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的符号

发布:2024-05-14 10:41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 / 徐千懿
 
大美郎溪,是一个鱼米之乡。像锦绣江南众多的佳丽地一样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今天要去的毕桥镇,也不失小家碧玉之美。与其他乡镇不一样的是,她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符号。
郎溪的巷道文化的打造,成了郎川大地一大景观。她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绿色、智慧、全新的出行环境,也开阔了眼界,增添了乐趣,具有教育和传承的意义。
“古街街头长柳舞,老墙墙皮半剥落”这是形容老街头巷道的凄惨之境,那是当年淹水,遗留给居民的回忆。巷道与繁华虽然只有几步之遥,却默默地在小镇深处喘息。窄窄的街巷里,砖墙上斑驳的涂鸦,老旧的门牌号码,仿佛诉说着岁月的城南往事。这与繁华的街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现在,我们走进杨家桥巷道的那一刻,巷口倒挂的五彩斑斓的油纸伞“惊艳”到了我。仿佛看到“一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站在巷子口放眼纵望,你会发现这巷道,就是一个展示艺术的长廊。她装着小镇的记忆,在每一缕阳光下诉说着郎溪千年的民族文化和民俗艺术的沧海桑田。“郎溪记忆”在这长廊里详细地记载着。让我这个老郎溪人都为之震撼,受益匪浅。
走进巷子深处,你还会发现,画师们巧妙地利用环境就地取材,把院落和墙面融为一体。那龙腾,那抹花红,还有那墙头欲坠还休的盆花,一个好似要飞,一个就要跌落的感觉,让人不得不佩服作画人的巧妙绝伦的技艺。
路边的电线杆、陈旧的窗户、垃圾桶、电箱等破烂不堪的种种,都被雕塑得更是别具一格,妙不可言,让人不忍触碰。
当我一个转身一抬头,那高楼的墙面上,那一幅幅巨幅山水字画,工笔流畅,浓淡相宜,那浓墨重彩的画作构思,忍不住连连称赞高手在民间。
巷道文化不仅仅是个体的故事,还是这个时代的社会缩影,更是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这种巷道文化之美,不得不让人身心愉悦不舍离去。
巷道文化和烈士陵园,它们在小镇中同时存在。它们是城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烈士陵园是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缅怀英烈,是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夏雨初烈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的幸福,奉献了年轻的生命,他带着一个未完的理想走了。但他的精神始终照耀着我们,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们牢记他的名字,将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的信念传承下去。
如果说革命烈士的精神力量要永远传承,那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值得人们去敬仰的。
你看那池塘里那些枯败的残荷,虽有几分悲凉,却不失落寞之美。尽管已凋零残败,却在瑟瑟秋风里坚守着,仿佛诉说着她的坚韧与不屈。为这,不知被多少才子佳人所动容而钟爱,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挥毫泼墨。
岸边的芦苇飞白同破败的残荷彼此呼应,都有一种寥落之美。芦苇花却在阳光下散发着点点的银光,芦絮宛如轻盈的羽毛,在空中洋洋洒洒。当我来到由芦苇夹道的河埂上,漫步在芦苇丛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温暖而宁静的世界。芦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一种恬静柔美的气息,让人心境平和,忘却尘世的纷扰。最终,还是忍不住用手机定格住那美好的瞬间。此时此刻不得不赞叹,残荷、芦苇将沿河装点得如诗如画,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倾倒,为之吟诗作画!
正当我沉浸在芦苇的花香里。一阵阵隆隆的机械声,转身一看,那是一台庞大的收割机,像一只勤劳的甲壳虫,在稻田中穿行,留下了串串的足迹,收割完稻谷,缓缓地爬出了稻田。
圩埂下一辆辆装满稻草的手扶拖拉机排队运输,拖斗上稻草堆如小山,如负重的蜗牛缓缓地前行。她们把稻草从田间送到圩埂上,再搬运至大货车上。
此情此景,阳光、芦苇、 渔网,还有蜿蜒的小路,那一静一动的美,颇有意境。这让一起来采风的何小玲和“莫问”两位美女画家激情满怀,立即支起画板,把那深邃含蓄之美和那欣欣向荣的景象跃然纸上。
有句话说得好:尘世就是唯一的天堂。那么,我想,小镇的巷道文化,乡镇振兴的勃勃生机就是天堂的世外桃源。
此行,“郎川记忆”在巷道里成了一个城乡文明的新地标。乡村的振兴工作成果如雨后春笋般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郎溪人,为郎溪的进一步繁荣发展而感到欣慰和骄傲,更想写点什么、做点什么……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