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精神的护身符

发布:2023-02-28 14:24    来源:长三角时讯
滴石斋书话(2)
阅读是精神的护身符
——读黑塞《书籍的世界》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一位集作家、编辑和评论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黑塞酷爱阅读,发表过3000余篇书评文章,主持编辑、撰写序跋的书籍就多达几十本。他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书籍》的小诗,讲述了书籍对于他的意义:
 
这个世界的所有书籍
都不会给你幸福,
但是他们却秘密的把你
带回自己的内心深处。
 
那里有你需要的一切
太阳、星辰和月光,
因为你渴求的光明
在你自己身上隐藏。
 
在那成堆的书籍中,
你长期寻找的智慧,
此时从每一页上闪亮——
因为它已是你自己的光芒。
 
在这本《书籍的世界》中,黑塞详细地展开了他关于人与书籍关系的思考,论述了他的阅读观。
 
经典与时光同在
书籍是有生命的。
有的书,一出生就死去了,而且永远不会再复活。因为,这样的书本身就是一堆废纸。
有的书,似乎有着惊人的隐身能力,出生后并不受人重视,但是它顽强地活着,它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知音,它不仅仅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它有着强大的自信心,终于在某一天有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有的书,一出生就身名显赫,时间的大浪淘沙永远洗不掉它的芳华,在不同的时代被不同的人解读,是一个长青的不老树。
经典,总与时光同在。黑塞感叹书籍如此奇特而不可思议的命运:“它们时而具有令人如痴如醉的力量,时而又具有隐身的能力。作家生存和逝去,被少数人了解或者不为人知,而我们在他们离世后,常常是他们已去世几十年之后才看到他们的作品突然再次熠熠生辉、重现生机,仿佛时间已经不复存在。”(《书籍的世界》P189-190,以下所引该书,只标注页码)。
黑塞举了尼采、荷尔德林和老子的三个例子,论证他的上述观点。尼采在去世几十年后成为人们喜爱的作家,荷尔德林的诗歌在创作了100多年后才突然让大学生们心醉神迷,老子的智慧则是在两千余年后才被欧洲发现。也许,真正的好书才是不怕巷子深,不怕岁月久的。
自从有文字和书籍以来,人类几千年的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创造了汗牛充栋的书籍。这些书籍承载着人类创造的智慧财富。黑塞说,“即使不再有任何一本独立的新书问世,每一位真正的读者都依然能够继续钻研几十年、几百年以来现存的财富,能够继续抗争,能够继续感到愉悦。”(P193)。也就是说,即使不再有新的著作问世,人们仍然可以依靠这些伟大的著作去生活,去思想,去抗争,去创造,仍然可以从这些伟大的著作中获得生活的勇气、生存的力量和生命的智慧,仍然会产生愉悦的情感和幸福的体验。这些书籍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老去,它们永远能够润泽我们的生命,滋养我们的灵魂。
我们许多人都曾经被问及,如果让你到一座荒岛,你会选择带那些书籍同行?这正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提醒我们,书籍恰恰是人们孤独灵魂最不可缺少的伙伴。中国人有“吃老本”之说,原来是指“本钱”,但引申开来,作为书本也是非常合适的。不同的是,作为金钱的“老本”是会不断地减少,最后坐吃山空的;但作为书本的“老本”却会越吃越多,让我们的精神不断充盈。经典,是人类可以不断吃下去的“老本”
 
阅读是精神的护身符
现代学校制度已经基本扫除了不会阅读的文盲。阅读,成为每个人都能够掌握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阅读,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
但是,人们在掌握了阅读的能力之后,每个人的阅读态度、阅读方式、阅读境界是完全不同的。黑塞举例说:“每年,我们都看到成千上万的孩子走入学校接收教育,勾画着最初学到的字母,辨认着最早接触的音节,我们一再看到,对大部分孩子来说,能够阅读会迅速地成为一件理所当然、无足轻重的事情,而另一些孩子却会年复一年地、几十年如一日地愈发陶醉地、惊讶地使用学校赋予他们的那把神奇的钥匙,因为即使今天每个人都得以学习阅读,但是,总是只有少数人才会意识到,交到他们手中的是什么样的一个强有力的护身符。”(P190)。
是的,有些人,阅读往往只是浅尝即止,停留在浏览报纸、看看电视电脑、翻翻流行小说的水平;有些人,却通过阅读“继续探究这个书籍的世界并且一步步地发现,这个世界是何其宽广、何其丰富多彩、何其令人振奋!”(P191)
只有真正走进书籍世界的人才会发现,它不仅仅是一个繁花似锦的大公园,一道美丽的精神风景,更是一座“具有千重殿堂和庭院的庙宇”,在这里,所有的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汇聚一堂,始终期待着被人通过阅读而醒来。对于有些人来说,书籍就是书籍;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书籍就是整个的世界。阅读,是他们的一个强有力的护身符,帮助他们进入任何神奇的世界。
不同的阅读态度与不同的阅读方法,造就出不同的读者。黑塞认识到,有些人从来没有真正地认真读过书,或者从来没真正地被书感动过,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对书籍产生真正的情感的。正如不懂音乐的人,看见人们为音乐如痴如醉而感到不可思议一样。当然,更为可怕的是,有些人不仅仅不理解读书的乐趣和价值,甚至还会“将阅读当做一种病态的、危险的、对生命毫无益处的激情加以谴责”(P192)。这种对书籍和阅读的无视与敌视,不仅仅是人类的悲哀,也是他自己的悲哀。因为,离开了文字和阅读,人其实就是一个不完整的人,就不可能享受那些美轮美奂的精神风景带来的心灵的震撼,甚至就沦为与其他动物一样的生命体了。
中国古代有敬惜字纸的传统。《燕京旧俗志》记载:“污践字纸,即系污蔑孔圣,罪恶极重,倘敢不惜字纸,几乎与不敬神佛,不孝父母同科罪。”在古代,“敬惜字纸”就是敬重文化,敬畏知识,敬畏书籍。今天,我们仍然应该对阅读怀有一种敬畏的态度。
 
打造有价值的书房
1931年,黑塞在整理自己的书房,掸去书上的灰尘,把成捆的书籍打包的时候,写下了一段很有感慨的文字:“只要可能,我们就不让那些毫无价值的东西进入我们的书房,而那些经受了时间的作品也绝不会再被搬走。”(P200-201)。
这些文字,对于我们这些曾经经历过搬家的读书人来说,感同身受,很是亲切。
整理书架,清理图书,既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又是一件涤荡情感的事情。一本本书籍,就是我们曾经交往过 的朋友。有的书籍,如一面之交的朋友,从未深入交流,也没有走进过他们的心灵世界。有的书籍,如神交已久的朋友,但未有机会谋面。有的书籍,是真正的知己,是知根知底的老朋友。这些书籍,慢慢地成为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我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即使我们没有去翻阅它,它也在书架上深情地看望着我们。我们彼此需要。我们的书房,他们是不应该缺席的。而那些毫无价值的书,只是我们书架上的匆匆过客。也许,他们本来就不应该来到我们的书房。
黑塞讲述了自己在人生不同时期五次阅读歌德《亲和力》的故事。与《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主题一样,《亲和力》是歌德步入老年时所写的又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据说他仅仅用七周时间就完成了这部篇幅比前者大一倍的小说,而写作的动因也同样是为了克服一场无望的爱情对他带来的内心的巨大痛苦。黑塞第一次阅读时还“似懂非懂”,而第五次阅读时才发现这本书变成了另外完全不同的两本书!(P194)。他的阅读经历告诉我们,经典是需要重读的。随着人的阅历的丰富,经验的增加,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也会有所变化,看到的东西也会有所不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视野和不同的感受,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看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收获。书没有变,故事情节没有变,看书的人变了。所以,对于那些伟大的经典,是需要重新阅读、多次阅读的。让我们的书房被这样的书充满,我们也就拥有了一个伟大的世界。

阅读排行