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备合力 盘活集体研备见实效
发布:2023-05-14 14:54 来源:长三角时讯
集体研备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个性复备、教后反思的过程,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为全面提升学校教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功能指向,形成合力,把“提质”做实做深,让“增效”落地有声。学校教导处组织各学科以“推门听课观常态 把脉课堂促提升”的研、备主题教研。通过“推门听课”了解常态下的集体备课水平,开展基于“问题导向”的提质研讨,探索集体研备的有效路径。
语文学科组 & 一年级备课组
“经验学习圈”理论指导下的集体备课,让常态课堂真实、和谐、有效。
一年级语文组围绕“备教一体,伙伴协同,提质增效”的主题开展了一次微教研活动。组内两位青年教师积极认真地备课、上课,备课组老师共同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朱亚楠老师执教了《语文园地五》第一课时,通过回忆《小青蛙》中学习“青”字族文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包”字族文,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降低了学习新的字族的难度,学生记忆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李嘉婧老师执教了《古诗二首》中的《池上》一诗,通过回忆已学诗歌《江南》,来激发学生学习《池上》的兴趣。同为描写夏日荷景的古诗,学生学起来却有着不一样的乐趣。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学习诗歌更加得心应手。课后,学科组和备课组共同研讨、彼此评课、互相学习,在思维碰撞中,取长补短,为实现提质增效奠定良好基础。
数学学科组 & 四年级备课组
引导组内教师在例行的“常规检查”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记录收获,反思教学,开展“自研”。研、备联力提升“研效果”。
数学学科进行了四年级听课、组内微教研活动。姜卓燕老师执教了四年级《相遇问题》一课。课堂上多次利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让学生来理清数量关系。听课后,组内针对“许多学生其实不列表、不画图也会解决简单的相遇问题,如何体现画图的价值?”“课堂上来不及讲完,该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怎么通过精简、有效的作业设计提升学业质量?”3个问题进行了微研讨。要注重数学课堂的思辨性、逻辑性和数学性,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上真正活跃起来,通过规范、递进的数学表达,提升理解力和思维力。课后,学科组与备课组一起检查了四年级备课和作业,肯定了姜老师“每日一题练思维”的创新做法。
英语学科组 & 四、五年级备课组:
结合写作、融合阅读,多措并举提高复习课时实效
英语学科的研、备教研集中在四年级和五年级。教研前,规定了“复习课时教学”的听课主题。并且学科组精心设计了教研任务单,让教研指向更清晰,让每一位老师都带着“明确的任务”参加教研。
两位上课老师都能以教材为本,基于课时重难点,开展教学整体设计。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通过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听课后,学科组和备课组就“以项目化学习提升复习课时品质与实效”主题开展了深入研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英语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科素养和能力的形成。在复习课时,结合写作、融合阅读,开展项目化学习,在综合复习和运用知识的同时形成开展项目并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能力,以达到学用平衡、互相促进。
科学学科组:提高复习实效,加强年段衔接。
科学学科组结合低中年级2节推门课,讨论了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加强年段衔接的问题。组员们表示,对于教学设计,首先拿到教材要做好知识点梳理,熟透概念,思考教学内容设计的难易,明确一节课最关键的是什么,要做到精炼,有重点;课堂的开展要注重问题的设计,实验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带着目的、问题去活动、去观察。学科组明晰了每个年段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号召每位科学教师一定要把每一年段的学习做扎实,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道德与法治组:提升时政素养 构建高效课堂
学校杨遥、朱亚楠两位教师分别执教了三年级《大家的“朋友”》、一年级《我和我的家》。听课中,学科组分别从教学设计是否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需要,课堂教学任务是否有效完成,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分组活动是否关注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课后,学科组开展了“以国测为契机把握课堂变革方向”的主题研讨。提出了在日常的道法课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道德分析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课内外学习与生活经验的统一,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科分管姜老师对国测工作推进进行了细致的安排与讲解,明确了下阶段工作方向。
“学思践悟,细照笃行。”研&备合力能更有效促进我校教改推进和课程建设,达到科学客观评价教学的目的,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从教师的角度看,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促使教师在常态课堂上下功夫,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同时,为学生发展助力,更促进学校教学教研常规管理,进而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切实的行动中实现教、研、德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