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 “减法”逻辑 (二)

发布:2023-08-29 14:05    来源:长三角时讯
文/朱永新
 
三、课程内容的减法是时代的需要
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的新的时代,社会呈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减少我们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育内容。
第一,社会信息化。无论学校怎么增添内容,都无法跟上新知识的增长速度。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爆炸,人类的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新知识不断涌现。我们在学校里面学习的内容跟不上新知识的生长速度。知识膨胀、信息爆炸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 
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的研究表明,人类知识的倍增周期不断缩短,在19世纪为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前半叶为10年左右,到了70年代,缩短为5年,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则几乎是每3年翻一番。有人统计,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而近10年来出现的创造发明比以往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13000~14000篇,每年登记的新专利达70万项。
莫兰指出,人们在知识膨胀、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无法驾驭这些知识和信息,被大量垃圾信息所淹没,面对海量的信息茫然无措,甚至连最狭小的学科内的专家也不能理解他们领域中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防止在信息在失去知识,在知识中失去智慧,陷入有知识无智慧的境地。
第二,教育资源泛在化。学校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随时、随地,线上、线下,人人、处处都可以获得知识。在学校学习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受到了很大的挑战。美国也好,我国台湾地区也好,都出台了《在家学习法》,在家里可以得到学校里教的所有东西,通过网络,通过各种教育手段,美国现在有两三百万在家学习的儿童。其实我们中国也有,我的朋友中就有。只不过他们还需要在学校办一个“户口”,保留名义上的学籍。
第三,职业流动化。在校学习内容无法满足流动化的需要。一个职业干一辈子的时代过去了,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一些行业退出历史舞台。在西方发达国家,大概一个人一生平均有10次以上改变职业的机会。过去学校教育为职业做准备的这样一种理念和形态,也将发生很深刻的变化。很多国外大公司明确不看专业背景,只要求学生具有好的素养,好的学习能力,是因为你在学校学到的内容不可能满足你这一生的工作需要。
第四,技术赋能化。过去,我们主要是靠自己的大脑进行学习。现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高新技术都在为教育赋能。马斯克已经把芯片装在人的大脑里了。未来人的学习、认知方式将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通过认知外包,人的学习能力也会大大增强。传统的以记忆和再现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方法也会发生很大变化。
第五,学习终身化,使得过去一次性完成的教育过时了。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这样一种刻板式的阶段式学习,与贯穿整个人生的未来式学习、连续性学习,是矛盾的。今天的学校,实在没有必要学习那么多的课程、那么多的内容。
第六,教育个性化导致学校教育内容显得刻板单调乏味。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的学习是没有选择的,小学、中学的教育内容、教育时间、教育空间都是被填满的,学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未来将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特色需要。在马斯克的Ad Astra学校,课程就很个性化,除了少数基本的课程,他们会让学生接触和学习人工智能、火箭喷射器等方面的知识。学校的课程内容会每年翻新,学生甚至可以自己决定课程内容。同时,学校还会邀请各界学者、专家到学校演讲,给孩子们分享更多的知识内容。
上海有一位企业家,他的孩子从小就喜欢高尔夫球,孩子要练球,就不能天天上课,就要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高尔夫球练习场上。之前,父母担心孩子不能全天候在校学习未来学习成绩会变差,但事实证明,孩子学习成绩不错,练球并没有耽误孩子的学习,孩子通过在家学习的方式完成了学业,被国外著名大学录取。这就反过来说明我们在校学习的内容,我们的课程内容、教材内容、练习内容,存在减少的可能。如果未来有更多的孩子像这样选择个性化教育,我们怎么可能在课堂上教那么多的内容呢?
四、课程改革的原则——“更少,但更好”
人生也好,教育也罢。教育内容如何做减法,的确是一个大学问。
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时间,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最大空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学一生有用的东西,的确是教育需要考虑的大问题。
《精要主义》这本书虽然不是一本教育著作,更不是一本关于课程和教材的著作,但对于我们的课程改革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作者在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研究。他从思考、行动和收获三个层面,剖析了非精要主义与精要主义的不同。
第一,思考的层面。
非精要主义:所有事,所有人。我必须做。一切都重要。怎样把一切都安排妥当?精要主义:更少,但更好。我选择做。重要的只是少数。怎样权衡取舍?
第二,行动的层面。
非精要主义:盲目地追求更多。对最紧迫的事情做出反应。不假思索地满口答应。在最后一刻仓促执行。
精要主义:自律地追求更少。停下来区分、辨别重要事情。对非精要之事一律说不。为方便执行清除障碍。
第三,收获的层面。
非精要主义:生活不如意。承担太多任务,工作成了折磨。感到失控。不确定该做的事情是否已经做了。感到不知所措、筋疲力尽。
精要主义:生活充满意义。精心挑选有价值的工作。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完成该做的事情。享受旅程的快乐。
思考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收获。有什么思想,就有什么行动,有什么行动就有什么结果。因此,减法思维与精要主义的追求是相同的,即“更少,但更好”。
“更少,但更好”,不仅仅适用于教育内容的减法,也适用于整个教育的改革,乃至整个人生的规划。
“更少”,指的是选择,指的是要学会说“不”,确保把最重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有意义的事情上面,“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在教育上,我们就要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就要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更好”,指的是用心,指的是要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在教育上,我们就要家、校、社、政齐心协力,给孩子们提供最好的成长空间与发展土壤,让他们心灵自由、放飞想象,拓展生命的长宽高,成为更好的自己。
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的课程体系——让每个生命成为最好的自己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