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龙兴 汤飞鹤 手与茶的对话

发布:2021-03-29 15:09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江南都市

汤龙兴 汤飞鹤

手与茶的对话

又是一季,松花酿酒,春水煎茶。今年入春以来,苏州地区气温总体较高,雨水充沛、光照充分,奠定了洞庭山碧螺春茶产区茶树发芽生长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3月10日左右,便有少量的洞庭山碧螺春茶开采上市,3月16日后,洞庭山碧螺春就批量上市了。

3月12日,雨后初霁,空气亦如春天新生的草花一般香甜清新。去苏州城西30公里,沿着太湖岸边绝美的公路穿行,两旁的红花绿柳春意盎然,一侧的远山镜水相映成趣,宛若丹青水墨。

坐标太湖东山最高峰莫厘峰下,汤飞鹤又开始了没日没夜的采茶炒茶的日子,我们选了这个时间上山,一则这是他还不太忙的时间,二则是为了赶一波新茶的“热度”,三则是为了看望一下飞鹤的父亲汤龙兴。

老爷子是东山十大炒茶高手之一,号称龙头山,远近闻名,去年身体抱恙,如今精气神俱佳,很为他高兴。汤家的茶园有80多亩,是全东山茶农中最多的,而且茶树多是100年以上有性繁殖的老树,他家的茶全部采自自家茶园,是他们父子两个亲手炒制,可谓是地地道道的碧螺春制茶世家。

入山无处不飞翠

 

每一年的春茶,都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茶农们赶在清明前,将茶树上尖、嫩的芽叶摘下,精选、杀青、搓团显毫,于一天内制成一份鲜美春茶。老茶客们一年的珍贵“茶粮”,也都赖这十几天的天时、地利、人和。60000~80000个芽头,才得1斤茶,碧螺春的珍贵令人咋舌。

清朝《太湖备考》中记载:“茶出东西两山,东山者胜。有一种名碧螺春,俗呼吓煞人香,味殊绝,人矜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姑苏城外不止寒山寺,更有烟波浩渺的太湖。东山半岛,伸展在太湖之上,就此成为了碧螺春核心产区。特有的太湖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微酸性的红土壤培育了造物主赐予的天然之鲜。

生在茶农世家,汤飞鹤自小便耳濡目染,一缕鲜灵茶香扎进心中,生根发芽。三十多年来,他对碧螺春的热爱与执着,单纯而简单。再多名誉都不及茶客们的一句好喝,更让他满足与欣喜。

每炒制一次碧螺春,汤飞鹤都带着家族传承的使命感,且始终坚持用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炒制法制茶,如此制造出的茶叶品质,是机器所无法比拟的。

汤家的茶园,就在东山莫厘峰的半爿山坡。宽仅一人,且需时时提防留意横生的枝条灌木,地有崎岖石块及下雨便无比湿滑的青苔,一条蜿蜒狭小的熟悉山路,从山脚到山头,其实并不长,汤飞鹤一家已然行走了四代。

茶场沿用了古法种植,全为几十年乃至100多年的老树,老树桩甚至有达到碗口粗的,这里宽厚的枇杷,壮实的柑橘,高大的枝叶掩映着碧螺春原始的群体小叶种,散落间种,没有整齐的茶陇,几近半野放的状态。从汤家茶园的半山腰向外眺望,漫山遍野的绿色之间,分布着疏密有间的镀锌钢管,它们有横有竖构成框架,在明媚阳光照射下熠熠发光,形成眼前青山独一无二的肌理,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这些钢管果农用来“伺候”枇杷的,无论是春天的授粉、间果,还是初夏果熟时的采摘,通过攀爬钢架,不仅方便、安全,且能保护果树免于伤害。

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上千年的演化,天然屏障的漫反射作用,加之果树根茎、叶脉相连,碧螺春适应了这里水土、气候,鲜叶成分以及内质物发生了变化,芳香物质流转于空气之间,茶吸果香,成分的微妙混合,使得碧螺春与生俱来散发着花香果味。当地人称之为“吓煞人香”,便来源于果树的熏陶。

上好的碧螺春,除了采自核心产地,还需要茶农上万次的采摘、挑拣,徒手在200℃高温的茶锅中杀青、揉捻、搓团显毫,方能制成。为了制成这鲜爽的滋味,茶忙时茶农们往往在凌晨4点多,便要上山采摘。到下午开始分一部分人在自家院子里分拣,临近黄昏的时候开始炒茶,所有工作一环套一环,直到快午夜时分才有机会躺倒床上睡上短短的三四个小时。

鲜叶送下山,不能超过一小时,挑拣成“净胚”,全凭匠人火眼金睛,方能捡出符合标准的芽叶,鲜叶不隔夜,需当天炒制完成。所有的芽叶匀整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冲泡时茶叶的美感。看似简单,但挑拣1公斤芽叶,需要2~4小时,费时又费力。

采茶的日子里,时间一刻都耽搁不得。汤飞鹤家有80多亩茶园,是祖上传下来的,全在莫厘峰的一面山坡上,享受着莫厘峰最好的阳光。

满山的茶树嫩芽初绽,春光明媚,高大的枇杷树(相比低矮的茶树而言)遮蔽着茶树。采茶讲究品相,不可破坏芽叶的完整,采到手中不可紧捏,放到茶筐不可紧压,指甲更不能碰到新鲜的嫩芽。其中任何一个不注意都会破坏最终茶叶的完整性。

弯腰低头采摘,一个动作重复六七万次,便得到可以炒制出500克左右顶级碧螺春的青叶。相对于热汽蒸腾的香茗,简单的数字完全没有温度,我们代入不进去采茶人的辛苦,无法感知眼睛搜寻与手指掐取配合之间无限次重复的枯燥。没有诗情和画意,这一双双采茶的手,紧攥岁月的步履,只为留住芽尖的香气,年复一年。他们一如迁徙的候鸟,在春山凝翠,茶青淡黄时出现,满脸写着人间烟火,世情风俗。

碧螺香出百里醉

 

青叶是原材料,可分数等,有多个不同的交叉指标。空间上,碧螺春这是一个品类,大家都可以叫,但是只有产于苏州东山、金庭(西山)的碧螺春,才叫洞庭碧螺春;时间上,以清明作为一个原点,清明以前的碧螺春,才是人人追捧的“顶配”版本,过了清明,价格及地位皆会大降。

还有一个指标,就是炒茶师父的技术。炒茶这个事情,是最考验炒茶师傅的手艺的。所以每年苏州都会有官方举办的炒茶大赛。

说到炒茶,汤氏父子也颇有说头。老爷子汤龙兴,炒茶高手,曾获炒茶大赛十强,人送外号“龙头山”,鼎鼎大名。如今,岁月的年轮已爬满他的额头,老茧丛生的双手便是经年累月艰辛劳作的烙印,每一条掌纹里都是生活与光阴的沉淀。

因为炒茶之时,炒茶人以自己双手做锅铲,放进一口烧得滚烫的铁锅里翻炒,锅温低时50度,高时可达180度,一炒便是40多分钟,对于炒茶几十年的老茶农来说,双手开裂、愈合,往复不断已是常事。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青芽中含有茶碱,采多了手指极易开裂,茶汁浸入伤口则会阵阵刺痛。

但是汤飞鹤像他父亲一样,坚持全程不带手套,这样可以全程感受茶叶在温度下的变化,妙到毫颠地把控炒制中的火候。

当鲜绿的青叶被投入锅中,其命运便由炒茶者决定。

杀青,锅内温度250℃~300℃时。双手反复抛料翻炒,但不能太用力,要把茶叶杀匀、杀透,同时掌握火候,不能出现红梗、红叶、烟蕉叶。

揉捻:等待锅温降至70℃~75℃,要进行揉捻,茶叶内水分减少,条索逐渐形成。这一步,不能将茶叶揉烂,但要将茶叶揉透,使汁水溢出,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搓团显毫:锅温降至50℃~60℃时,将茶分为几团,置于掌心搓团显毫,这是茶叶定型的关键。双手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既不能用力,又不能无力,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

出锅:待茶叶冷却后,即可出锅,连带桑皮纸,一同置于准备好的石灰上。放置10天后,再放进烘箱进一步烘干水分,才算大功告成。

1斤茶叶,烘干后也只剩下3两左右,十分珍贵。其中考量成茶品质和价格的最重要因素,便是对火候的精准把控,然而这却又是最“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关键的第一步,杀青,要通过擦锅,破坏鲜叶的组织,让茶汁溢出来。所以碧螺春才有味道鲜、落水沉的特点,这种细腻的活机器做不来的,只能靠人工,靠手法和对温度的感知、把控。

汤飞鹤家院中,有三口大锅,“饱和”状态下的炒茶作业,是“龙头山”、汤飞鹤以及他的姐夫三个人一人一锅同时开炒。“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这份技艺,非长期浸淫其中而不可得。

汤飞鹤对自己的手艺颇为自得,他在炒茶的时候,会目不转睛地看着锅内的茶叶,似在和茶叶对话,茶叶在手掌间或飞舞,或翻转,得心应手,随心所欲。他父亲的粗粝大手,对温度的敏感度、动作的柔度,已经大大降低,肯定是不如他了,假如一起参加炒茶大赛,肯定会输给他。“龙头山”对儿子的“嚣张”却颇为享受,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成就感,同时,也是对儿子数十年精修苦练的信任与赞赏。

碧螺春的外形,很有特色,称为“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银绿隐翠”。满身毛,茶叶表面布满白色茸毛;铜丝条,条索纤细,茶条紧细重实得像铜丝一样;蜜蜂腿,形态像蜜蜂的腿那样弯曲,仔细观察,条索呈螺旋形卷曲;银绿隐翠,银绿是指茶叶鲜活的绿色,在白毫的衬托下,给人熠熠生辉的感觉,隐翠是指在光线照射下,茶叶绿色有些像翡翠那样光彩夺目。也只有遵循以上传统方式制成的碧螺春,才能自然卷曲而不残碎,颜色碧绿而不糊焦,布满白色绒毛。

一个炒茶人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炒茶,茶就会回馈品茶人一种心境。清明后谷雨前的明前茶,是一股子云淡风清的初春气质,且多少还有点远离尘世的味道。

倘若说龙井的香,剑气锋芒,是春寒料峭的凛冽之感;那碧螺春的香,则温婉娇媚,是盈杯满盏的花馥之味。

如汤龙兴父子一般,东山的许多碧螺春世家,祖孙三代都会制茶。从前,老一辈制茶小辈就跟着打打下手跟着学。“后来父亲召唤我成为徒弟,我追随父亲成为师父。”

前人脚步中,是前人的梦想,后人足迹里,有后人的希望。从父辈接过这一门手艺,日复一日的学习,再年复一年的精进。或是坚守宗族血脉,或是变通时尚法则。传承,让变化,成为永远不变的准则。手艺就是这样在时代变迁中不断地汲取优质的时代元素,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