理想、审美追求、审美情趣,采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铺展出一条核雕艺术的新路。

《跳芭蕾的女孩》,任敏华巧妙地利用橄榄核之瓣的结构特点,精心设计雕刻出三个翩翩起舞的芭蕾女孩,每个都神情嫣然、形态婀娜、整体连贯、舞姿优雅,配以旋转的底座作为舞台,更使得静物展现出灵动的美感。

这件作品当年就获得了金奖,在展会期间成为媒体聚焦的明星,许多人在看了这件作品之后一定要认识下作者,周春豪、殷淑萍、董兰生等一些前辈大师也予以热情的赞许和肯定。

自明人魏学洢写《核舟记》以来,核舟就成了核雕人绕不开的一个母题,毕竟能做出核舟,就表明自己至少在技艺上达到了古人的那种“技亦灵怪矣哉”了。任敏华也创作过一艘按故宫博物院藏“核舟”1∶1比例“复刻”的作品,不同的是他还在船底雕刻了100多字的《赤壁赋》。

“船底”大约也就是小指指甲那么大的面积,雕上数百字,且要将细如蚁迹的文字雕刻出书法意蕴,见的是精湛的运刀功力和雕刻技艺,考验的是艺术的修养和心静如水的定力,虽取意毛笔书法,但刀锋终非笔锋转折点划间的痕迹,既要表现如同毛笔在宣纸上书写的笔触韵味,又要呈现出运刀走峰的雕刻趣味,这就要雕刻时一气呵成,中间任何的停顿犹豫都会难以贯通。这个技艺,我愿称之为“登峰造极”。

将书法融入到盈盈方寸的橄榄核雕中,正是任敏华核雕艺术一大特色。

任敏华以刀代笔,在“曾不盈寸”的橄榄核上,隔着时空与花鸟虫鸣、山水人文对话,在结合诗、书、画的内容创意特征上,日渐在技法层面形成了自己独到的特征。他的作品在造型上生动鲜活,线条清晰流畅,表情真实自然。他的题材大多选择人文典故、诗词意境、民间故事,如《唐寅画意》将唐寅、小姐、丫鬟、仕女四个人物之间眉目传情表现得惟妙惟肖;《虎溪三笑》以浮雕、镂雕、圆雕等多种手法生动再现文人陶渊明、道士陆静修、高僧慧远“三人三笑语,一花一世界”的场景。《回乡偶书》《紫气东来》《文人八爱》《三酸品醋》等作品,亦雕亦画亦书法,皆为任敏华人文核雕的代表性作品。

歌时代 显本色

 

部队的历练,让任敏华特别拥有对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期间,他即以刻刀为武器,第一时间打造出了以钟南山教授和白衣天使为对象的核雕作品,代表工艺美术界为抗疫救灾发声,起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作品《钟南山院士》选用了一颗四花大核,以高浮雕形式雕刻,正面是钟南山院士面对这片防疫抗疫战场,充满坚定的面容,反面则是几个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前后雕以一面飘扬的五星红旗作为连贯呼应,把心与心凝聚。整个作品把钟院士以及医生护士刻画在一个方寸之间,以此表现他们为了人民健康所做的伟大贡献。

“作为一名党员、退伍老兵、一位新时代的雕刻艺人,虽不从医但我想用手中的一把刻刀来歌颂新时代的英雄,以此支持我们奋斗在前线的战士。我希望能以我一件小小的作品表达我对前线人员的支持与鼓励,同时也致以我崇高的敬意,我相信在五星红旗的照耀下全国人民一定能团结一心战胜病毒!”任敏华说。

今年喜逢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周年,为庆祝党的诞辰,任敏华创作了一件献礼之作,以“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书法竹刻为底座,一枚饱满圆润的橄榄核表面,以圆雕、浮雕等多种技法雕刻了党旗、“100周年”庆祝LOGO、天安门城楼、嘉兴南湖红船、延安宝塔山等红色元素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港珠澳大桥、天眼、高铁、“鸟巢”等伟大成就,合计数十种元素集于一核,排列谨严有序,细节精细圆润,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堪称匠心之作。

文人、艺术家在好的时代,理应是时代的讴歌者。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