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建红:曾经此间少年
7月23日,江苏籍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殷建红梦寻江南系列新书发布会在江苏书展举办。殷建红是土生土长的胜浦人,十七岁开始在《少年文艺》发表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童话、报告文学、诗歌等作品一百余万字。曾获第十三、十四届冰心儿童文学奖,第十六届冰心儿童文学奖大奖,高士其科普作品征文一等奖等,有十余篇作品入选各种年度选本。出版有中短篇儿童小说集《就这样长大》、少年寻根长篇小说三部曲《十图桥》《百步街》《千河镇》等。长篇小说《外婆桥》被列入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二批“托起梦想的翅膀”儿童文学项目。
殷建红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苏州市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分会副秘书长。殷建红的作品风格多样,自始至终扎根在苏州的土壤,运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认知和情感教育,给人很多思考,令人回味。此次出版的梦寻江南系列,分为《外婆桥》《水天堂》《姚家弄的猫》三部,以古镇甪直为背景,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江南水乡的柔美,和江南人的现代面貌。
在说到创作意图时,殷建红提到:“我在写这套书稿时,纯属是经历,是感动,是报恩。我一开始是在企业里上班,后来在文化老前辈的引荐之下,以及镇长的大力推动下,我来到了政府部门上班,05年底到现在,一晃已经15年。作为一名街道记者、通讯员,我更加亲眼目睹了园区轰轰烈烈的变化,特别是跟着街道领导见证了农村动迁,记录了一段段难忘岁月,见证了农村的孩子从乡下搬到了镇上,现在的城市街道,见证了他们的生活变化,学习情况,随之就有了这套三部曲。”
殷建红一直是一位富有爱心同情心的作家,他曾经在镇江采访江苏美德少年时,采访了其中一位贫困少年,他号召采访美德少年的江苏作家们,和胜浦的爱心人士,帮助她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在发布会上,殷建红还为胜浦20多位贫困生送上了新书。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副局长林红梅、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强、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郑哲参加了发布会,并和殷建红进行了对谈。
我认识殷建红十几年,他的每一部作品,无论是长篇、中篇还是短篇,在正式出版和发表前,我几乎都认真阅读过了。从《三人桥》《就这样长大》到“少年寻根小说三部曲”(《十图桥》《百步街》《千河镇》),每一部都充满趣味、美感和意蕴,一一见证着殷建红对文学的勤奋和执着。他和他的作品,就像一株根植于江南水乡的幼苗,在和风细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散发出阵阵真诚、善良、温暖的芬芳,令人情不自禁地驻足、回眸、品鉴。
“少年寻根小说三部曲”,是殷建红“十年磨一剑”之作,是一朵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文学梦之花”。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写:“城市发展太快,每天都像在做梦。我怕梦醒了,所有的高楼大厦会像海市蜃楼一样顷刻间消失。于是,我用笔记下它,这便是我写此‘少年寻根小说’的初衷。”小说一如既往地充满了鲜活的时代气息、浓郁的地方特色、轻柔唯美的气质,是一套贴近现实、关注当下的优秀原创儿童文学作品。至朴至真,回味无穷。
作者饱蘸浓郁的桑梓深情,通过儿童的视角,用清新灵动的文字,用白描的手法,妙笔生辉,行云流水,带领读者在十图桥、百步街、千河镇的时光流转中,触摸水乡生活的细腻感动,捕捉人文江南的发展变迁,领略改革发展中江南人的蓬勃激情,以及奋发图强、创新求变、真诚博爱的民族精神。
小说开口虽小,主题挖掘很深。尤其是蕴含其中的“成长”主题,具有隐喻和象征意义,高屋建瓴,极其宽泛和开阔,值得称道。
文本的字里行间,有少年的成长、成人的成长(包括作者的自我成长),更有家乡的成长、国家的成长。作者通过精巧的小说结构与叙事,灵活地将童年生命中的自然冲动、原始遗存和成年生命中的文化积淀、人生感悟、审美境界等,双向沟通、连结、融合到一起,创造出一个“1+1>2”的世界,让“童年因有了成年的接续与延伸而拥有了人生的厚度和凝重,成年亦因童年的回忆与重演而拥有了人生的悠远和清纯”(汤锐《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写作才情和禀赋、文学理想和追求。
首先,作者俯下身子,感同身受、洞察幽微地描写出了少年的爱与恨、善与恶,写出了他们对人间美好情愫、对未来的热烈憧憬和不懈追求。
主人公刘敢是不幸的,小小年纪,失去父母之爱,形影相吊,无家可归,饱尝生活的各种艰辛,但他又是幸福的,童年时的苦难,和着同学、老师、邻里、社区、全社会给予他超越血脉亲情的大爱,成长为一个稳重成熟、独立自强、不屈不挠、知恩图报的有为青年。
其他孩子,虽刻画笔法简练,但入木传神。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在学校的教育中,在老街的拆迁改造中,在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中,学会了宽容、体谅、善良、合作、理解、乐观、自信、悲悯、责任与担当。作品不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色调,立体地展示了水乡少年真实的学习和生活,而且通过不同少年的内心矛盾与挣扎,探求个体生命成长的秘密,甚至是青春期的叛逆、懵懂和怅惘。语言流畅又沉静,节制而美好。
其次,作者以成年人的视角,理性地反观和思索,写出了生长于斯的园区土著居民,如刘阿三、萧正一、吴辉光的阿妈、张玫的阿爸等,由于受到各种社会风气的浸染,难免世俗市侩,但是,他们在孩子们破茧成蝶的成长蜕变中,重温童年清纯的身影;在孩子们蓬勃朝气的活力感召下,有的改邪归正,有的重返家乡,有的回报社会,以各种方式顺应时代潮流,让平庸无奇的中年生活大放异彩,读宣卷,打连厢,做服饰,积极弘扬水乡文化,传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说就在这样娓娓动人的叙述中,勾勒出一幅水乡人民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丰富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幸福长卷,不但映衬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使读者在轻松悦读中了解这方热土的历史过往和文化传承,感受古老而现代、人杰又地灵的江南水乡的前世今生,而且折射出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体现了作品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彰显了作者的写作智慧和人文情怀。
最后,众所周知,作为人类游戏冲动宣泄和升华的高级形式之一,文学作品可以利用想象的形式实现童年的梦想,或宣泄在现实中受压抑的潜在欲望,或使性格的其他层面均有表现的机会。
殷建红的“少年寻根小说三部曲”,立足现实,紧接地气,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自由穿梭,腾挪跌宕。像一位武林高手(P.S.:作者的确练习过多年武术),幻影、幻形、幻声,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举重若轻,将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多年的自然变迁与人文发展,浓缩在字里行间。方寸笔墨,洋溢着满满的正能量,浓缩精华,以小见大,不但给孩子以审美的愉悦,帮助他们快乐成长,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驾驭现代文明的浪潮;而且启示引领成人,铭记家乡贫穷苦难的过去,珍惜日新月异的今天,携手创造辉煌灿烂的未来,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慎思、明辨、笃行,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强国梦”——“孩子们就像生活在梦里,昨天还过着田园生活,一夜之间就跨入了鳞次栉比的摩天高楼中,行走在诗情画意的不夜城里。”(《千河镇》简介)
常言道,“文如其人”。殷建红的“少年寻根小说”,果然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有定力,有守为,有儿童文学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过,这一次的“寻根”,无疑是其艺术境界、精神格局、创作品质的又一次提升,建构着一种对全新世界的认识,不断引领读者到达诗意和远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人到中年,殷建红返璞归真,一切开始往内收。笔者以为,“寻根”,不仅仅是对天人合一的田园生活的追忆,对纯净无邪的永逝童年的祭奠,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呼唤,更是对真善美诚的人性的希冀,对爱与幸福真谛的寻找,对梦想之花的呵护和守望。
是的,只要出发,只要坚持,只要脚踏实地,任何梦想,都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