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江南 美好苏州《志说江南·2020苏州圆桌会议》大咖说江南

发布:2020-10-30 15:47    来源:新民晚报社区版·长三角

最是江南 美好苏州

《志说江南·2020苏州圆桌会议》大咖说江南

 

江南,曾是建置区划,但在历史进程中则在不断变化着它的地理范围,直至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地理概念,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基础——江南文化。

第二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持续火热上演中,雅韵江南、精致江南、美好江南等等活动,为大家带来了丰盛的文旅大餐,向世人展示了江南最美的样子。作为第二届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精致江南”的重要组成部分,“志说江南·2020苏州圆桌会议”于10月10日在苏举行。

来自全国著名的文化研究者、方志学者、文史专家80多人齐聚苏州,先后就江南文化精神;江南文化标识与文脉;历史江南与社会发展创新;历史文献中的江南印象;江南社会文化与当代创新;江南文化与文旅融合;江南与区域一体化发展逐一开启精彩演讲,激荡出思想火花。

这个活动由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协办,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承办。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客观记载国家或一定行政区域内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基本状况并代际传承的资料性文献。江南文化是地方志开展区域研究、地情文化研究重要的课题之一,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对区域文明、中华文化的交流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研讨会上,来自全国14位文化研究者、方志学者与文史专家分别就江南文化精神、江南文化标识与文脉、历史江南与社会发展创新等方面做了交流发言。大家一致认为,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家园,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基础。传承和创新江南文化必将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江南,远观有气势,近看有气质,细读有故事,回味有悲喜。我们来看看,诸位专家大咖,从江南的气质和气势里面,读出了什么样的故事。

江南是小桥流水,也是江河湖塘

何建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茅盾文学院院长

 

大家一到苏州就想看看苏州的小桥流水,我当然也喜欢小桥流水,但是我们今天再来解释苏州的精神、苏州的特性,光用小桥流水是不行的。小桥流水只是苏州城市文化的一个核心,但它不是全部。所以我来总结苏州的文化,如果说用水来形容的话,它应该用4种水,除了小桥流水以外,还有江、湖、河、塘。

江是长江,长江代表着昆山、张家港还有工业园区的那种精神;河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或者自然给我们留下的这种脉络;湖就是我们苏州的人文积淀;塘,代表着苏州一个个独特个体的性格。所以我想研究一个地方,研究一种文化,除了继承前人流传下来的那些东西,在今天,我们还有一些新的东西。

今天的苏州,今天的江南是一个大概念,它融合了整个长三角的每一寸土地,它每一寸土地上都流着江南的文化血脉,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宽阔的胸怀,一定要真正地从文化的这种内涵当中书写我们的志之江南。

江南是丝路之“绸”,亦是丝绸之“路”

朱玉麒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江南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包容、开放也是其重要特质之一。虽然位居中国东南沿海,对于西北内陆丝绸之路的关注,也始终是江南文化从未缺席的知识点。

以清代平定西北、重新经营嘉峪关外的西域故土为中心,两个方面的表现反映了江南文化中的丝路印迹:一、江南士人无论是因为履任还是流放西北,都创作了丰富的丝路文史著作传承世间;甚至足迹未及西北者,也都加入到了西北舆地之学的研究行列。

在清代以来江南各地的文庙布局中,平定准噶尔、回部、青海等西部边疆的告成碑,成为江南知识精英认知大一统中国新的民族、疆域的启蒙读物,丝路交通和塞防之重,均因此而了然于胸。这些碑刻至今屹立,形成了东南沿海之地关注绝域边关的印证。因此,江南不仅仅是丝路之“绸”的物质供应地,江南还一直是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地。

 

江南是高雅的,也是世俗的

范小青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

 

江南文化深厚博大,它不是爆发性集束式的,它是弥漫绵长的,而且是有生长性的。最重要就是它的普遍性,或者说是渗透性,它渗透在苏州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每一个人都可以从最最普通的地方感受到苏州文化的影响。无论是达官贵人才子佳人,还是普通的百姓,无不与苏州文化融为一体,他们的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苏州人的生活。苏州文化,既是最高雅的,又是最接地气最有烟火气的。时时处处,苏州文化都在启示你,给你灵感。因为遍地珠玑,俯拾皆是,这里我想从江南街巷文化这个角度谈一谈江南文化的标识和文脉。

江南(苏州)街巷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包含了许多许多东西。街巷是江南(苏州)的特点。街巷,看起来只有两个字,但是内涵太多。我们想一想,在大街小巷里都有什么?老宅、园林、义庄、会所、井、桥等,这是物质方面的;非物质的更多,巷子里的名人、奇人、绣娘、工匠、茶馆里的评弹、小店里的美食,等等等等。

江南街巷文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有烟火气的文化,是接地气的文化,或者反过来说,苏州的普通百姓的生活,苏州的普通的街巷,都是有独特文化的。

 

江南创造文化,也消容文化

范金民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

 

灿烂博大、精细雅洁而又善于吸收包容的江南文化,是由江南人和“外地人”共同创造和繁荣的。

外地人之于江南文化,徽商和徽州人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最为瞩目。江南科考最为成功,进士数量独多,人文最盛,“大江以南士大夫”是有名的“天下第一”的突出人文现象,但不少进士出身的士大夫,祖籍却是徽州人。

江南大宗商品生产特别发达,明清时期是全国最大的大宗商品生产基地。而棉布的踹染加工在清前期基本上是由徽商垄断经营的。江南手工技艺独步全国,能工巧匠辈出,大师名家瓜瓞绵绵,而徽人有着卓越贡献,占比较高。

江南人文繁盛,诗文酬唱,文会频频举行,形式丰富,规模宏大,徽州人彬彬风雅,积极参与,与江南文人交流最为热络,作用突出。城镇繁荣,堪为江南一大景观,也是明清江南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

而寻绎其因,徽人在江南市镇的开发、兴盛和发展方面,注入了极其重要的经济动力。明后期到清代前中期全国流行昆曲,“四方歌曲皆尚吴音”,“吴中音,一唱值千金”,昆曲的流行跟徽商很有关系。江南书籍刻印收藏,书坊林立,收藏丰夥,市场繁盛,珍本名著流播海内外,藏书楼遍布各地,收藏图书品类全,数量多,本子精,最足称道。江南文物鉴赏收藏兴起最早,成绩斐然。徽州人、徽商积极参与,长期投资,在搜集、保护和传承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体而言,江南消融了各地文化。徽州之于江南文化,输送了大量人才,江南人才相当部分是徽州人;徽州人在江南文化的创造恢扩方面,在江南文化的保护传承方面,在江南人文的交流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徽州迁移到江南的宗族,在繁多的江南望族中熠熠生辉,徽州人在江南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地方事务中表率一方,大显身手。徽州人和徽商融合进江南社会,共同谱写了江南文化的重要篇章。

 

崇文重教,精细秀雅

朱栋霖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昆曲评弹研究院院长

 

明清两代,苏州的文学艺术各门类全面发展,尤其是文学、美术、书法、戏曲(昆曲)、曲艺(评弹)、工艺美术、园林艺术等领域创造出杰出成就,臻于一流,成为江南的文化重镇与中心,而且领袖中国艺坛风骚五百年。在中国,没有一个城市有像苏州文化艺术那样丰博全面,又独特而典型,具有鲜明的吴文化——江南文化与美学特色。

苏州艺术的美学特点是精细秀雅——精巧、细致、秀美、优雅,达臻艺术创造的极致。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江南文化美学特色滋生于江南水乡自然、人文的风貌。这是吴地(吴越也是一样)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是江南的优越地理环境造化,更是明清两代苏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

思想的解放,社会的自由活跃,是推动江南文艺繁荣的根本动因。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庞大的人文群体创造了明清两代苏州文化的辉煌。

 

农业兴,方有江南兴

徐刚毅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原副主任

 

在农耕时代,农业收成的好坏,全都仰仗于水利事业,而在江南,依靠的就是太湖。从春秋战国、秦汉六朝、隋唐五代直至宋元明清,江南人在这里兴修水利,把“水乡泽国”的“低湿之地”,逐步改造为“膏腴兼倍”的“鱼米之乡”。

五代吴越王钱镠兴筑海塘,垦殖土地,并开挖河网,奠定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塘浦圩田这种农田耕作方式。塘浦圩田又同时催生出了桑基鱼塘这一独特的蚕桑种植和养殖方法,即形成了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蛹喂鱼,塘泥肥田这一生态循环的生产方式。随着农桑水平不断提高,乡镇丝绸纺织业日益发展,最终使江南和苏州成为天下闻名的鱼米之乡和丝绸之府。

历史上江南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特别吃苦耐劳。吴地人除了耕种稻麦,还要养殖畜禽湖鲜,还要种植许多经济作物,比如棉花、油菜、茶叶、蔬菜以及四时瓜果和水中八鲜等。除此之外,他们还要从事其它各种劳动,比如种桑养蚕、緙丝刺绣、植棉纺纱、织布染练、烧窑制砖、开山采石、建筑工匠、木作工匠、雕刻工艺、编结手艺等等。在这块土地上,数千年来,人们就是凭着吃苦耐劳,才创造出了天下闻名的锦绣江南。

 

江南:声化成昆曲评弹、硬化成园林建筑、艺化成苏作苏工、软化成四季风俗

叶正亭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

苏州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

 

我们把江南定义为一个区域,那么它的文化的根应该理解为是吴文化。吴文化是什么?所谓的吴文化可以理解为鱼文化,可以理解为水文化,江南文化、鱼米之乡,农耕文化内核是一条鱼,内核是一片水,江南的水是灵动的水,太湖的水是灵动的水,灵动的水孕育出一座一座灵动的城,灵动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灵动的江南人。

吴文化不是空对空,吴文化、江南文化在苏州可以具象为四句话:声化成昆曲评弹、硬化成园林建筑、艺化成苏作苏工、软化成四季风俗。仅以苏作苏工来讲,这是苏州文化的具象,更锻造出了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苏州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惜木如金、责任担当。这就是江南文化、吴文化的精华。

今天的苏州人,苏州工匠没有在前人的肩膀上睡觉,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用今天笔去记录今天的时代,去记录今天的文化。

苏州样广州匠:“苏意”时尚400年

袁牧

苏州大学教授

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

 

“苏作时尚”历经400多年的流播,至今还历久弥坚。苏州工艺美术的精华是时尚,时尚的载体就是江南文化。“江南”这个词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她既是一个行政区划又是经济地理的概念。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诠释“江南”的话就比较复杂,因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行政区划使她有了不同的区域。而我们今天讨论的既不是行政区划概论的“江南”,也不是意象中的“江南”,而是文化江南。

文化江南千姿百态,每一个靓丽的表象都是她风情万种的文化品性。文化的分量并不是她所呈现出来的华丽外表,而是她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了。“文化江南” 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的方方面面,还呈现在咿呀的昆曲、幽静的园林和精致的造物之上。而作为文化影响力的表征则是“苏意”。

 

远观有气势,近看有气质,细读有故事,回味有悲喜

柯继承

苏州市楹联研究会名誉主席

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

探究江南文化,首先要辨明江南的概念。对于江南及江南文化,学术界总是时空有别,仁智互见。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江南,远观有气势,近看有气质,细读有故事,回味有悲喜。这四句中,“读”是最有效的,也最深刻,而我们从“江南”地区的各种方志中,最能读出故事来。

我们现在吴地文化的源头,就是泰伯文化。泰伯文化是什么?谦让,但不是一味的退让,他是有底线的。因此,江南文化的精神本质特征可以用“刚柔相济”来诠释,极大地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与发展。

苏州的人与事非常努力,但是低调的努力;一直在进取,但是不张扬的进取,一边是沉着低调,一边是激情燃烧,这就是苏州文化,也就是江南文化的精神本质特征。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